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流體充灌閥的製作方法
2023-05-26 19:38:11
專利名稱:一種流體充灌閥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流體充灌閥。
背景技術:
眾所周知,在從一個容器向另一個容器中灌液的過程中通常需要在兩個容器之間 設置充灌管道,目前所使用的充灌管道中通常都設有用於啟閉管道的充灌閥。充灌閥也稱 檢驗閥,多數用於安裝在需充灌流體設備的迴路上,在迴路中主要起到充灌和檢測兩個作 用。現有充灌閥包括本體、閥杆、起固定閥杆的支撐套,安裝於閥杆上的堵頭和彈簧,墊圈和 0形圈及防塵帽,結構較複雜,製造成本高,充灌速度低。同時,堵頭和芯杆鉚接,堵頭位於充 灌閥外部,充灌壓力過大時候會導致堵頭脫離,導致充灌閥損壞。
發明內容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成本較低、能適應工作壓力大、
流量大和滿足快速充灌要求的、通用性好的充灌閥。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採用的技術方案是 —種流體充灌閥,包括本體、閥杆、密封圈、彈簧、卡簧,所述充灌閥本體內設有一 體式的、可使得充灌閥開閉的閥杆。 所述閥杆上端與充灌閥的本體的接口平齊,中部設有兩個平行於閥杆軸線的切割
平面,閥杆中部外壁與充灌閥本體內壁滑動接觸,閥杆底部設有沉孔。 所述閥杆套有密封圈,密封圈與充灌閥的本體內的錐形內壁形成閥口。 所述卡簧是三稜形,卡簧與本體的內壁形成一個閥孔。 所述彈簧的一端在閥杆底部的沉孔內與閥杆固定,另一端與卡簧連接固定。 所述本體設有螺紋,本體通過螺紋與使用機組連接和加蓋螺帽。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零部件減少、降低相應成本;密封圈氣密 性好;充灌閥工作時可承受壓力大,適用多種流體,通用性強。
圖1為本發明的局部剖視圖; 圖2為圖1的俯視圖; 圖3為本發明的卡簧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如圖1所示,本發明所述的一種流體充灌閥,包括本體1、閥杆2、密封圈3、彈簧4、
卡簧5,所述充灌閥本體1內設有一體式的、可使得充灌閥開閉的閥杆2。 如圖1、圖2所示,所述閥杆2上端與充灌閥的本體1的接口 10平齊,閥杆2中部設有兩個平行於閥杆軸線的切割平面21,閥杆2中部外壁與充灌閥本體1內壁滑動接觸,閥 杆2底部設有沉孔7。 如圖1所示,所述閥杆2套有密封圈3,密封圈3與充灌閥的本體1內的錐形內壁 11形成閥口 12。 如圖1、圖3所示,所述卡簧5是三稜形,卡簧5與本體1的內壁形成一個閥孔6。 如圖1所示,所述彈簧4的一端在閥杆2底部的沉孔7內與閥杆2固定,另一端與 卡簧5連接固定。 如圖1所示,所述本體1設有螺紋8和螺紋9,本體通過螺紋8與使用機組連接,通 過螺紋9加蓋螺帽以保護充灌閥。 下面簡述本發明的工作原理 如圖l所示,充灌閥工作時,接口 IO通過充灌快插接頭與流體罐的輸出口連通,利 用充灌快插接頭的頂針對充灌閥閥杆2產生推力,閥杆2受力壓縮彈簧4,當推力足夠大時, 閥杆2向內滑動,密封圈3和本體1的錐形內壁11形成的閥口 12打開,流體經閥杆2的切 割平面21與本體1之間形成的通道、閥杆2與本體1的錐形內壁11形成的閥口 12進入充 灌閥中,再通過閥孔6流入製冷系統管路中,對相應的充灌體進行充灌。在充灌過程中,當 達到要求的充灌量時,拔出充灌快插接頭,閥杆2失去推力,彈簧4復位,推動閥杆2向外滑 動,密封圈3在彈力作用下自動密封本體l和閥杆2之間的閥口 12,起止回作用,從而有效 防止充灌液體的倒流。 同樣,當充灌閥連接到檢測儀器上,檢測設備快插接頭可通過頂針使閥口 12打 開,檢測設備內部環境與充灌體設備內部環境連通,檢測儀器通過充灌閥對產品內部的流 體進行溫度、壓力的檢測。
權利要求一種流體充灌閥,包括本體、閥杆、密封圈、彈簧、卡簧,其特徵在於所述充灌閥本體內設有一體式的、可使得充灌閥開閉的閥杆,閥杆套有密封圈,閥杆中部外壁與充灌閥本體內壁滑動接觸,彈簧一端與閥杆固定,另一端與卡簧連接固定。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流體充灌閥,其特徵在於所述閥杆上端與充灌閥的本體的接 口平齊,中部設有兩個平行於閥杆軸線的切割平面,閥杆底部設有沉孔。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流體充灌閥,其特徵在於所述密封圈與充灌閥的本體內的錐 形內壁形成閥口。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流體充灌閥,其特徵在於所述卡簧是三稜形,卡簧與本體的 內壁形成一個閥孔。
5.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流體充灌閥,其特徵在於所述彈簧的一端在閥杆底部的沉孔 內與閥杆固定,另一端與卡簧連接固定。
6.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流體充灌閥,其特徵在於所述本體設有螺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流體充灌閥,包括本體、閥杆、密封圈、彈簧、卡簧,其特徵在於所述充灌閥本體內設有一體式的、可使得充灌閥開閉的閥杆。本實用新型主要用於需充灌流體的各種大型製冷系統的管路中,實現對系統進行大流量、快速的冷媒充灌,替代原有的低流量、低效率充灌閥,可以重複使用,同時具有檢測的作用。
文檔編號F16K15/02GK201439833SQ20092005464
公開日2010年4月21日 申請日期2009年4月11日 優先權日2009年4月11日
發明者代新民, 熊代利, 蔡薔 申請人:廣東恒基金屬製品實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