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發開關的製作方法
2023-05-05 10:58:01 1
專利名稱:觸發開關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電動觸發器等電動工具上裝載的觸發開關,詳細地說,本發明涉及根據設於機殼外部上操作部的滑動操作能對裝設於此機殼內的開關機構進行開關操作,同時具有散熱板的觸發開關。
背景技術:
作為上述觸發開關的開關電路已知有例如特開平11-144545號公報中所公開的。具體地說,這是基於與操作杆牽引連動的滑動件來進行馬達轉動的控制的,當操作杆處於脫開狀態時馬達制動器用開關接通。而在馬達短路時此制動器起作用,當操作杆退回,馬達制動器用開關斷開,電源開關接通而給滑動電路基板、馬達與發光二極體供電。此外,操作杆回拉時可以控制馬達的轉速增大,接通短路用開關而保持馬達的高速轉動。
但是上述開關電路在電源開關與短路開關成通/斷時,通常開關元件成為可控制狀態。因而,當電源開關或短路開關通/斷時,由於是開關元件控制通/斷,電源開關或短路開關的接點間會產生電位差,於是電源開關或短路開關在通/斷時會發生火花,增大了接點磨耗而不能期望獲得充分的壽命。
此外,隨著電源開關的接通,馬達的轉動與LED的點亮同時進行,因而要在馬達轉動之前使LED點亮,就需在電源開關之外加設與之獨立的輔助開關,這樣就會因部件的增設而提高價格,除此之外,部件的增多地妨礙了小型化。再者,為了控制高速轉動需要接通多個開關,也就會使電路複雜和提高成本。
還有,作為謀求確保高防塵性和薄型化的這類製品,已知例如有特開2003-109451號公報所示的。這種觸發開關是將開關機構組裝到箱狀機殼內部,而將從外部進行開關操作的操作軸突出到機殼之外,在此操作軸的外側端部上安裝觸發器,同時將控制元件的端子以壓入狀態基本上無間隙地貫通小的通孔,作為粉塵難以進入的結構提高了防塵性。
再於導熱性良好的形成L形的金屬制散熱板將上述機殼以鉚釘作整體式固定而覆蓋此L形,以吸收控制元件的發熱而進行散熱。在此機殼上部安裝著以一端為支點作傾斜轉動的轉換杆,藉助此轉換杆可以設定馬達的正反轉動與中立的斷開狀態,但為了防止破損此轉換杆,要使得即使在轉換杆中立時引入觸發器也不影響觸發器的觸發器止動件一部分,將轉換杆構造成可變換到任何一側。此外,因接點接通時必然發生跳動而用於停止電動工具的馬達轉動的制動器接點已與往復運動機構獨立設置,用以防止其耗損。
但是在上述觸發開關中,散熱板由於形成L字形,當把它配置於電動工具等無寬裕的狹窄空間內時,散熱方向便限於一側,當上升到一定溫度以上時,溫度加速上升的結果就會使得僅僅是散熱板這一側的空間內的溫度上升,從而在握持電動工具的處所就會有給人以不舒適感的問題。
另外,用於從外部進行開關操作的操作軸是突出到機殼的外方的,由於觸發器是安裝到操作軸的外側軸部上,當此操作軸滑動時,塵埃就會從滑動軸和支承此滑動軸的支承部件的間隙侵入開關機構內部,成為操作不良的原因。
再有,用於即使在轉換杆中立時引入觸發器也不影響觸發器的觸發器止動件一部分而讓轉換杆取可變換到任何一側的結構,其原本的目的是在變換杆中立脫開時觸發器不能工作,但這會有安全機構不能起作用的問題。還由於使制動器接點與往復運動機構分別設置,也會有增多部件個數的問題。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上述既有技術中的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能以簡潔結構抑制通/斷時跳動的觸發開關。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這樣的觸發開關,它在短路開關通/斷時不會使開關的接點間產生電位差,同時能進行控制使在馬達轉動之前讓LED點亮以在加工前照明加工對象,此外還具有能以簡單方法進行高速轉動控制的電路。
本發明的又一目的是在將發熱部件安裝到開關機構外部且具有吸收從此發熱部件所發生的熱的發熱板的觸發開關中,使其具有即使設置於電動工具中也能均勻吸熱的散熱裝置結構、遮斷由外部操作時從運動的滑動軸與支承滑動軸的支承部件二者的間隙進入塵埃的機構,能經受在激烈振動的嚴酷條件下使用具有耐振動性且提高了馬達制動器性能的開關機構。
本發明的再一目的是取通過使散熱裝置緊緻化而使開關本身小型化的同時,在轉換馬達轉動方向的轉換杆中立時可不給杆中心軸增加負荷的結構。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的觸發開關是使具有滑動電路基板且根據設於機殼外的操作部的滑動操作對設於此機殼內的開關機構進行開關操作的觸發開關中取下述結構,上述開關機構整體化的具有根據操作部的操作引入量使加壓部件沿往復運動型的轉換槓面上滑動以進行開關通/斷的電源供給控制部,將具有2個短路接點的可動接觸片在以2個彈簧夾持的狀態下驅動的馬達制動器與控制元件短路部、通過使平行設置的多個滑動件於滑動電路基板的滑動接觸件上滑動以控制供電和控制控制元件而進行馬達轉動控制的速度控制部,上述馬達制動器以及控制元件短路部能使設於該可動接觸片上的2個短路接點在反抗該彈簧加載力的狀態下橋接短路端子片的接點而能形成電連接,同時在增加該操作部的操作引入量的任意時刻使該控制元件成為短路狀態。
根據上述結構就可抑制接點通/斷時的跳動,此外,通過彈簧的加載確保接點接觸壓力在一定值以上的短路接點機構與跳動少的制動器接點機構能夠共用,可以獲得穩定的接觸狀態。
