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模夾持器的製作方法
2023-08-02 18:37:16 3

本發明涉及一種下模夾持器。
背景技術:
下模特別是下模在衝壓工具機上的固定方式為:在衝壓工具機上的工作檯上開有凹槽,下模置於凹槽內,由凹槽的周面對下模進行定位,或者採用螺栓螺母將下模連接在工作檯上。存在的問題是:1、採用凹槽對下模進行固定時,為了能夠將下模置於凹槽內,凹槽與下模之間要間隙配合,這樣下模周向固定不夠穩定。2、採用螺栓固定下模,雖然下模固定牢靠,但是下模拆裝操作費時費力。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下模夾持器,下模既可以穩定的連接在工作檯上又便於下模的拆裝。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是通過如下的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下模夾持器,包括工作檯,所述工作檯上開有凹槽,下模的下部可放入凹槽內,所述工作檯的上表面對應凹槽兩側具有可滑動的左、右滑塊,所述左、右滑塊由傳動機構驅動相向移動以將下模的上部夾緊。
進一步地,所述傳動機構包括左、右軸、傳遞件、電機和左、右斜楔,所述左、右軸分別位於左、右滑塊的相對外側並豎向插入工作檯內,所述電機驅動左軸轉動,所述傳遞件位於工作檯內並將左軸的轉矩傳遞給右軸,所述左、右斜楔分別套於左、右軸上並與左、右軸螺紋配合,所述左、右斜楔分別與左、右滑塊呈斜楔配合。
進一步地,所述傳遞件包括左、右蝸輪和蝸杆,所述左、右蝸輪分別套於左軸和右軸上,所述蝸杆的兩端分別與左、右蝸輪嚙合。
進一步地,還包括卸模機構,所述卸模機構包括頂板和壓上機構,所述凹槽的底面上開有容納頂板的通道,所述壓上機構位於工作檯內並驅動頂板向上移動以將下模從凹槽內頂出。
進一步地,所述壓上機構包括左、右連杆和左、右滑座,所述左、右連杆在縱向面內交叉設置,所述左、右滑座可前後滑動的連接在頂板下表面,所述左、右連杆的頂端分別與左、右滑座鉸接,所述左、右連杆可繞其各自的下端擺動。
進一步地,所述蝸杆數量為兩個,兩個蝸杆分別位於蝸輪的前後兩側,所述左、右連杆的下端分別套於兩個蝸杆上並由兩個蝸杆驅動擺動。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1、本發明的下模夾持器,下模下部置於凹槽內後通過左、右滑塊將下模上部夾緊,下模可以穩定的固定在工作檯上,且可以方便的進行拆裝;
2、本發明的下模夾持器,驅動左、右滑塊的傳動機構與工作檯整體結構緊湊,且結構簡單。
3、本發明的下模夾持器,通過卸模機構可以方便的將下模從工作檯上頂出,進一步實現下模的快速拆卸。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一種下模夾持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A-A剖視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徵、達成目的與功效易於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進一步闡述本發明。
請參閱圖,本發明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下模夾持器,包括工作檯1,工作檯1安裝於衝壓工具機上,工作檯1的上表面中部開有凹槽11,凹槽11的周向輪廓與下模相適應,並與下模的下部呈間隙配合,下模的下部可較為順利的放入凹槽11內。
為了將位於凹槽11內的下模固定牢靠,工作檯1的上表面對應凹槽11兩側具有可滑動的左、右滑塊2、3,左、右滑塊2、3由傳動機構4驅動相向或相背移動。安裝下模時,左、右滑塊2、3之間距離相對較遠,下模吊裝於凹槽11內後傳動機構4驅動左、右滑塊2、3相向移動即相互靠近,當左、右滑塊2、3的相對內側與下模的上部接觸後,左、右滑塊2、3將下模上部夾緊。同理,拆卸下模時,傳動機構4驅動左、右滑塊2、3相背移動即相互遠離,左、右滑塊2、3對下模上部的壓力消失,然後將下模從工作檯1上取出。
本發明的夾持器一方面通過左、右滑塊2、3可以將下模夾持牢靠,另一方面左、右滑塊2、3能夠自動靠近或遠離,下模可以快速安裝和拆卸。
傳動機構4可以是分別驅動左、右滑塊2、3的兩個氣缸,或者是滾珠絲槓等。本實施方式中的傳動機構4包括左、右軸41、42、傳遞件43、電機44和左、右斜楔45、46,左、右軸41、42分別位於左、右滑塊2、3的相對外側並豎向插入工作檯1內,電機44驅動左軸轉動,傳遞件43位於工作檯1內並將左軸的轉矩傳遞給右軸42,左、右斜楔45、46分別套於左、右軸41、42上並與左、右軸41、42螺紋配合,左、右斜楔45、46分別與左、右滑塊2、3呈斜楔配合。
