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節:京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2023-07-09 11:18:15 1
不同地域民族風情不同,每個民族都有各自代表性的傳統節日,我們今天要談到的是京族最隆重的節日——哈節。「哈」在京族的含義是唱歌的意思,哈節是他們的傳統歌節。在京族地區,每每到這個節日,便是哈族人民最熱鬧的時候。接下來,一起來看看京族文化吧!
京族最具代表性的民俗風情是每年一度的哈節。哈節,又稱「唱哈節」,所謂「哈」或「唱哈」即唱歌的意思,是京族的傳統歌節,通宵達旦,歌舞不息。哈節主要流行於廣西的京族居住地區。哈節的日期各地不同,萬尾、巫頭二島為農曆六月初十,山心島為農曆八月初十,海邊的一些村落則在正月二十五日。雖日期各異,但節日的形式與內容基本相同。
關於哈節有不少民間傳說,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傳說稱:古代有位歌仙來到京族三島,以傳歌為名,動員群眾起來反抗封建壓迫。她的歌聲感動了許多群眾。後人為了紀念她,建立了「哈亭」,定期在哈亭唱歌傳歌,漸成節俗。各村的哈亭是節日活動的中心。
哈節活動可分為四個程序:首先是迎神,其次是祭神,再次是入席和唱哈。「唱哈」是哈節的高潮,所佔時間最長。有「哈哥」、「哈妹」調琴擊梆配唱,曲調有30餘種;唱的有敘事歌、勞動歌、風俗歌、頌神歌、苦歌、情歌等。「聽哈」者以8人一桌入席,一邊飲宴,一邊「聽哈」,其樂融融。最後一個程序是送神。送完神,歷時數天的哈節才算結束。
歷史起源
哈節是為了紀念海神公的誕生。京族人以海洋漁業生產為主,信奉海神。每年都要到海邊把海神迎回哈亭敬奉,祈求人畜興旺,五穀豐登。
「哈」是京語譯音,含有「歌」、「請神聽歌」的意思。關於哈節有不少民間傳說。目前在廣西京族三島廣為流傳的傳說是:傳說四、五百年前,北部灣岸邊的白龍嶺下,有一條巨大的蜈蚣精,在此吃人翻船,興風作浪。一日有位神仙化作乞丐,搭船過海,船駛到蜈蚣精洞口,當船主要把乞丐推下海時,神仙把事先煨得滾燙的大南瓜塞進蜈蚣精口裡,蜈蚣精吞下大南瓜,燙得直打滾,屍斷三截,隨波逐流成為氵萬尾、巫頭、山心「京族三島」,頭部漂流至越南成為氵萬柱島,附近居民才得以安居樂業。於是京族人把大仙尊奉為「鎮海大王」,立廟祀之,每年都到海邊迎接「鎮海大王」來享祭,這就成了一年一度的哈節。
您可能也喜歡:
饒有風趣的錫伯族「抹黑節」
源遠流長、風格迥異土族婚禮習俗
多姿多彩、各式各樣的羌族巫舞
豪邁的白族酒文化,你了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