上述開關機構最好具有與馬達串聯連接的電源開關,通過該電源用開關與該馬達串聯連接的開關元件,與該開關元件並聯連接的短路開關,使該馬達停動的馬達制動器開關,驅動該開關元件的驅動部,在操作部引入時將電壓供給該開關元件的柵的控制開關以及在引入操作部時將直流電源供給該驅動部的輔助開關組成的開關電路,在該操作部引入時接通該輔助開關給該驅動部供電,接通控制該電源用開關給該馬達供電,在操作部引入時控制接通該控制開關時通過電阻的電壓進行控制以供給該開關元件的柵,使該控制開關的導通狀態處於直接供給直流電源的位置,通過給該開關元件的柵直接供給直流電源使該開關元件成為100%導通狀態,同時再控制該短路開關接通,使該電源開關,該短路開關,該馬達制動器開關,該控制開關以及該輔助開關五者與該操作部連動工作。
根據上述結構,由於能使開關在無電位差狀態下接通,就能使兩開關的接點間發生的火花極少而可延長接點的壽命。
在該輔助開關接通時由電源給發光裝置供電。根據這種結構,能在馬達轉動之前使LED點亮,這在用於電動工具中時能在馬達轉動之前照明被切削件,有利於方便地定位。
此外,構成該輔助開關與控制開關的滑動件最好用一個開關滑動件。由此可減少部件數而能使開關小型化。
再有,該開關機構中最好構造成具有輸出基準信號的基準信號輸出裝置,根據操作杆的操作情形輸出預定操作信號的操作信號輸出裝置,與馬達串聯連接進行馬達轉動控制的開關元件,將來自該基準信號輸出裝置的基準信號輸入一方的輸入端子同時將來自該操作信號輸出裝置的操作信號輸入另一方輸入端子而比較此輸入的信號將預定的控制信號供給開關元件由此進行開關元件通/斷控制的比較器等組成的開關電路,該操作信號輸出裝置具有在電源與接地之間串聯連接著電阻Ra、可變電阻Rc、電阻Re,與該可變電阻Rc並聯的連接電阻Rb;跨於可變接觸件與滑動接觸件之上進行電連的轉動控制滑動件,而在該可變接觸件的開始位置與轉動控制滑動件上所連接的電阻Rd的輸出側之間則是有高速轉動用開關。
這樣,由於能通過只是1個開關的通/斷來設定高速轉數,故可提高對電動工具的使用價值同時也可減少開關1個份額的成本。還可以簡化滑動電路基板的布線而能降低開關的組裝工時數。
再有,最好在覆蓋該機殼的蓋的外側側面上形成收納控制元件的控制元件配置部,同時配備覆蓋遍及此蓋與機殼外側面的散熱板。藉助這種結構,在把發熱體控制元件收納到機殼外側上時,能在包含此控制元件的蓋上按覆蓋機殼的大小形成平面接觸的散熱裝置,而能由此機殼外側的大致整個周邊吸收控制元件的發熱以求吸熱與發熱的均勻化。
也可以在覆蓋該機殼的蓋的外側側壁面上形成收納控制元件的控制元件配置部同時只覆蓋控制元件所在的蓋的外側面的散熱板。這樣就能不增大散熱板的體積而使開關小型化。
最好在基於該操作部的滑動操作進行滑動的滑動軸上設置多個密封件,以防塵埃進入開關機構內部。這樣,通過外側的密封件防止體滑動軸的滑動而進入的塵埃,還通過內側的密封件防止潛在外側密封件上而脫出的塵埃進入,這樣就能大致全面地防止了塵埃的侵入。
最好取這樣的結構使構成該機殼內部開關機構的滑動電路基板在組裝時能沿該蓋內側側壁面導向,而在該滑動電路基板的接合部上通過結合上彈簧而同構成開關機構的接觸片上所設的凸部電連。
也可取這樣的結構;在覆蓋該機殼的蓋的外側側壁面上形成收納控制元件的控制元件配置部,同時把該控制元件配置部中收納的控制元件附於外面。這樣就能以一種形狀對應用戶的廣範圍需要。
此外最好在該開關機構中具有以設於中央位置的杆中心軸為支點使馬達的轉動變換到正轉、反轉、中立脫開的轉換杆,在中立脫開的狀態時,設於該轉換杆上的杆突起在為設於開關主體側的杆止動突起與設於該操作部的觸發器止動部夾持的狀態下制止該操作部的滑動操作,同時在該操作部沿操作方向運動時,通過設於該轉換杆的杆突起與設於主體側的杆止動突起接觸,制止對該杆的中心軸加力。由此,在轉換杆中立脫開時,觸發開關能在進行操作的同時起到安全機構的作用。
圖1是示明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觸發開關外觀的透視圖。
圖2是圖1所示觸發開關的分解透視圖。
圖3是示明圖1所示觸發開關的滑動操作件的透視圖。
圖4A是示明圖1所示觸發開關的蓋卸除後開關機構布置狀態的側視圖。
圖4B是示明圖4A中所示開關機構的滑動電路基板的平面圖。
圖5A是示明圖4A中所示開關機構的滑動電路基板的布置狀態的側視圖。
圖5B說明設置於滑動電路基板的凸部上的彈簧的狀態。
圖6A是示明上述開關機構中轉換杆的工作原理的側視圖。
圖6B是以上述轉換杆為中心示明開關機構的側視圖。
圖6C是示明上述轉換杆安裝狀態的透視圖。
圖7是示明此轉換杆的前端接觸接點時開關機構的狀態的側視圖。
圖8A與8B分別是示明此轉換杆與滑動軸的滑動頭兩者關係的側視圖與平面圖。
圖9A是示明上述開關機構中馬達制動器短路部與負電源供給端子板以及正電源供給端子的關係的側視圖。
圖9B是示明上述馬達制動器短路部與負電源供給端子板以及端子板的關係的平面圖。
圖10A是示明上述馬達制動器短路部與負電源供給端子板的接點兩者接觸狀端的側視圖。
圖10B是示明上這馬達制動器短路部與負電源供給端子以及端子板的各接點的接觸狀態的平面圖。
圖11A與11B分別是示明上述馬達制動器短路部的接點與正電源供給端子板以及端子板接點的接觸狀態的側視圖與平面圖。
圖12是示明此觸發開關的轉換操作部的分解透視圖。
圖13是示明此轉換操作部的平面圖。
圖14是以剖面示明此轉換操作部的側視圖。
圖15是示明此開關機構中馬達與包含開關元件的開關之間關係的等效電路圖。
圖16是此觸發開關的電路圖。
圖17說明此滑動電路基板的接觸件狀態與開關滑動件的移動。
圖18說明此滑動電路基板的接觸件狀態與開關滑動件的移動。
圖19說明此滑動電路基板的接觸件狀態與開關滑動件的移動。
圖20說明此滑動電路基板的接觸件狀態與開關滑動件的移動。
圖21是示明上述馬達控制狀態的曲線圖。
圖22是由上述轉動控制滑動件進行開關元件控制的電路圖。
圖23是示明一個開關下的高速轉動時可變狀態的曲線圖。
圖24是由上述轉動控制滑動件進行轉動控制時的電路的均衡電路。
圖25是由上述轉動控制滑動件進行轉動控制時的電路的均衡電路。
