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旋壓式鋸片校平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12-11 08:20:27 2
專利名稱:機械旋壓式鋸片校平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種機械旋壓式鋸片校平裝置,尤其是一種對直徑在600mm以 下的盤式鋸片進行機械旋壓校平的機器。
技術背景通常輥壓校平,對於一般板材,特別是巻料板材是行之有效的,應用較為廣泛,其校 平原理是板料在多輥校平機的兩列交叉排列的輥子之間通過,它的每一部分在超過它的 材料屈服點的應力下,得到反覆及反方向的多次彎曲,消除了板料上的波狀變形,因而從 校平裝置中出來的板料是平整的。目前,面積較大的薄板金屬件的整形仍停留在人工校平 的工藝水平。在盤式鋸片加工行業中的鋸片生產線中,還只能靠視覺和手感進行校正,校 平質量和產量只能依賴操作人員的經驗和水平。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是提供一種不需要利用人工靠視覺和手感對鋸片進行校正,提高鋸片生產 自動化水平和產品質量的機械旋壓式鋸片校平裝置。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式這樣實現的 一種機械旋壓式鋸片校平裝置,包括機架8,旋轉 支架1安裝在機架8上,機架8上設有液壓缸2,液壓缸2與壓頭3連接,壓頭3上按圓 周均勻設置三根錐形碾壓輥4;驅動器7安裝在機架8上,驅動器7與轉動支架5連接, 轉動支架5置於基座6上。錐形碾壓輥4表面設置有間距不等的溝槽。碾壓錐形輥可施壓 的表面積不大於錐形輥表面積的10%。本實用新型以壓輥圓周滾壓形式,當工件在平臺帶動下轉動時,壓輥則在其上面進行 碾壓,當某些局部的碾壓力超過屈服極限時,迫使其局部的微觀變形,鋸基表面原有的殘 餘力引起的變形在局部微觀變形的情況下被碾壓整形,以達到校平的目的;盤式鋸片在異 形表面圓錐輥碾壓下,由於局部中小面積受壓,必然在圓形表面形成某些內應力激化封閉 環,這種預先設置的內應力環,更加穩定了鋸基的平面度和強化了基體的機械特性。本實 用新型從加工效率、加工質量、加工合格品率等方面均高於現有人工校平的水平,以機電 技術的結合實現盤式鋸片的機械化作業。3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以壓輥圓周滾壓形式,當工件在平臺帶動下轉動時,壓輥則 在其上面進行碾壓,當某些局部的碾壓力超過屈服極限時,迫使其局部的微觀變形,此種 變形的作用有兩方面的意義。其一是,鋸基表面原有的殘餘力引起的變形在局部微觀變形的情況下被碾壓整形,以 達到校平的目的。其二是盤式鋸片在異形表面圓錐輥碾壓下,由於局部中小面積受壓,必然在圓形表面 形成某些內應力激化封閉環,這種預先設置的內應力環,更加穩定了鋸基的平面度和強化 了基體的機械特性。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及工作過程如下它主要由機架8,旋轉支架l,液壓缸2,壓頭3, 碾壓輥4,轉動支架5,基座6,驅動器7和操作控制臺等組成。工作時,工件置於轉動支 架5的上表面,並用芯軸固定。將旋轉支架1轉動到壓頭3的軸線與轉動支架5的軸線同 軸並鎖緊,液壓缸2通過調整其工作壓力來實現碾壓輥4施加在工件上力的大小,驅動器 7驅動轉動支架5作圓周轉動。進行2 3分鐘的旋轉碾壓即可。對每批次盤式鋸片旋轉輥壓時,施加力應保持一致。經本裝置機械旋壓式校平的鋸片,對板面進行反覆多次碾壓,其目的是舒展不平表面, 並迫使其內應力重新分布,幾何尺寸穩定,質量有所提高,鋸片使用壽命較原校平工藝的 工件也將有明顯的提高。
權利要求1.一種機械旋壓式鋸片校平裝置,包括機架(8),其特徵在於旋轉支架(1)安裝在機架(8)上,機架(8)上設有液壓缸(2),液壓缸(2)與壓頭(3)連接,壓頭(3)上按圓周均勻設置三根錐形碾壓輥(4);驅動器(7)安裝在機架(8)上,驅動器(7)與轉動支架(5)連接,轉動支架(5)置於基座(6)上。
2.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機械旋壓式鋸片校平裝置,其特徵在於錐形碾壓輥(4)表面 設置有間距不等的溝槽。
3.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機械旋壓式鋸片校平裝置,其特徵在於碾壓錐形輥可施壓 的表面積不大於錐形輥表面積的10%。
專利摘要一種機械旋壓式鋸片校平裝置,特別適用於對直徑不大於600mm的盤式鋸片進行機械旋壓式校平。本裝置的主要構件包括機架,旋轉支架安裝在機架上,機架上設有液壓缸,液壓缸與壓頭連接,壓頭上按圓周均勻設置三根錐形碾壓輥;驅動器安裝在機架上,驅動器與轉動支架連接,轉動支架置於基座上。本實用新型盤式鋸片置於一個可旋轉平臺上,鋸片表面按圓周均勻設置有3根壓輥,當工件在平臺帶動下轉動時,壓輥則在其上面進行碾壓,當某些局部的碾壓力超過屈服極限時,迫使其局部的微觀變形,最終達到校平的目的。
文檔編號B23D63/00GK201108994SQ20072008864
公開日2008年9月3日 申請日期2007年11月26日 優先權日2007年11月26日
發明者王守斌, 甘焱生, 邢宏良, 郭為群, 明 陳, 雷田榮 申請人: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