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壓鍋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7-31 02:56:56 5
專利名稱:微壓鍋結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微壓鍋結構,尤其是可用於悶燒、燉煮食物的微壓鍋結構,並用於火源加熱或電磁式進行加熱的微壓鍋結構改良。
背景技術:
目前,電磁爐已成為現代家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家電之一,它必須選擇底部可導磁的鍋具才能達到煮熟或加熱效果,此種鍋具多為全不鏽鋼鍋或多層金屬複合底結構鋁鍋具;而鋁合金壓鑄鍋、陶瓷鍋不能導磁,只可用火焰直接加熱或利用電熱管加熱。全不鏽鋼鍋具底部較薄,煎、炒食物時較容易糊鍋;而鋁合金壓鑄鍋、陶瓷鍋底部較厚,受熱均勻,食物不容易糊鍋。另外,多層金屬複合底結構鋁鍋需將不鏽鋼板放置在模具中,加壓令其延展成預定形狀,通過現有焊接、熱壓或其他方式將具有導磁性的不鏽鋼片嵌於鋁鍋底部,在進行其他後續加工後即可完成。但是此種方法成本高、效率低,且會造成結合效果不佳,與鋁鍋本體密合度較差, 品質無法符合高硬度、高密度鍋具要求,並會間接影響到鍋具的導磁效果。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要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微壓鍋結構,以克服現有技術中鍋具的導磁效果差的缺陷。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提供一種微壓鍋結構,包括—蓋體,所述蓋體設有氣壓閥,蓋體前端設有凸扣,所述凸扣可結合於鍋具本體前端的握把部,該蓋體後端結合上握柄;一鍋具本體,該鍋具本體前端設一握把部,該鍋具本體後端結合一下握柄,且該鍋具本體在底部設置導磁層,並於導磁層的外緣圈設一外框,更於外框的表面挖設有數個缺 Π ;一握柄組,該握柄組包含上握柄及下握柄,所述上握柄結合蓋體後端,下握柄結合鍋具本體後端,並於上握柄及下握柄的一端分別設置有磁鐵,當蓋體蓋在鍋具本體上以後,利用磁鐵將上、下握柄吸附,形成蓋體密合於鍋具本體。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具有如下優點本實用新型的結構不但強化了鍋具整體的密度,提升了鍋具的品質,還提高了傳熱效果,熱量通過導磁層能夠充份、快速地傳遞至鍋具本體內部,從而縮短了食物烹調的時間,另外,該導磁層也有利於鍋具本體使用火源加熱或電磁式進行加熱,在快速升溫的同時,且鍋具本體也不容易燒毀。由上述構件組成一種微壓鍋結構,可使用火源加熱或電磁式進行加熱的導磁鍋具,在於該鍋具本體的底部設置導磁層,該導磁層為數個圓形條紋相疊,且形成向外擴張輻射狀;其中該導磁層可為純鐵、低碳鋼、中碳鋼或導磁不鏽鋼等材質所製成,讓鍋具本體能夠快速升溫,且不易燒毀。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結構分解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組合動作示意一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組合動作示意二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蓋體蓋合於鍋具本體示意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握柄組的剖視示意一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握柄組的剖視示意二圖;圖7為本實用新型的鍋具本體的底部結構示意圖;圖8為本實用新型的蓋體的底部結構示意圖;圖9為沿圖8中的A-A方向的剖視圖;圖10為本實用新型的蓋體的頂部結構示意圖;圖11為本實用新型的蓋體的側面結構示意圖;圖12為本實用新型的蓋體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13為本實用新型的鍋具本體的底部結構示意圖;圖14為沿圖13中的B-B方向的剖視圖;圖15為本實用新型的鍋具本體的側面結構示意圖;圖16為本實用新型的鍋具本體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17為本實用新型的上握柄的主視圖;圖18為本實用新型的上握柄的右視圖;圖19為本實用新型的上握柄的俯視圖;圖20為本實用新型的上握柄的仰視圖;圖21為本實用新型的上握柄的立體圖;圖22為本實用新型的密封圈的俯視圖;圖23為沿圖22中的C-C方向的剖視圖;圖M為圖23中的D部分的放大示意圖;圖25為本實用新型的密封圈的立體圖。主要原件符號說明蓋體10氣壓閥11[0041]凸扣12密封圈13握柄組20上握柄21下握柄22磁鐵201鍋具本體30導磁層31[0049]外框32缺口 33握把部34孔洞;341。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於說明本實用新型,但不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範圍。為了避免現有技術的缺陷並加以改良,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微壓鍋結構,使用火源加熱或電磁式進行加熱,能夠充份、快速地將熱傳遞至鍋具本體內部,從而縮短了食物烹調的時間,進而悶燒、燉煮食物,以充份熬煮出食物的美味。