圖26是由上述轉動控制滑動件進行轉動控制時的電路的均衡電路。
圖27是示明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觸發開關的側視圖。
圖28是示明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觸發開關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參考
本發明的觸發開關的實施形式。
在發明第一實施例的觸發開關10如圖1與2所示具有形成縱長箱狀,在內部組裝著開關機構,在上部位置設有傳遞外操作部11的操作的滑動操作件12且於側面開口的機殼13;封閉機殼13側面的開口面,使滑動電路基板裝載於內側壁面上且在外側具有設置控制元件(以下為FET)14的FET配置部16的蓋17;能用手指操作的操作部11;位於機殼13頂面的進行馬達轉動轉換的轉換操作部18;設於機殼13與蓋17外周面上形成大致コ字狀的散熱板19。
蓋17如上所述封閉機殼13側面的開口面且在內側壁面上設置滑動電路基板76,同時在外側具備形成有用來設置FET14的凹部的FET配置部16,而在此FET配置部16上部位置中製備有支承滑動操作件12的滑動軸21作自由滑動的半圓筒形的軸支承片61b。在該FET配置部16的凹部中配合有用來以螺30固定FET14的矩形螺母(參看圖2)。此外,在該FET配置部16的前端側形成有導引FET14的導引線14a的導引線導引部16a。當FET14裝載於此FET配置部16時,它的面與蓋17的側壁面成為同一面。這就是說,在FET14裝置於FET配置部16中的狀態下安裝散熱板19時,成為FET14的面與該散熱板19的內壁面直接接觸的結構。
散熱板19為覆蓋蓋17的側壁面與機殼13的側壁面形成大致的コ字狀,此散熱板19的與連接部19a連接的一方面的19b則直接接觸收納於FET配置部16中的FET14的表面,且形成覆蓋住蓋17的側壁面的大小。與連接部19a連接的另一方的面19c則形成覆蓋住機殼13側壁面的大小。於是來自與FET14直接接觸的面19的熱直接擴散給覆蓋蓋17的面19b,同時經連接部19a擴散到覆蓋機殼19的側壁面的面19e,於是從FET14發出的熱均勻地發散。還由於散熱板19覆蓋蓋17的側壁面以及機殼13的側壁面,因而機殼內收容的開關機構的構成要素例如端子板29(參看圖2)發生的熱也經過機殼13於面19c上擴散。
上述滑動操作件12是用來形成開關機構的,構成為能通過操作部11的操作,由一種滑動操作來進行給馬達供電;對應於操作部11的操作情形時馬達轉速控制;根據操作部11的操作情形,在到馬達的電路短路時供電以及在馬達停轉時使馬達的電源電路短路這樣四種功能。此操作部11即所謂觸發器,形成橢圓柱狀體,於側壁上形成握持部11a、於此握持部11a的相反側形成與滑動操作件12的滑動軸21配合的軸配合部11b,而在頂部則形成有長方體形的觸發器止動部45。此觸發器止動部45是在轉換操作部處於中立點時用來制止操作部11的引入的,這將在以後說明。
滑動操作件12如圖2與3所示,構造成設有由形成棒狀在自由端部可安裝操作部11的滑動軸21,與滑動軸21的基部側側面壁上平行設置的2個滑動件即轉動控制滑動件22a以及開關滑動件22b組成的對馬達轉速進行控制的速度控制部23,而在此速度控制部23的下部位置中設有進行馬達短路與控制元件短路的馬達制動器與控制元件短路部24,在速度控制部23的相反側面壁上則設有對控制馬達的FET進行供電的轉換杆26作通/斷控制的電源供給控制部27。
由速度檢測部23、馬達制動器與控制元件短路部、電源供給控制部27驅動的以導電性金屬部件形成的端子板如圖2所示,由端子板29,正電源供給端子板28,控制元件連接端子板31,負電源供給端子板32,控制元件連接端子板33這樣五種接觸板構成。
該正電源供給端子板28如圖2所示,構成為具有由導電性部件形成使細長板件的頂部沿正交方向彎曲的舌狀,為轉換操作部18所用的轉換接點中的第一轉換接點34,在此第一轉換接點34的下部位置處還具有沿此舌狀第一轉換接點34方向形成突起狀的凸部36,在此凸部36的頂點上則配合有用於與滑動電路基板76的第一接觸彈簧結合部66(參看圖4B)接觸的第一接觸彈簧37。此外,此凸部36的下部位置處構造成設有用來與滑動操作件12的馬達制動器與控制元件短路部24的短路接點81a對接的馬達制動器用接點38。此馬達制動器用接點38的下部位置構造成具有連接二極體39一方端子的二極體連接部41a,在此二極體連接部41a的橫向上具有相正交方向彎曲面與外部端子連接的連接部42。
端子板29如圖2所示,構成為具有由導電性部件形A,將矩形板件形成大致S字形的以其頂部沿正交方形彎曲成舌狀,為轉換操作部18所用轉換接點中的第二轉換接點42,而此第二轉換接點42的下部位置具有在形成有大孔洞的一方端部上的轉換杆止動部43,在止動部43則成為構成上部空間成為大致コ字狀的電源供給控制部的轉換杆的往復運動支點。此轉換杆止動部43的下部位置中則成為於相互相對位置處設有短路接點44與馬達制動器接點46的結構。在這兩個接點即短路接點44與馬達制動器接點46的下部位置處成為設有連接二極體39另一方端子的連接部41b。
控制元件連接端子板31如圖2所示,由與電性部件形成,使板部件形成大致コ字狀的頂部凸出而形成凸部50,在此凸部50的頂點上成為配合有用於同滑動電路基板76的接點接觸的第二接觸彈簧47的結構,而其相反一側的端部彎曲成為設有與控制元件FET的柵連接的連接部48。
負電源供給端子板32如圖2所示,由導電性部件形成,將矩形板件的上部彎成U字形,在此彎曲的自由端部側設有接點49,而在彎成U字形的底部位置設有舌片的中間連接部51,此中間連接部51上連接控制元件FET的源,形成在彎成U字形的彎曲位置處突出的凸部52,在此凸部52的頂點處成為與用來接觸滑動電路基板76的接點接觸的第四接觸彈簧53相配合的結構。然後,下端部成為沿正交方向彎曲設有與外部端子連接的連接部54。在此連接部54上連接著負電源。
