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未嫁的道士詩句(不遭人妒是庸才)
2023-07-09 22:20:17
「丁香花」,白底封面上印著淺紫色的書名,顯得優雅大方,看上去就喜歡,耳旁仿佛響起那首美麗的流行歌曲《丁香花》。
從書架上拿起這本厚厚的書,作者「高陽」,不禁一陣竊喜。
有人稱「有井水處有金庸,有村鎮處有高陽」。這句話的意思是:有井水、有村鎮的地方,也就是說有人的地方,就會有金庸和高陽這兩位文字巨匠。
金庸的很多著作被翻拍成電視劇,家喻戶曉,而知道高陽的人卻不多。
高陽著寫的書籍多取材於歷史,與歷史息息相關,又不完全是歷史。作為大眾讀物,缺少了些情趣,有一點點嚴肅。
我看過高陽寫的很多書籍,尤其鍾愛他寫的帝王篇。
他把歷朝歷代有貢獻的皇帝,用他流暢的文字,活靈活現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看著這本淡雅的《丁香花》,美麗的書名,不知道又是寫歷史上哪位歷史人物香豔的故事。翻了一下書裡面,清爽的文字帶著一陣墨香撲鼻而來。
「一到鐵瓶巷,,提起女先生……」
開篇充滿了說書的味道,與如今的小說有完全不同的感覺,更多了些韻味和古香古色。
書的封底寫著「一流的文筆,寫一流的人物」。
告訴人們,高陽用一流的文筆,書寫著歷史上發流的人物。
他曾經說過:值得入小說的歷史人物,大抵不外聖君、賢相、良將、高僧、名士、美人六者。
這部小說裡面寫的人物是龔自珍,清朝的思想家、詩人、文學家,字璱人,號定庵,又號羽琌山民,書裡面稱他為「龔定庵」。
歷史上的 龔自珍博才多學,全力抵制外國侵略,支持禁除鴉片。他的很多詩作揭露清統治者的腐朽,這也是他悲劇的源頭。
這本書裡面收錄了很多龔自珍的詩歌,有才子佳人的浪漫故事,也有當時殘酷的社會情況。
龔自珍參加了六次會試才中了進士,志向遠大的他想報效國家卻無門,做了低微的小官。
無奈之下,他把一腔熱血注入詩歌裡,成為才子顯貴們敬仰的詩人,也成為紅粉麗人傾心的「璱人公子」。
書中描述了龔自珍的當官過程:他懷才不遇,與友人們談論時事,得到別人的嫉恨。
故事裡有才子當然有佳人。龔自珍做了宗人府的主事,需要經常與親貴王公打交道。
因為工作的需要,他經常出入太平湖的榮親王府。
榮親王是高宗的第五個兒子永琪的孫子奕繪。
高陽告訴人們,清朝親貴襲爵的制度是降封:親王降為郡王,郡王降為貝勒。
奕繪襲貝勒時15歲。
奕繪承襲長輩的風雅的詩作,三十歲就出本集子,名為《明善堂集》。
奕繪有管理宗學的差使,在宗人府,這些事由龔自珍承辦。
因此,太平湖的貝勒府成了他常去的地方。除了公事以外,兩人也常相唱和。
雖然這本書與歷史有很多巧合的地方,但還是一本小說書,不是真實的歷史。當龔自珍知道貝勒向他請教的兩首詩出自貝勒的側福晉,一位女詩人西林太清春之手,對這位女詩人就有些嚮往,歷來才子愛佳人。
西林太清春喜歡龔自珍的才學,請老公奕繪安排他們見面。
於是,書中寫道:
奕繪親筆寫了短簡,很客氣地說「內子」「久慕高才,顧聞教益」,請龔自珍第二天下午「茗話。」
龔自珍當然是求之不得,才子可以見到精通詩詞的佳人。
在這裡,高陽告訴讀者,當時的女人不能輕易見外男,要嚴守封建的制度。
奕繪雖然是位貴族,卻也是位奇才。
他與西林太清春兩情相悅,愛一個人,開始於對方的顏值,最終陷入對方的才華。
歷史上的西林太清春的身份撲朔迷離,有人說是漢族,有人說是滿族。生在皇族的奕繪只能娶名門貴族之女為妻,可是他深愛著西林太清春。
奕繪為了娶她想盡各種辦法,最終納她為側福晉。當正福晉離世後,獨寵於她,想辦法滿足她的各種要求。
幾年後,官場、情場都失意的龔自珍辭官回鄉,卻惹出轟動京城的「丁香花公案」,也可以說是一首詩引發的慘案。
一天,龔自珍夢見自己奉命到太平湖去傳遞一道重要的公文,無意中看到遍體縞素的西林太清春站在丁香花前面。
夢醒後,他寫了一首詩:
空山徙倚倦遊身,夢見城西閬苑春。一騎傳箋朱邸晚,臨風遞與縞衣人。
這首因夢而做的詩引起軒然大波,就像書的封底上寫著:
「不遭人妒是庸才」!
一場場軒然大波因詩而起,成為清朝有名的「丁香花公案」,最終的結局與現實有出入。
是不是現實,誰也不知道,也無法證實,只能當小說故事看了。
掩上書頁,整個人還沉浸在書裡,腦海裡全是一個才高八鬥,懷才不遇,卻因為一首詩歌,蒙受了不白之冤的清朝大才子。
那位被寵的側福晉,從雲端跌入泥土,被眾人嘲笑,落得個悲慘的結局,雖然有人說後來這個案件真相大白,她也重返王府,誰又知道真實的結局呢?
高陽用他一流的文筆,寫出清朝官場的各種姿態,半真半假。
讓人信以為真,卻又摻雜著小說的元素,不能當成歷史看,又與歷史差不多,讓讀者著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