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要有人名(千古成語今日析之碧血丹心)
2023-06-11 08:14:53 2
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要有人名?我上學的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正是改革開放的時間,別的不說,書籍方面最有影響的舶來品就是武俠小說和言情小說,當時我們縣的一個領導專門去洛陽買了瓊瑤的全本小說,從老師的嘴裡說出,令我羨慕不已(時過境遷,如今,的確不算什麼了,網上到處都是,反而懶得看了),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於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要有人名?我們一起去了解並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吧!

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要有人名
我上學的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正是改革開放的時間,別的不說,書籍方面最有影響的舶來品就是武俠小說和言情小說,當時我們縣的一個領導專門去洛陽買了瓊瑤的全本小說,從老師的嘴裡說出,令我羨慕不已(時過境遷,如今,的確不算什麼了,網上到處都是,反而懶得看了)。
金庸和瓊瑤是很難超越的豐碑,但我們知道,風格也往往是致命傷,瓊瑤這一點比較明顯(但後來的《還珠格格》能一改作風,的確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而那些粗製濫造假充的文人們寫的武俠小說就讓人大跌眼鏡了(如今的看法),但當時還是很感了不起,不過千篇一律得很,於是乎我像宋丹丹一樣冒出個想法要寫一本書,她的叫《月子》,趙本山的叫《伺候月子》,我的叫《碧血丹心》,這是武俠小說的普遍名稱,這樣的小說叫《年子》的不會,記得有個電影叫《過年》的曾經紅了。
但只寫了幾千字,那是上初三的時候,十四歲,之後便沒了下篇,後來又寫別的武俠,《演天令》,十五萬字;《揚眉劍出鞘》,十三萬字。
但仍然沒有下文,這都是十幾年前的事情了,如今寫這些不一樣的文章,不知何時才能再拾起那些,那時是用筆一筆一划地寫在紙上的,辛苦自不待言。
自己沒能堅持下來,人家宋丹丹堅持寫了《月子Ⅱ》,自出版以來已經賣10萬冊,躍居圖書暢銷排行榜第一位,不過人家趙本山說:俺們村人一聽《月子Ⅱ》出版了,全村男女老少一窩蜂地全奔村頭廁所去了……村頭廁所就是俺村圖書館,一般看書都上那看去。
於是又想起被後人推崇的魯迅,當時代有個叫葉靈鳳(我認為有點像魯迅的弟弟周作人又有點左的作家,故去於1975年的香港)的作家在他的《窮愁的自傳》中,讓主角魏日青說:「照著老例:起身後我便將十二枚銅元從貨攤上買來的一冊《吶喊》撕下三頁到露臺上去大便。」
魯迅也不示弱,在他的《上海文藝之一瞥》中說:還有最徹底的革命文學家葉靈鳳先生,他描寫革命家,徹底到每次上茅廁時候都用我的《吶喊》去揩屁股,現在卻竟會莫名其妙的跟在所謂民族主義文學家屁股後面了。
五年後《阿Q正傳》被改成話劇,葉靈鳳又出面議論。魯迅寫道:「好像我那一本《吶喊》還沒有在上茅廁時候用盡,倘不是多年便秘,那一定是又買了一本新的了。」
寫了這麼多,一句話:碧血丹心。我理解,就是執著,追求是痛苦的,沒有人理解,更可能有風言風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中最底層的也實現不了,但心不變的人……
我在微博中寫道:不吃苦中苦,難得人上人,是對的,但「吃了苦中苦,還不能人上人」,就讓人鬱悶了。
不過看看人家金庸賴以成名的小說《射鵰英雄傳》電視劇中有個一段叫「鐵血丹心」,才理解這「俠之大者」是經過無數人的默默無聞、自己的千錘百鍊得到的。
所以,奮鬥是永恆。
故而,我們看到「萇弘死於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就只是人們的一種寄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