控制元件連接端子板33如圖2所示,由導電性部件形成,將矩形板件的上端朝正交方向彎曲,在此彎曲端部上形成用於供電的電源接點56,從設有與電源接點56的沿正交方向彎曲的位置處突出形成了凸部57,在此凸部57的頂點處構成了用於與滑動電路基板76的接點相接觸的第三接觸彈簧58相配合的結構。此下端部沿著與電源接點56相反方向彎曲,成為形成與控制元件的漏相連接的連接部59。
取上述這種形狀的五種接片收容於機殼13中。首先從機殼13的開口面觀察時,在形成開關機構的空間的底部中央位置處,端子板29是在使第二轉換接點42朝上部方向,使轉換杆止動部43相對於底部朝垂直方向,使相對的短路接點44與馬達致動器接點46朝相互相對的水平方向,在最下部位置處使連接部41b朝開口面方向的狀態下配置。
在取上述配置的端子板29的靠右側位置處,正電源供給端子板28按照第一轉換接點34朝上部方向,凸部36朝開口面方向,凸部36的下部位置的馬達制動器接點38朝左向的空間方向,在最下部位置與外部端子連接的連接部42朝開口面方向的狀態配置。
相對於開口面靠最左側的底部位置處,控制元件連接端子板31按照使凸部50朝開口面方向,使最下部的連接部48朝開口面方向的狀態配置。在這樣配置的控制元件連接端子板31的上方向位置處,控制元件連接端子板33按照使電源接點56朝上方向,凸部57朝開口面方向,連接部59朝開口面方向的狀態配置。
在這樣配置的控制元件連接端子片33的內側位置處,負電源供給端子板32按照接點49朝內側方向,凸部52朝開口面方向,使中間連接部51同樣朝開口方向,使與外部端子連接的連接部54朝開口面方向的狀態下配置。
前述滑動軸21構造成可滑動自由地支承於由機殼31與蓋17構成的支承片61a、61b之上,在此支承片61a、61b上設有能空置一定間隔配備2個密封件62a、62b的密封件收納部63a、63b。在支承片61a的外側整體地形成有取長方體狀的杆的止動突起40。此杆的止動突起40用來在後述的轉換操作部18處於中立點時來制止操作部11的引入。
滑動軸21的前端暴露於外部可安裝操作部11。在超過第一個密封件62a時即使會有來自滑動軸的塵埃侵入,但超過第一個密封件可侵入第二個密封件62b內部的塵埃便會為此第二個密封件62b阻止。這就是說,滑動軸21從其暴露的部分起到第一個密封件62a處附著有大量塵埃,通過軸而侵入內部,由此第一個密封件62a便減少了塵埃的侵入。這種減少了的塵埃雖可侵入到塵埃滯留處,但由於這第一個密封件62a使塵埃減少了,在極少數間隙中的塵埃滯留處就難以再有塵埃侵入,而在第二個密封件62b附近,與開關外部比較時,塵埃量就非常之少,於是此第二個密封件62a差不多就能完全阻止塵埃的侵入,從而不會發生因有塵埃落到內部導致接觸不良的問題。
電源供給控制部27如圖2、3、6A~8A所示,根據滑動操作件12的滑動軸21的壓入情形對給馬達供電的電源開關進行通/斷控制,轉換杆26由長尺寸的導電性部件形成,在其一方端部設有用於供電的接點77,而另一方端部則彎曲成為配備有朝短尺寸方向突出的一對導向片78a、78b。這樣的轉換杆26使導向片78a、78b之間的板件配合到端子板29中具有的經切開形成的轉換杆配合部43中,在將後方的導向片78b為板簧79夾持的狀態下安裝。此轉換杆26的接點77於斷開(OFF)時同機殼13中所設控制元件連接端子板33的電源接點56成位置相對關係。
按以上所述配置了轉換杆26,在如此配置轉換杆上面裝載滑動操作件的滑動頭25(參看圖3)。滑動頭25於內部裝設有彈簧,能保持於經常加載的狀態下。這就是說,此滑動頭25當配置於轉換杆26的上表面上時,便成為給轉換杆26的上表面加載的狀態。然後,當不操作滑動操作件12時,由於處於為彈簧牽引的狀態,滑動頭25的位置在轉換杆26的導向片78b的附近,成為接點77朝向上方向的狀態,亦即離開電源接點56的狀態。
在上述狀態下,滑動操作件12引入後滑動軸21移動,如圖27所示,與該滑動軸21連動的加壓部件滑動頭25便沿轉換杆26的上表面滑動並移向接點77。這樣,滑動頭25通過彎曲部分時,當載乘到此只是彎曲部分才傾斜的上表面上時便返回到水平方向,接點77便與電源接點56接觸。由此形成了給馬達(未圖示)供電的體系,然後通過速度控制部23的控制可控制馬達的轉速。
速度控制部23如圖2~5A所示,包括滑動件部64,它具有與滑動操作件12連接而與滑動操作件12連動的轉動控制滑動件22a與開關滑動件22b;滑動電路基板76,它收納於機殼13中且具有用來與有著與第一接觸彈簧37結合止動的凸部36的正電源供給端子板28,有著與第二接觸彈簧47結合止動的凸部50的控制元件連接端子板31,有著與第三接觸彈簧58結合止動的凸部57的控制元件連接端子板33,有著與第四接觸彈簧53結合止動的凸部52的負電源供給端子板32這四個第一~第四接觸彈簧37、47、58、53分別電連的第一~第四接觸彈簧結合部66、67、68、69,此外還具有用來與隨滑動操作件12連動的滑動件部64的轉動控制滑動件22a以及開關滑動件22b作彈性接觸的滑動接觸件71、可變接觸件72、控制接觸件73、輔助接助件74。
這裡的正電源供給端子板28,控制元件連接端子板31,負電源供給端板32以及控制元件連接端子板33已於前面描述過,故略去其結構內容,此外它們在機殼內的配置關係也是說明過的,同樣略去這方面的描述。
滑動電路基板76,其表面上裝設有電路元件,背面上具有第一~第四接觸彈簧結合部66、67、68、69,與滑動件部64滑動的滑動接觸件71,可變接觸件72,控制接觸件73,輔助接觸件74,結合到蓋17的內側側壁面上,而在蓋17安裝到機殼13上時,機殼13側的第一~第四接觸彈簧37、47、58、53成為與第一~第四接觸彈簧結合部66、67、68、69相結合的狀態,同時滑動接觸件71,可變接觸件72,控制接觸件73,輔助接觸件74則以賦予轉動控制滑動件22a以及開關滑動件22b以彈力的狀態下觸合。
