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市區吸引力(讓城市有彈性會呼吸)
2023-07-03 08:24:37 1
《民生周刊》全媒體記者 王迪 特約記者 劉傑
全文3450字,閱讀約需3分鐘
「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海綿化改造全面展開,重大項目海綿化措施配套到位,實現城市規劃建設管理融入海綿城市建設理念。」
北靠濱海,南依沂山,這裡道承齊魯,襟連海岱。1.62萬平方公裡的濰坊大地,海天一色。然而,「旱季缺水、雨季內澇」的問題,卻時時困擾著這座海濱城市。
「讓城市像海綿般呼吸吐納。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淨水;需要時,又可將蓄存的水釋放並加以利用,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與韌性,濰坊躬先表率。」濰坊市住建局黨組書記、局長鍾光文說。
2021年6月,濰坊市以第三名的成績入選全國首批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範城市,為山東省唯一入選地市。
海綿城市理念深入人心
濰坊之名,源自濰河,因水而生,向海發展。濰坊總體地勢平坦開闊,水系眾多,中心城區的白浪河、虞河、浞河、大圩河4條骨幹水系均為季節性河流,且在向北匯入萊州灣之前只流經濰坊一座城市,雨季雨水徑流汙染與溢流汙染是影響城區河道水質的主要汙染源。
「儘管域內河流徑流多,但濰坊仍然屬於北方嚴重缺水型城市,再加上汛期受副熱帶高壓北上影響,容易形成局部短歷時、突發性的大暴雨事件,造成城市內澇。」濰坊市住建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盧波介紹。
2016年,濰坊市與青州市入選山東省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成為省內唯一一個市、縣雙入圍城市。
「海綿城市建設,為『因水而憂』的城市提供了新思路,成為改善城市內澇和水環境的利器。」2021年7月,濰坊市成立海綿城市建設領導小組,構建起三級工作推進體系。
「濰坊中心城區堅持蓄淨結合,2018年以來,先後在虞河、化肥溝下遊建設了3處總蓄水能力42萬方的調蓄池,整治中心城區10條主次河流和51處內澇積水點,建設白浪綠洲、虞舜公園等大型城市溼地,河湖水系生態得到持續改善。」濰坊市城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唐加勇說。
截至去年,濰坊市中心城區虞河中部片區、白沙河片區、麻溝河片區、漲面河片區和玉清河片區等均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達標排水分區面積共計79.89平方公裡,城市節水更是位居全省前列,再生水利用率超過50%。
按照「蓄滲優先、存量增效、智慧聯調、水潤鳶都」的總體思路,濰坊市總結形成可借鑑、可複製、可推廣的海綿城市建設濰坊路徑。
落實蓄滲優先,增強源頭減排能力。結合片區開發、老舊小區改造、城市道路建設等源頭分散蓄滲設施,把雨水資源留住的同時增滲回補地下水;充分利用季節性河流空間構建集中蓄滲水區,將城市重要的雨洪調蓄空間、雨水涵養空間納入禁建、限建區保護,綜合提升雨水滯蓄滲透能力。
圍繞存量增效,挖掘存量設施潛力。優化改造既有河道閘壩、箱涵,實現遠程調度,充分釋放河道、箱涵的調蓄空間,提升防洪排澇能力;優化調蓄池、泵站、汙水處理廠等存量設施的調度方案,提高運行效率,有效降低合流制區域溢流汙染頻次;通過既有源頭減排設施「回頭看」,對蓄滲效果不佳設施進行優化提升,並加強設施的維護管理,充分發揮既有設施潛能。
實施智慧聯調,提高城市水系統治理水平。建設海綿城市智慧調控平臺,優化設施聯合調度方案,綜合提升存量、增量設施效能,實現防洪、排澇除險、大型調蓄設施的智慧聯調,強化城市防災減災、防洪排澇、預警管控能力。
聚焦水潤鳶都,提升全域海綿城市建設效果。堅持全流域整治、全生態修復,統籌水生態、水環境、水安全、水資源,實現全域治水、碧水興城。
據了解,到2023年,濰坊市計劃達標海綿城市建設的排水分區總面積達168.4平方公裡,其中在城市建成區範圍內的達標區域面積約110平方公裡,佔城市建成區總面積的60%。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體部
原文刊載於2022年第16期《民生周刊》雜誌
原標題:《濰坊:讓城市有彈性會呼吸》
□ 《民生周刊》記者 王迪 特約記者 劉傑
編輯:劉燁燁、昝銥琳(實習生)
責任編輯:劉燁燁
主編:崔靖芳
「人民名品」
了解不一樣的「人民」國貨,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民生周刊」
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 ,中國唯一專注民生的新聞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