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盲道管理(盲道佔用綠化不停)
2023-07-03 08:48:54 2
中國日益進步的狀況之下,城市居民對於我國現有渠道的成績倍感自豪,但當我們看到周邊的生活環境時,總有一絲不適。
不合理的建築布置、永遠停不下來的綠化建設、盲道佔用等問題還是會出現,而這就是北大院長所說的反人類設計。
反人類設計的城市建設網絡上曾經流傳過一個段子:盲道佔用以後,一位盲人痛批這種行為,路過的人反而教育盲人不應該出門。
盲道佔用一直都是各大城市當中非常普遍的一個現象,我國有1000多萬的盲人,但是其中70%都不願意出門。
在這份抗拒出門的意願調查當中,有不少人表示,他們出門的第一障礙就是盲道被佔用。
如今的人們公共意識不斷提高,但是對於盲人的普及卻仍需要時間,儘管身體有缺陷,但是他們心中依然有正常的生活需求,也就是說被迫在家是一種封閉自身的行為。
不管在哪裡,盲道被佔用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往往追究原因的時候,人們都各持己見,沒有一個人想起這條盲道是盲人出行的唯一選擇。
我們不以為意的事情,對於盲人來說是加重抗拒出門的原因。倘若每個人閉上眼睛,按照盲人的生活方式來感受周遭的環境,就會明確曾經的那些不以為意的小事情,在此時看來意味著未知的恐懼。
很可惜,這一點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是被忽略的,而在城市建設中,對於盲道的關照也十分稀少。在正常的視角當中,我們經常看到破損的盲道瓷磚以及亂擺亂放在盲道上的各種物品,從標識杆到汽車,每一樣都加重了盲人的抗拒心理。
對此,很多人表示:盲人既然少見,為什麼還要為他們投入人力物力來修整?這種自私自利的說法從來沒有為他人考慮,社會的進步並不只靠我們,只有整體一起進步,才叫真正的進步。
永不停歇地綠化從「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開始,綠化一直是城市建設當中最重要的一個標誌。按照我們理想,建設城市需要很好地把工業化,現代化與綠化相結合,能夠為民眾提供在城市中生活的品質,又感受到青山綠水的怡人。
所謂理想很飽滿,現實很骨感,最後,現實中的綠化卻成為了反人性化建設中的一環。
我們對綠化的印象停留在栽樹拔樹這個循環過程當中,每次搞綠化的時間都很長,但是永遠看不到綠化的效果。
每當人們有了一絲綠化成功的感覺,沒過多久,綠化就好像化學反應一樣產生了升華,這自然就會引起民眾的疑惑。
每次搞綠化需要花費的時間成本和物力成本以及人力成本,三者所花費的資金都不在少數,可為什麼我們永遠等不到綠化成功的那一天?
這樣的光景對於一個城市當中不同街道的人民是一個時間周期的變化,綠化確實不能做到同時推進,所以在每條街道的民眾印象當中,綠化的部隊前來的時間和結束的時間都不一樣,往往這條街剛結束了綠化,另一條街又開始了,也怪不得北大院長都會吐槽,並稱這些是「反人類設計」。
綠化本身的目的是通過栽種植物來改善環境,隨著經濟發展和工業需求,環境的破壞直接拉低了人們的生活質量,這個時候意識到綠化作用本身是一件好事,但是問題出在了實施方面。
綠化與城市總體規劃經常出現不一致的狀態,目前在我國各城市的綠化思維中還遵循著邊改造邊建設的思維,這就沒有辦法將綠化與城市建設拉到不同程度前進的狀況。
而沒有計劃與規劃的城市建設自然也會與綠化產生矛盾,這樣的過程當中不僅沒有達到我們最初的目標,反而加大了各城市之間的財務開支。
偏好古城近年來,各個城市偏好古城建設,其中又以旅遊城市首當其衝。古城會被用作吸引遊客的途徑,但是刻意宣傳古城本身的價值和實際所展示的商業價值呈現一種對衝狀態。
這一點在古城建設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噱頭,而真真正正的古建築反而在城市建設當中出現了年久失修的問題。
歷史推進讓每個城市的角落當中還是會有獨屬於自己過去的痕跡,但是這些痕跡不足夠,成為一個商業價值的展現地,所以單純地修補它,只能起到一定微弱的歷史紀念意義,但這並不能推動經濟發展。
這一點是大多數古城牆沒能得到及時修復的重要原因,而做得比較好的古城建築,一直都是以當地特色和商業價值相融合的經濟建築,反倒是那些真正從歷史上延續至今的古建築,很難發揮他們的作用。
一方面在於人為破壞的可能性,遊客往來對於古建築是二次損害,我們必須要考慮到素質低下的遊客可能會產生的影響;另一方面在於它們本身的使用過程太具有脆弱性,一旦遭到破壞,那麼本城的歷史特色也會受到一定的傷害。
種種原因之下,我們現在看到的城市建設依然存在大量的問題,城市建設是一個綜合性詞語,下分有各種不同性質的板塊。
正是因為這些板塊的複雜性和矛盾性,拖延了城市建設前進的可能,而城市建設的設計者和此也有脫不開的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