這樣,通過全部以相互接觸的狀態進行了電連,且在能簡化組裝的同時通過在其間安裝彈簧,就能保持在強振動下的穩定接觸狀態。
滑動件部64構造成,將轉動控制滑動件22a與開關滑動件22b平行並列地配置,此轉動控制滑動件22a與開關滑動件22b是彈電性部件而由細長板件形成,將為使整體成為弓形而形成的而側端部形成雙股形狀,將形成此雙股形狀的前端部向上彎曲後再朝下彎曲形成接點,在中央位置開口而同從底部突出的凸出配合。此外,將設於此中央位置處孔的兩側端部彎成直角以防疲勞或減弱彈力。
取上述結構的滑動件部64中,滑動操作件12反抗回位彈簧由操作部11操作後,轉動控制滑動件22a與開關滑動件22b接觸滑動電路基板76的滑動接觸件71,可變接觸件72,控制接觸件73,輔助接觸件74,這種接觸狀態與電源供給控制部27的電源開關的接通(ON)狀態相關聯,對於馬達可控制轉動率從0%到100%,當馬達的轉動率為100%時,操作馬達制動器與控制元件短路部24來控制短路狀態,可給馬達供給100%的電源。
馬達制動器與控制元件短路部24如圖2~4A、圖9A~11B所示,於矩形框狀的可動框78內安裝仍形成矩形框狀的滑動框79,在其內部於接點支承彈簧83保持狀態下安裝具有兩個短路接點81a、81b的可動接觸片82,可動框78能從與此接點支承彈簧83的相反方向將滑動框彈簧84安裝到滑動框79的內壁面上。
滑動框79構造成,在其上面結合到設於可動框78內周壁面一部分中的滑動框導溝86中,設有可動的配合爪87,而由接點支承彈簧83沿一個方向接合的可動接觸片82則設有能反抗施加給短路接點81a、81b的壓力而運動的可動接觸片導溝88。
在由上述結構組成的馬達制動器與控制元件短路部24中,首先在圖9A與9B所示狀態下,當撳壓滑動操作件12後,所連接的馬達制動器與控制元件短路部24的可動框78也按相同方向運動,而可動接觸片82的短路接點81a、81b則朝負電源供給端子板32方向移動。然後如圖10A與10B所示,再次撳壓滑動操作件12,可動接觸片82的短路接點81a與負電源供給端子板32的接點49接觸,短路接點81b與端子板29的短路接點44a接觸。在此狀態下再次按動滑動件12a後,可動接觸片82在滑動框79內反抗接點支承彈簧83的加載力,只有可動接觸片82留在其位置上,而滑動79本身便沿壓迫滑動操作件12的方向運動,成為圖10A與10B中所示位置關係。這就是說,在接點(81a與49、81b與44)相互接觸狀態下,通過接點支承彈簧83施加加載力而在此狀態下保持接點的接觸,從而這樣的接點狀態成為極其良好的關係。
其次,在滑動操作件12為回位彈簧15牽引到初始位置時,如圖11A與11B所示,與可動框連動,滑動框79的可動接觸片82的短路接點81a、81b朝正電源供給端子板28方向移動,由此,可動接觸片82的接點81接觸端子板29的馬達制動器接點46。然後在接點(38與81a、46與86)相互接觸狀態下,再移動可動框78,通過壓迫滑動框彈簧84,滑動框79本身為配合到滑動框導溝86中的配合爪87導引而運動,在滑動框彈簧84施加加載力的狀態下保持接點相互接觸。
為了從上述操作下解脫出,設於可動接觸片82上的接點81a、81b具有使控制元件短路而讓馬達100%轉動的功能以及使馬達間短路而將制動器作用到馬達上的制動功能,從而成為具有接點跳動少的橋接機構且具有短路接點與制動器接點功能,可以減少部件的結構。
轉換操作部18如圖12~14詳示,構造成在形成扇狀的杆件98的前端部分突出形成有捏柄89,而在與此捏柄89相分開的位置處相連續地挪開一段距離則有形成半圓柱形的變換端子部91,在杆件98與轉換端子部91的接合點下部方向則突出形成杆件中心軸85。在此杆件98的前側的捏柄89的相反側則有前端帶圓弧形的杆件突起80。
轉換端子部91是使2個連接片97a、97b按八字形配合兩轉動的代替接點連接的,通過對正電源供給端子板28的頂部上所設的第一轉換接點34,端子板29的頂部上所設的第二轉換接點42,第二轉換端子板92的臂部的底部上所設的第三轉換接點93,第二轉換端子板92的臂部的自由端部上所設的第四轉換接點94以及第三轉換端子板90的頂部上所設的第五轉換接點96這五個接點,經轉換接觸2個連接片97a、97b,控制馬達的正轉與反轉。
設於杆件98與轉換端子部91接合點處的杆件中心軸85配合到機殼13的中心孔20中,成為轉換端子部91的轉動中心。此轉換端子部91中具有與形成八字形的連接片97a、97b配合的孔95a、95b、95c、95d,而在連接上述孔(95a與95b、95c與95d)的中心位置處所設的孔中則配合有彈簧100,由此形成能對連接片97a、97b的中心位置經常加載的結構。
上述兩個連接片97a、97b具有將形成細長的兩端依相同方向作大致垂直彎曲而成的配合凸部101,這種配合凸部101相反側的表面則形成與接點(第三轉換接點93與第二轉換接點42,第五轉換接點96與第一轉換接點34或第二轉換接點42與第五轉換接點96,第四轉換接點94與第一轉換接點34)接觸的接觸面,設於兩端的配合凸部101側的中心位置獲得彈簧100的加載力,而成為能時時朝接點方向壓迫接觸面的結構。
取上述結構的轉換操作部18在用於將杆件98的捏柄89依一定方向運動後,連接片97a便連接第三轉換接點93與第二轉換接點42,而連接片97b則連接第四轉換接點94與第一轉換接點34。
再如圖13與14所示,當杆件98處於中立點時,杆件98的杆件突起孔便成為夾持在操作部的觸發器止動部45與主體側的杆件止動突起40之間。在此狀態下,依箭頭A示向(引入方向)移動操作部(觸發器)11,則即使是觸發器止動部45的前端壓迫杆件突起80,也將接觸本體側的杆件止動突起40而能制止杆件98的運動。因此,當杆件98處於中立點,在把壓力沿操作部11的箭頭方向施加時,此壓力也不會直接加到杆件中心軸上,而能避免給杆件中心軸85造成破損等故障。