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結構分解示意圖如圖1所示,一種微壓鍋結構改良,其包括一蓋體10,該蓋體10設有氣壓閥11,蓋體10前端設有凸扣12,凸扣12可結合於鍋具本體30前端的握把部34,又該蓋體10後端結合上握柄21 ;所述蓋體10的底部結構示意圖如圖8所示,沿圖8中的A-A方向的剖視圖如圖9所示,所述蓋體10的頂部結構示意圖如圖10所示,所述蓋體10的側面結構示意圖如圖11所示,所述蓋體10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如圖12所示。一鍋具本體30,該鍋具本體30前端設一握把部34,而鍋具本體30後端結合一下握柄22,又該鍋具本體30於底部設置導磁層31,並於導磁層31的外緣圈設一外框32,更於外框32的表面設挖有數個缺口 33 ;所述鍋具本體30的底部結構示意圖如圖13所示,沿圖 13中的B-B方向的剖視圖如圖14所示,所述鍋具本體30的側面結構示意圖如圖15所示, 所述鍋具本體30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如圖16所示。在本實用新型中,該鍋具本體的外側噴塗有至少一層粗糙面,用於緊密附著該導磁層;該鍋具本體的內側表面噴塗有不粘料層。一握柄組20,該握柄組20包含上握柄21及下握柄22,而上握柄21結合蓋體10 後端,下握柄22結合鍋具本體30後端,並於上握柄21及下握柄22的一端分別設置有磁鐵 201,當蓋體10蓋上於鍋具本體30後,利用磁鐵201將上、下握柄21、22吸附,形成蓋體10 密合於鍋具本體30。所述上握柄21的主視圖、右視圖、俯視圖、仰視圖和立體圖如圖17 21所示,所述下握柄22的結構與上握柄21相同,只是使用時下握柄22和上握柄21相對使用。請參閱圖2及圖3所示,其為本實用新型的組合動作示意圖,蓋體10前端設有凸扣12,凸扣12可結合於鍋具本體30前端的握把部34,相對於鍋具本體30前端的握把部34 設置有空洞341,空洞341可供凸扣12卡入固定,其蓋體10上附有圈矽膠密封圈13結合與鍋具本體30如圖3所示。其中,所述密封圈13的俯視圖如圖22所示,沿圖22中的C-C方向的剖視圖如圖23所示,圖23中的D部分的放大示意圖如圖M所示,所述密封圈13的立體圖如圖25所示。請參閱圖4所示,其為蓋體蓋合於鍋具本體示意圖;再配合參閱圖5及圖6所示, 其為本實用新型的握柄組成的剖視示意圖,於上握柄21及下握柄22的一端分別設置有磁鐵201,當蓋體10蓋上於鍋具本體30後,利用磁鐵201將上、下握柄21、22吸附,形成蓋體 10密合於鍋具本體30。[0061]請參閱圖7所示,其為本實用新型鍋具本體的底部結構示意圖,由圖中可知本實用新型的鍋具本體30底部結合導磁層31,該導磁層31為數個圓形條紋相疊,且形成向外擴張輻射狀;其中該導磁層31可為純鐵、低碳鋼、中碳鋼或導磁不鏽鋼等材質所製成;藉由導磁層能夠充份、快速地傳遞至鍋具本體30內部,從而縮短了食物烹調的時間。另外,其於導磁層31的外緣圈設一外框32,更於外框32的表面挖設有數個缺口 33,當熱源在鍋具本體30底部加熱,缺口 33可提供適時的散熱效果,使得鍋具本體30在加熱的同時,達到均勻受熱的目的。本實用新型的鍋具本體的製造方法的步驟包含1.通過模具先將鍋具本體製造成型。2.將鍋具底部表面通過加工機處理成粗糙面。3.在鍋具底部粗糙面上通過加工機處理後,使粗糙面的外側表面均勻附著一導磁層。本實用新型的優點1.本實用新型結合導磁層能夠充分、快速地傳遞至鍋具本體內部,從而縮短了食物烹調的時間。2.本實用新型具有產業利用性,可使用火源加熱或電磁式進行加熱的導磁鍋具, 讓鍋具本體能夠快速升溫,且不易燒毀。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於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1.一種微壓鍋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微壓鍋結構包括一蓋體,所述蓋體設有氣壓閥,蓋體前端設有凸扣,所述凸扣可結合於鍋具本體前端的握把部,該蓋體後端結合上握柄;一鍋具本體,該鍋具本體前端設一握把部,該鍋具本體後端結合一下握柄,且該鍋具本體在底部設置導磁層,並於導磁層的外緣圈設一外框,更於外框的表面挖設有數個缺口 ;一握柄組,該握柄組包含上握柄及下握柄,所述上握柄結合蓋體後端,下握柄結合鍋具本體後端,並於上握柄及下握柄的一端分別設置有磁鐵,當蓋體蓋在鍋具本體上以後,利用磁鐵將上、下握柄吸附,形成蓋體密合於鍋具本體。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壓鍋結構,其特徵在於,該導磁層為數個圓形條紋相疊,且形成向外擴張輻射狀。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壓鍋結構,其特徵在於,該導磁層由純鐵、低碳鋼、中碳鋼或導磁不鏽鋼材質所製成。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壓鍋結構,其特徵在於,該鍋具本體的外側噴塗有至少一層粗糙面,用於緊密附著該導磁層。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壓鍋結構,其特徵在於,該鍋具本體的內側表面噴塗有不粘料層。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微壓鍋結構,包括一蓋體、一鍋具本體及一握柄組所組成,其中該握柄組包含上握柄及下握柄所組成,而上握柄結合蓋體後端,下握柄結合鍋具本體後端,當蓋體蓋上於鍋具本體後,利用磁鐵將上、下握柄吸附,形成蓋體密合於鍋具本體;又該鍋具本體於底部設置導磁層,並於導磁層之外緣圈設一外框,更於外框之表面挖設有數個缺口;由此,形成一種微壓鍋結構改良,利用導磁層能夠充分、快速地將熱傳遞至鍋具本體內部,從而縮短了食物烹調的時間,使本實用新型可用於悶燒、燉煮食物。
文檔編號A47J27/00GK202287713SQ20112000933
公開日2012年7月4日 申請日期2011年1月13日 優先權日2011年1月13日
發明者範資財 申請人:範資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