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動之天線寶寶(童年夥伴天線寶寶都有娃了)
2023-07-25 17:56:07 1
刷抖音不知為何刷到了天線寶寶,驚奇地發現4個天線寶寶都有寶寶了!
天線小寶共有8個,都是還不太會說話的小寶寶,通過他們的發音,分別取名為咪咪、噠噠、小兵、咩咩、茹茹、寧、叮滴、尤比。
萬萬沒想到,過了30歲,刷到天線寶寶還能看得津津有味。可愛之餘,感慨萬分,連童年夥伴天線寶寶們都有崽了,每個還都是二胎,其樂融融,我和我的小夥伴們都還單身。
轉念一想,我怎麼會刷到這個視頻?不會是精準投放給未婚未育又適齡的單身青年吧?
作為一個資深的好奇家,我搜羅了一番天線寶寶的介紹——
《天線寶寶》是英國廣播公司(BBC)和Ragdoll公司製作的幼兒節目。1996年,Ragdoll公司和BBC籤約,開始製作了這個長達260集、每集30分鐘的幼兒節目。
初版發行於1997年到2001年,主要觀眾對象是12個月大到5歲的學齡前幼兒。
目前,天線寶寶已經被113個國家和地區引進,並被翻譯成45種語言播出。
「《天線寶寶》設定有兩個元素:一個是「幻想園地」、一個是「真實紀錄」。
「幻想園地」是指《天線寶寶》的主要場景,島上有許多幻想奇觀,讓孩子有創造力、想像力;四個天線寶寶在神奇島上玩樂,彼此之間有良好的關係,沒有暴力,雖然很多事情都不懂,但是很喜歡學習。
天線寶寶們是科技的產物,是幻想的人物,不等同於人類,所以不一定要有父母、兄弟姊妹等人類關係,坐下時會發出「叭」的聲音。」
所以如此看來,天線小寶們不一定是天線寶寶們的幼崽,只是另外製作出來的科技產物。但是為什麼我們的第一念頭是他們有著父母和孩子的倫理關係呢?
最近二胎三胎政策頻出,我身邊的未婚青年們感受到了濃濃的被國家催婚催育的「愛意」。我一個朋友在上海國企工作的朋友說:
「自從我的工資被下調後,每個月還要還房貸,生活壓力巨大,情緒也變得很差,體檢出現了各種結節和息肉。父母怕刺激我,已經不催婚了。以為能喘口氣,沒想到網際網路繼承了父母的意志,堅持不懈地傳遞未婚焦慮。」
別說是大城市的青年人因為生活壓力不想結婚,就連農村地區的青年們生育意願都下降了。
青島市統計局公布的青島市農村青年婚姻關係調查報告顯示,該市農村青年生育二孩、三孩意願不強。已婚調查對象,生育1個孩子的佔比58.43%,生育2個孩子的佔比29.78%,未生育孩子的佔比11.8%。調查對象生育二孩意願不高;對於剛出臺的三孩政策未有積極呼應。
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日漸完善,大家接受的觀念被更新,「養兒防老」的動機都慢慢被弱化,子女養育成本過高,當代農村青年追求個人生活品質的想法,導致他們生育意願不強。
我認識不少丁克家庭,身邊也有二胎家庭,我總結了一下,過得幸福的家庭都有以下三個特點:
1、首先,他們選擇婚姻都不是被迫行為。無論是自由戀愛還是相親認識,這些夫妻結婚都是雙方自願的,不是因為年齡、父母催促等壓力而結婚,沒有半推半就的強迫和無奈。
2、無論是丁克還是二胎,做決定時都不是一時衝動,都是夫妻雙方溝通過後,一起做決定,沒有哪一方要承擔更多做決定的責任。
3、不會拿自己沒有的跟別人擁有的比較。丁克就不會羨慕多子家庭的熱鬧,二胎家庭就不會嫉妒丁克的自由,他們選擇了自己的路,就只會專注自己的方向,會小幅度調整,但不會輕易被完全代跑。
4、在做這些決定的時候,沒有太多糾結,都是比較順暢的,沒有太多困難和阻力需要克服。(我覺得這點是源於他們都比較了解自己,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個人特質,能力,他們都能清楚知道那個邊界,所以做的決定屬於比較符合實際水平的,自然沒有太多阻力。)
結不結婚,何時結婚,和什麼人結婚,無論你怎麼選擇,都沒有標準和對錯。關鍵是做了選擇後的路該如何走。
每個人都該用辯證發展的眼光看問題,適合別人的不一定適合自己,不必羨慕別人擁有的,多看看自己有什麼。
最牛的人不是努力去獲得自己沒有的東西,而是如何把自己所擁有的發揮出最大的作用。
人生需要量力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