下面參考圖15所示等效電路來說明上述開關機構,設有馬達制動器用的馬達制動器接點46、38,將安裝了短路接點81a、81b的可動接觸片82收納於可動框78內以能與彈簧83、84一起移動,通過安裝在操作部11中的滑動操作件12中所設的回位彈簧15和滑動框彈簧84的加載,使設定於可動接觸片上的短路接點81a、81b與馬達制動器接點46、38作橋接接觸。
此外,壓入操作部11後,與操作部11連接的滑動操作件12也成為可動的,在達到一定程度的操作量後,安裝在可動接觸片82上的短路接點81a、81b便同用於使控制元件(FET)14的漏與源短路的端子板29的短路接點44和負電源供給端子板32的接點49作橋接接觸,而能將電源電壓100%施加給馬達。這時通過可動框78內接點支承彈簧83的加載,能將接點接觸壓力保持到一定值之上。
如上所述,不論是壓迫滑動操作件12或是將其引入時,由於一對接點81a、81a是在施加彈簧加載力的狀態下保持接觸狀態,因而即使使之振動也能保持這種接觸狀態。
再有,具有上述結構的開關機構,其觸發開關中的開關電路通過滑動電路基板76上所設控制開關與輔助開關控制,對能給馬達供電的電源用開關以及對短路開關進行控制,由此來進行馬達的轉動控制。
此開關電路用於構成上述開關機構,且構造成能通過操作部11的工作以一種滑動操作進行給馬達供電,根據操作部11的操作情形控制馬達的速度,根據操作部11的操作情形使通向馬達的電路短路後再供電以及在馬達停動時使馬達的電源電路短路這樣四種功能。
具有這類功能的本發明的開關電路,如圖6所示,包括依次連接的滑動電路基板76,開關元件FET,馬達M,回流用二極體D,短路用開關SW2,電源開關SW1,馬達制動器開關SW5,電源E,構成發光裝置的發光二極體LED以及電阻R。
滑動電路基板76的端子V+與端子V-之間串聯地連接著馬達M。電源用開關SW1與開關元件FET,與它們並聯連接著串聯連接的二極體D與短路開關SW2,還連接著串聯連接的馬達M,電源開關SW1,開關元件FET和與它們並聯的電源E以及馬達制動器開關SW5。此外,端子V+與端子V-之間具有串聯連接的發光二極體LED與電阻R。
在滑動電路基板76的內部。於供給電源E的端子V+上連接輔助開關SW4,於其輸出側連接控制開關SW3,通過電阻R3連接端子G而與開關元件FET的柵連接。
電源開關SW1如參照圖6A~8A所說明的,是通過使滑動操作件12的滑動來25於電源供給控制27的轉換杆26的表面上滑動,而進行通/斷的開關。
短路開關SW2的參照圖9A~11B所說明的,是馬達制動器與控制元件短路部24的可動框78中所設可動接片上具有的2個短路接點81a、81b的公共通路接觸開關。
控制開關SW3如圖17所示,是根據跨接在第一與第二接觸件75a、75b與控制接觸件之間以進行運動的開關滑動件22b的運動情形進行通/斷的開關,開始時接通經過電阻R2的開關面接通開關元件,在馬達進入高速轉動時接通短路狀態,將電源電壓供給開關元件FET的柵。
輔助開關SW4如圖14所示,是根據跨接在輔助接觸件74與控制接觸件73之間的進行運動的開關滑動件22b的運動情形而進行通/斷的開關,對給滑動電路基板的供電進行控制。
馬達制動器開關SW5是馬達制動器以及控制元件短路部24的可動框78中所設可動片82上具有的2個短路接點81a、81b對馬達制動器接點46、38作公共通路接觸時接通的開關。這就是說,通過操作部11中所設滑動操作件12上安裝的四位彈簧15與滑動框彈簧84的加載,使可動接觸片82上安裝的短路接點81a~81b對馬達制動器接點46、38作公共通路接觸,讓馬達M間短路施加制動器的狀態。
下面說明取上述結構的開關的操作。
(1)首先如圖17與21所示,開關滑動元件22b由於位於跨於控制接觸件73上的狀態,如圖16所示電路情形,輔助開關SW4保持接通狀態。此時由於操作部11沒有被牽引,馬達制動器開關SW5接通,馬達M在制動器作用下。
(2)在此狀態下,牽引觸發器(操作部11),於是馬達制動器開關SW5斷開,如圖18與21所示,開關滑動件22b連動,比第一接觸件75a設定得更長的輔助接觸件74與控制接觸件電連接,輔助開關SW4接通。輔助開關SW4接通後,如圖16所示,由電源E給發光裝置發光二極LED管供電,發光二極體LED發光。此時由於與接觸件75a不接觸,控制開關SW3仍舊斷開。當牽引觸發器,電源開關SW1接通。
(3)觸發器牽31後,如圖19與21所示,開關滑動件22b連動,通過使控制接觸件73與第一接觸件75a電連,控制開關SW3與端子A側連接而接通。當控制開關SW3接通後,在圖13所示電路中,來自電源E的電壓通過輔助開關SW4,經由控制開關SW3的第一接觸件75a再經電阻R2輸入開關元件FET的柵,使開關元件導通。然後再牽引觸發器,牽引連動的轉動控制滑動件22a,控制馬達M的轉動。這將於後面參看控制馬達M轉動的示明於圖22中的電路作說明。
(4)如圖20和21所示,再次牽引觸發器,在把馬達M控制到最高轉速時,與牽引觸發器連動的開關滑動件22b與控制接觸件73和第二接觸件75b電連,使控制開關SW3短路(在圖13中與端子B連接),給開關元件FET的柵供給電源電壓,成為100%的導通狀態。在此狀態下,再次牽引觸發器,使短路用開關SW2接通,對馬達M進行高速轉動控制。
這樣,當電源開關SW1接通時,由於控制開關SW3斷開,由於能在截斷供給開關元件FET的柵的電壓狀態下接通電源開關SW1,因而電源開關SW1能在無電位差狀態下接通。此外,當接通短路用開關SW2時,電源電壓供給開關元件FET的柵,由於在100%導通狀態下能接通短路開關SW2,因而仍可在無電位差狀態下接通。