傳動機構4的工作原理是:電機44驅動左軸41轉動,左軸41通過傳遞件43帶動右軸42同向轉動,左、右斜楔45、46對稱設置,左、右滑塊2、3也對稱設置,左、右軸41、42的轉動通過螺紋轉換為左、右斜楔45、46的上、下移動,左、右斜楔45、46的上、下移動轉化為左、右滑塊2、3的相背或相向移動。如圖中所示,左軸41和右軸42均逆時針轉動,左、右斜楔45、46向下移動,左、右滑塊2、3分別向左、向右移動即左、右滑塊2、3相向移動,左、右滑塊2、3與下模接觸後將下模夾緊。
傳遞件43包括左、右蝸輪431、432和蝸杆433,左、右蝸輪431、432分別套於左軸和右軸上,蝸杆433的兩端分別與左、右蝸輪431、432嚙合。左蝸輪431隨左軸41轉動,左蝸輪431驅動蝸杆433轉動,蝸杆433再帶動右蝸輪432轉動,最後由右蝸輪432帶動右軸42轉動,從而實現了左軸41與右軸42之間轉矩的傳遞。傳遞件43位於工作檯1內,也就是說工作檯1內具有容納傳遞件43的空間。傳遞件43以及傳動機構4和工作檯1整體佔用空間較小,結構緊湊,傳動平穩。
需要說明的是傳遞件43也可以通過錐齒輪來實現左、右軸41、42之間的轉矩傳遞,具體的在左、右軸41、42上分別設置一個錐齒輪,左、右軸41、42之間具有轉軸,轉軸的兩端也具有與左、右軸41、42上的錐齒輪嚙合的錐齒輪,這樣左軸的轉矩就可以傳遞給右軸。
為了便於將下模從凹槽11內取出,還包括卸模機構5,卸模機構包括頂板51和壓上機構52,凹槽11的底面上開有容納頂板51的通道,壓上機構52位於工作檯1內且其輸出端並與頂板51連接,頂板51位於凹槽11中部,當拆卸更換下模時,壓上機構52驅動頂板51向上移動,在向上的外力作用下頂板51將下模從凹槽11內頂出,從而可以方便更換下模,同理安裝下模時也可以先使頂板51位於頂部以接承下模,然後頂板51下降使下模落至凹槽11內,最後再由左、右滑塊2、3夾緊下模。通過頂板51升降以提高下模安裝和拆卸的效率。
壓上機構52包括左、右連杆521、522和左、右滑座523、524,如圖2所示,左、右連杆521、522在縱向面內交叉設置,左、右滑座523、524可前後滑動的連接在頂板51下表面,左、右連杆521、522的頂端分別與左、右滑座523、524鉸接,左、右連杆521、522可繞其各自的下端擺動。當左、右連杆521、522按圖2所示的方向擺動時,左、右滑座523、524縱向面內相互遠離,頂板51下降;當左、右連杆521、522按圖2相反的方向轉動時,左、右滑座523、524在縱向面內相互靠近,頂板51上升。左、右滑座523、524在水平面的投影處於方形的對角線上,左、右滑座523、524對頂板51作用力分布更均勻,頂板51升降更加平穩。
蝸杆433數量為兩個,兩個蝸杆433分別位於左、右蝸輪的前後兩側,左、右連杆521、522的下端分別套於兩個蝸杆433上並由兩個蝸杆433驅動擺動。圖2中的左、右連杆521、522的轉動方向與圖1中左、右軸41、42的轉動方向相符,也就是說,當左、右軸41、42驅動左、右滑塊2、3壓緊下模時,頂板51向下移動,相反的,當拆卸下模時,左、右軸41、42驅動左、右滑塊2、3相互離開以取消對下模的壓力,同時,左、右連杆521、522將驅動頂板51上升將下模從凹槽11頂出。
壓上機構52以傳動機構4中的蝸杆433為動力來驅動頂板51,壓上機構52與傳動機構4相結合,通過機械結構聯鎖以簡化控制,同時機械聯鎖提高了運行穩定性。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徵和本發明的優點,對於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發明不限於上述示範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發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徵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發明。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範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發明的範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範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發明內。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並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