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壓轉向油管軟硬管套接插管器的製作方法
2023-06-12 08:19:51 3
專利名稱:液壓轉向油管軟硬管套接插管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液壓轉向油管軟硬管套接插管器技術領域[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軟硬管套接插管器,尤其是一種液壓轉向油管軟硬管套接插管器。
背景技術:
[0002]隨著汽車液壓轉向系統的普及及人們安全意識的提高,對轉向管路的性能要求也在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改進加工工藝、降低過程損耗,是企業進一步發展的唯一出路。這使得轉向管路的製造工藝也在不斷的升級。這對生產工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0003]目前軟硬管連接多採用手動插管器,夾緊和插入時採用好手快速夾鉗,全部為手動操作,固存在以下缺陷1.工人的勞動強度高2.工作效率低3.裝配產品易出現插管不到位、內膠劃傷等問題。實用新型內容[0004]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液壓轉向油管軟硬管套接插管器,它具有降低工人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及產品質量等特點。[0005]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採取的技術方案是[0006]包括外軟管夾模和內硬芯管夾模,另外它還包括第一氣動或液動活塞式執行機構、第二氣動或液動活塞式執行機構和第三氣動或液動活塞式執行機構,外軟管夾模的第一壓緊活塊與第一氣動或液動活塞式執行機構的活塞杆連接;內硬芯管夾模的第二壓緊活塊與第二氣動或液動活塞式執行機構的活塞杆連接;內硬芯管夾模與第三氣動或液動活塞式執行機構的活塞杆連接。[0007]採用上述技術方案所產生的有益效果在於本實用新型採用氣動或液動活塞式執行機構替代了人力動作,不但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由原來手動插管器200件/2人,提高到現在的400件/人。同時也減少了因插管不到位、內膠管劃傷等原因而產生的質量問題,增加了經濟效益,提高了生產自動化水平。
[0008]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0009]在附圖中1外軟管夾模11第一壓緊活塊2內硬芯管夾模22第二壓緊活塊31第一氣動或液動活塞式執行機構32第二氣動或液動活塞式執行機構33第三氣動或液動活塞式執行機構。
具體實施方式
[0010]由圖1所示的實施例可知,它包括外軟管夾模1和內硬芯管夾模2,它還包括第一氣動或液動活塞式執行機構31、第二氣動或液動活塞式執行機構32和第三氣動或液動活塞式執行機構33,外軟管夾模1的第一壓緊活塊11與第一氣動或液動活塞式執行機構31的活塞杆連接;內硬芯管夾模2的第二壓緊活塊22與第二氣動或液動活塞式執行機構32 的活塞杆連接;內硬芯管夾模2與第三氣動或液動活塞式執行機構33的活塞杆連接。[0011]工作原理[0012]軟管、管套和芯管正確放入插管器的半圓槽內,先腳踏壓緊氣缸的換向閥,使氣缸壓緊軟管,隨後右手搬動擠壓芯管的氣缸換向閥,讓氣缸推動芯管,直至芯管插到終點。
權利要求1.液壓轉向油管軟硬管套接插管器,包括外軟管夾模(1)和內硬芯管夾模(2),其特徵在於它還包括第一氣動或液動活塞式執行機構(31)、第二氣動或液動活塞式執行機構 (32)和第三氣動或液動活塞式執行機構(33),外軟管夾模(1)的第一壓緊活塊(11)與第一氣動或液動活塞式執行機構(31)的活塞杆連接;內硬芯管夾模(2 )的第二壓緊活塊(22 )與第二氣動或液動活塞式執行機構(32)的活塞杆連接;內硬芯管夾模(2)與第三氣動或液動活塞式執行機構(33)的活塞杆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液壓轉向油管軟硬管套接插管器,它用氣動或液動活塞式執行機構代替了手動執行機構,外軟管夾模的第一壓緊活塊與第一氣動或液動活塞式執行機構的活塞杆連接;內硬芯管夾模的第二壓緊活塊與第二氣動或液動活塞式執行機構的活塞杆連接;內硬芯管夾模與第三氣動或液動活塞式執行機構的活塞杆連接。通過以上的技術改進,用氣動或液動活塞式執行機構替代了人力動作,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及產品質量,同時也提高了經濟效益。
文檔編號B23P19/027GK202240396SQ20112035259
公開日2012年5月30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20日 優先權日2011年9月20日
發明者張強, 李陽春, 郭旭東 申請人:闊丹-凌雲汽車膠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