圖22示明用以基於與觸發器牽引連動的轉動控制滑動件進行馬達轉動控制的開關電路,它具有輸出基準信號的基準信號輸出裝置的三角波振蕩電路TWOC;根據操作杆的操作情形輸出預定操作信號的操作信號輸出裝置;將基準信號輸出裝置的基準信號輸入一方的輸入端子(正側輸入端子),將操作信號輸出裝置的操作信號輸入另一方的輸入端子(負側輸入端子)比較可輸入的信號將預定的控制信號供給上述開關元件,通開關元件FET進行通/斷控制的比較器COMP。
上述操作信號輸出裝置具有在與電源E連接的端子V+與端子V-之間串聯連接的電阻R5(Ra)、電阻R6(Rc)、電阻R7(Re),與電阻R6(Rc)並聯地設有可變接觸件72,同時設有轉動控制滑動件22a以跨接可變接觸子72與滑動接觸子71,通過與滑動接觸子71連接的電阻R12(Rd)與比較器COMP的負側輸入端子連接。此負側輸入端子經開關SW6連接於電阻R5與電阻R6之間。
比較器COMP的正側輸入端子輸入三角波振蕩電路TWOC的三角波信號(基準信號)。比較器COMP的輸出端子與端子G連接,與開關元件FET的柵連接,將控制信號供給開關元件FET。
轉動控制滑動件22a如圖4、5與17所示,是在速度控制部23中控制馬達的轉動的,它與開關滑動件22b一起連動,配置成跨接滑動接觸件71與可變接觸件72。根據滑動操作件的牽引情形,沿可變接觸件72之上滑動使電阻值改變,由此來檢測馬達的轉動。
開關SW6是在馬達高速轉動時起作用的開關,由於在低速轉動時可變接觸件72成為短路狀態,因而即使開關接通或斷開也不會影響轉動操作。這一點可通過應用後述的等效電路的圖25計算出的輸出電壓V′為可變的予以證明。
圖21是由轉動控制滑動件22a,滑動接觸件71與可變接觸件72構成的電路成等效電路,它具有在電源V與接電間串聯的電阻Ra,可變接觸件72即可變電阻Rc以及電阻Re,與可變電阻Rc並聯地連接電阻Rb,跨接可變接觸件72與滑動接觸件71進行電連接的轉動控制滑動件22a,而在可變接觸件72的起始位置與電阻Rd的輸出側之間設有高速轉動用開關SW6。
在取上述結構的開關電路中,當轉動控制滑動件22a在可變接觸件72的起始位置(圖24中以圓內寫有A的位置)時,如圖25所示是馬達低速轉動時,此時不論開關SW6的通/斷中哪種情形,轉動控制滑動件都為短路狀態,輸出電壓V′能如下式所示V′=Rb·Rc/(Rb+Rc)+Re/Ra+Re+Rb·Rc/Rb+Rc·V=(((Rb·Rc+Rb·Re+Rc·Re)/(Rb+Rc))/((Ra·Rb+Rb·Re+Ra·Rc+Rc·Re+Rb·Rc)/(Rb+Rc)))·V=((Rb·Rc+Rb·Re+Rc·Re)/(Ra·Rb+Rb·Re+Ra·Rc+Rc·Re+Rb·Rc))·V當轉動控制滑動件22a在可變接觸件的終點位置(圖24中以圓內寫有B的位置)時,如圖26所示是馬達高速轉動時,通過開關SW6的通/斷輸出的電壓有變化。開關SW6接通時的輸出電壓V′可以由下式表示V′=((((Rb·Rc·Rd)/(Rb·Rc+Rb·Rd+Rb·Rc))+Re)/(Ra+Re+(Rb·Rc·Rd)/(Rb·Rc+Rb·Rd+Rc·Rd)))·V=(((Ra·Rc·Rd+Rb·Rc·Re+Rb·Rd·Re+Rb·Rc·Re)/(Rb·Rc+Rb·Rd+Rb·Rc))/(Ra·Rb·Rc+Ra·Rb·Rd+Ra·Rc·Rd+Rb·Rc·Re+Rb·Rd·Re+Rc·Rd·Re+Rb·Rc·Rd)/(Rb·Rc+Rb·Rd+Rc·Rd))·V=((Ra·Rc·Rd+Rb·Rc·Re+Rb·Rd·Re+Rb·Rc·Re)/(Ra·Rb·Rc+Ra·Rb·Rd+Ra·Rc·Rd+Rb·Rc·Re+Rb·Rd·Re+Rc·Rd·Re+Rb·Rc·Rd))·V開關SW6斷開時的輸出電壓V′能以下式表示,能以比接通時更高的速度轉動V′=(Re/(Ra+Re+(Rb·Rc/(Rb+Rc)))·V=(Re/(Ra·Rb+Ra·Rc+Rb·Re+Rc·Re+Rb·Rc)/(Rb+Rc))·V=((Re·(Rb+Rc))/(Ra·Rb+Ra·Rc+Rb·Re+Rc·Re+Rb·Rc))·V這樣,馬達的轉數就可以通過將輸入到比較器COMP的負側輸入端子的因可變接觸件72與電阻分壓的電壓同輸入正側輸入端子的三角波信號比較進行控制。開關SW6如圖23所示是能夠以1個開關實現將一定的低速轉動變為高速轉動的。
這樣,由於能以僅僅1個開關SW6的通/斷用於設定高速轉數,就能提高在電動工具中的使用價值,同時也可降低開關1個份額的成本。此外,由於能簡化滑動電路基板的布線,也可減少開關組裝的工時數。
圖27示明第二實施例的觸發開關。此觸發開關的開關機構與轉換操作機構與上述第一實施例中的相同而僅僅是散熱板的結構相異,故就散熱板作說明而略去其他部件的描述。具體地說,本實施例中的散熱板19A如圖所示是由一塊平坦的板件形成用以覆蓋蓋17的側壁面,成為由螺絲30將其與控制元件(FET)14固定到一起的結構,此散熱板19A內側的表面與FET配置部16中收納的FET14的表面直接接觸,成為能將來自FET14的熱均勻發散出的結構。這樣,通過由一塊平坦的板來形成散熱板,就能不增大散熱板的體積而使開關小型化。
圖28示明第三實施例的觸發開關。此觸發開關的開關機構與轉換操作機構與上述實施例中的相同,只是外附控制元件(FET)的結構相異,因而只就這點進行說明而略去其他部件的描述。具體地說,本實施例的元件部102包括與設於蓋門上的端子連接的引線103,在外附引線103的狀態下連接的控制元件(FET)14以及使此FET的熱發散的散熱板19B。這樣,由於能將FET取外附形式便增大了設計的自由度,即使是具有同一開關機構,轉換機構的觸發開關,也能靈活地適應用戶的要求。
權利要求
