轉爐託輪軸的潤滑機構的製作方法
2023-06-18 21:35:26 3
專利名稱:轉爐託輪軸的潤滑機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於冶金設備技術領域,涉及ー種轉爐託輪軸的潤滑機構。
背景技術:
冶金行業中臥式轉爐的託輪軸一般設置在託輥上,託輥上固定有軸瓦,轉爐轉動時託輪軸在軸瓦上進行滑動和轉動,軸瓦連接潤滑油供油裝置以實現軸瓦與託輪軸接觸面的潤滑。現有的潤滑油供油裝置為ー自動集中分油器,它將進油管輸入的潤滑油通過分油裝置平均分配給各出油管,然後由出油管將潤滑油輸送到各軸瓦的油槽上。由於供油裝置與軸瓦上的供油點間的管路距離長短不一,且向供油點同時供油時各出油管的油壓較小,又因管路長的供油點管路失壓多,對所有供油點提供一祥多的潤滑油,易造成管路長的供油點潤滑不足。若軸瓦上的潤滑油無法滿足轉爐重負荷下轉動時的油脂供應,則使得軸瓦 的磨損日漸加劇,在轉爐高負荷連續生產時,軸瓦的檢修周期一般僅有2 3個月,嚴重影響了生產效率和生產安全。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提供ー種潤滑效果好、使用壽命長且檢修成本低的轉爐託輪軸的潤滑機構。為此,本實用新型採用如下技術方案ー種轉爐託輪軸的潤滑機構,包括與託輪軸軸體相配合的軸瓦以及與軸瓦相連接的潤滑油供油裝置,所述軸瓦的凹面上設有油槽,油槽上開設有油孔,所述潤滑油供油裝置包括油泵、總閥、進油管以及若干出油管,所述進油管與油泵及總閥相連接,所述出油管各連接ー控制閥;所述出油管一端分別與進油管相連通,另一端分別與軸瓦上的油孔相連通。為增加軸瓦的潤滑油儲油量並增大潤滑油擴散面積,所述油槽設置為「米」字形結構。本實用新型中,每ー出油管對應ー個軸瓦,潤滑油供油時,可只開啟其中一路出油管的控制閥,關閉其他控制閥,則潤滑油供油裝置只對ー個軸瓦供油,保證了出油管的供油壓力,使軸瓦與託輪軸的接觸面潤滑充分,進而保證了良好的潤滑效果。綜上,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幹潤滑油供油時油壓充足,供油效果好,可實現每個軸瓦供油的精確控制;軸瓦儲油量大,潤滑面積大;延長了檢修周期,減輕了工人的エ作強度,保障了設備的運行安全。
圖I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軸瓦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2的右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作進ー步的說明。如圖1-3所示,ー種轉爐託輪軸的潤滑機構,包括與託輪軸軸體相配合的軸瓦I及與軸瓦I相連接的潤滑油供油裝置,軸瓦I的凹面上設有油槽2,油槽2上開設有油孔3 ;潤滑油供油裝置包括油泵4、總閥5、進油管6以及若干出油管7,進油管6與油泵4及總閥5相連接,各出油管7分別連接一控制閥8 ;出油管7 —端分別與進油管6相連通,另一端分
別與軸瓦I上的油孔3相連通。軸瓦I上的油槽2設置為「米」字形結構。供油時,開啟總閥5和油泵4,然後開啟與需要供油的軸瓦I相對應的一路出油管7上的控制閥8,潤滑油供油裝置開始向該路出油管7供油,潤滑油從油孔3流出到達油槽2,油槽2的「米」字形結構可使潤滑油到達軸瓦I遠端,大大增加了軸瓦I的潤滑面,使潤滑更加充分。此外,每一路出油管7上都連接有控制閥8,通過控制閥8的開啟和關閉可方便地控制各軸瓦I的供油,提高了潤滑效率和潤滑效果。利用本實用新型不會存在因幾個供油點掙油導致的部分供油點缺油現象,單路分別控制的模式可使每一路出油管7供油時都能獲得充足的油壓。
權利要求1.ー種轉爐託輪軸的潤滑機構,包括與託輪軸軸體相配合的軸瓦(I)以及與軸瓦(I)相連接的潤滑油供油裝置,所述軸瓦(I)的凹面上設有油槽(2),油槽(2)上開設有油孔(3),其特徵在於,所述潤滑油供油裝置包括油泵(4)、總閥(5)、進油管(6)以及若干出油管(7),所述進油管(6)與油泵(4)及總閥(5)相連接,所述出油管(7)各連接ー控制閥(8);所述出油管(7)—端分別與進油管(6)相連通,另一端分別與軸瓦(I)上的油孔(3)相連通。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ー種轉爐託輪軸的潤滑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油槽(2)為「米」字形結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轉爐託輪軸的潤滑機構,包括與託輪軸軸體相配合的軸瓦以及與軸瓦相連接的潤滑油供油裝置,所述軸瓦的凹面上設有油槽,油槽上開設有油孔,所述潤滑油供油裝置包括油泵、總閥、進油管以及若干出油管,所述進油管與油泵及總閥相連接,所述出油管各連接一控制閥;所述出油管一端分別與進油管相連通,另一端分別與軸瓦上的油孔相連通。本實用新型通過單路控制的模式可使每一路出油管供油時都能獲得充足的油壓,並可實現每個軸瓦供油的精確控制,延長了檢修周期,減輕了工人的工作強度,保障了設備的運行安全。
文檔編號F16C33/04GK202452077SQ20122002181
公開日2012年9月26日 申請日期2012年1月18日 優先權日2012年1月18日
發明者張子東 申請人:金川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