1.一種觸發開關,是使具有滑動電路基板且根據設於機殼外的操作部的滑動操作對設於此機殼內的開關機構進行開關操作的觸發開關,其特徵在於,上述開關機構以下述部件整體化構成根據操作部的操作引入量使加壓部件沿往復運動型的轉換槓面上滑動以進行開關通/斷的電源供給控制部,將具有2個短路接點的可動接觸片在以2個彈簧夾持的狀態下驅動的馬達制動器與控制元件短路部、通過使平行設置的多個滑動件在滑動電路基板的滑動接觸件上滑動以控制供電和控制元件而進行馬達轉動控制的速度控制部;而上述馬達制動器以及控制元件短路部則能使設於該可動接觸片上的2個短路接點在反抗該彈簧加載力的狀態下橋接短路端子片的接點而能形成電連接,同時在增加該操作部的操作引入量的任意時刻使該控制元件成為短路狀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觸發開關,其中,上述開關機構包括由與馬達串聯連接的電源開關、通過該電源開關與該馬達串聯連接的開關元件、與該開關元件並聯連接的短路開關、使該馬達停動的馬達制動器開關、驅動該開關元件的驅動部、在操作部引入時將電壓供給該開關元件的柵極的控制開關、以及在引入操作部時將直流電源供給該驅動部的輔助開關組成的開關電路,在該操作部引入時接通該輔助開關給該驅動部供電,接通控制該電源用開關給該馬達供電,在操作部引入時控制接通該控制開關對通過電阻的電壓進行控制以供給該開關元件的柵極,使該控制開關的導通狀態處於直接供給直流電源的位置,通過給該開關元件的柵極直接供給直流電源使該開關元件成為100%導通狀態,同時再控制該短路開關接通,使該電源開關、該短路開關、該馬達制動器開關、該控制開關、以及該輔助開關五者與該操作部連動工作。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觸發開關,其中當上述輔助開關接通時,給發光裝置供電。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觸發開關,其中構成上述輔助開關與控制開關的滑動件採用一個開關滑動件。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觸發開關,其中,上述開關機構包括由輸出基準信號的基準信號輸出裝置、根據操作杆的操作情形輸出預定操作信號的操作信號輸出裝置、與馬達串聯連接進行馬達轉動控制的開關元件、將來自該基準信號輸出裝置的基準信號輸入一方的輸入端子同時將來自該操作信號輸出裝置的操作信號輸入另一方輸入端子而比較此輸入的信號將預定的控制信號供給開關元件由此進行開關元件通/斷控制的比較器組成的開關電路;而該操作信號輸出裝置包括在電源與接地之間串聯連接的電阻Ra、可變電阻Rc、電阻Re,與該可變電阻Rc並聯連接的電阻Rb;跨於可變接觸件與滑動接觸件之上進行電連接的轉動控制滑動件,而在該可變接觸件的開始位置與轉動控制滑動件上所連接的電阻Rd的輸出側之間有高速轉動用開關。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觸發開關,其中,在覆蓋上述機殼的外側側壁面上形成有收納控制元件的控制元件配置部,同時還包括覆蓋遍及該蓋與機殼的外側面的散熱板。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觸發開關,其中,在覆蓋上述機殼的外側側壁面上形成有收納控制元件的控制元件配置部,同時還包括覆蓋只是控制元件所在蓋的外側面的散熱板。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觸發開關,其特徵在於,在基於上述操作部的滑動操作而滑動的滑動軸上設有多個密封件結構。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觸發開關,其中,構成上述機殼內部開關機構的滑動電路基板在組裝時由該蓋的內側側表面導引,通過使彈簧結合到上述滑動電路基板的結合部中構成開關機構的接觸片中所設的凸部,成為能進行電連的結構。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觸發開關,其中,在覆蓋上述機殼的外側側壁面上形成有收納控制元件的控制元件配置部,同時使收納於該控制元件配置中的控制元件具有外附結構。
11.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觸發開關,其中,上述該開關機構包括以設於中央位置的杆中心軸為支點使馬達的轉動變換到正轉、反轉、中立脫開的轉換杆;而在中立脫開的狀態時,設在該轉換杆上的杆突起在被設在開關主體側的杆止動突起與設在該操作部的觸發器止動部夾持的狀態下制止該操作部的滑動操作,同時在該操作部沿操作方向運動時,通過設在該轉換杆上的杆突起與設於主體側的杆止動突起接觸,制止對該杆的中心軸加力。
全文摘要
提供了能以簡潔結構抑制接點通/斷時跳動的觸發開關,該開關機構整體化的具有根據操作部的操作引入量使加壓部件沿往復運動型的轉換槓面上滑動以進行開關通/斷的電源供給控制部,將具有2個短路接點的可動接觸片在以2個彈簧夾持的狀態下驅動的馬達制動器與控制元件短路部、通過使平行設置的多個滑動件於滑動電路基板的滑動接觸件上滑動以控制供電和控制控制元件而進行馬達轉動控制的速度控制部,上述馬達制動器以及元件短路部能使設於該可動接觸片上的2個短路接點在反抗該彈簧加載力的狀態下橋接短路端子片的接點而能形成電連接,同時在增加該操作部的操作引入量的任意時刻使該控制元件成為短路狀態。
文檔編號H01H9/54GK1819085SQ200610004579
公開日2006年8月16日 申請日期2006年2月9日 優先權日2005年2月9日
發明者加藤裕一, 稻垣功, 小脇悟, 增田慎一, 小松英行 申請人:佐鳥控制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