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體噴射模製機的製作方法
2023-07-09 16:47:01 1
專利名稱:氣體噴射模製機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氣體噴射,特別涉及,一種氣體噴射模製機,用於防止噴出(jetting)現象,它是一種在高壓氣體通過一個注口被噴射,在一個方向噴淋樹脂時,在熔化樹脂的模製產品外表面上可能引起的缺陷。
如
圖1所示的常規的氣體噴射模製機10包括,一個上模板11,和一個下模板12,它們牢固地結合在一起。
機10還帶有在上下模板11和12間的內中心的一個腔13;一個在一端形成的流道14,用於在噴射氣體時使熔化樹脂能流入腔13;和一個窄的注口15,它在腔13和流道14間,允許熔化樹脂快速通過流道14引入到腔13。
如圖2所示,這樣結構的氣體噴射模製機10形成的一個製品20是一個空調器的空氣葉片,它用於控制通過空調器(未示出)的室內裝置的排出口排出的空氣的方向。
模製的產品20具有形成在其內部的腔,以便減少製造材料的消耗,因為在氣體噴射時可保持其預定的厚度。
這種結構的氣體噴射模製機10,用高速在一個方向通過注口15的氣體使熔化樹脂充滿並噴淋整個腔13,製造模製品20。然而,氣體噴射模製機的上述方法存在的問題是,如果熔化樹脂的通過窄的注口15的噴射速度沒有正確控制,樹脂可能會溢流,作為噴出現象的結果,造成模製產品20的外表面上的缺陷。
本發明旨在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氣體噴射模製機,它設計的使得在通過噴射氣體模製產品過程中,適當地控制通過注口流出的熔化樹脂的速度,並使得樹脂分布到腔的所有方向,從而防止由於噴出現象在模製品外表面上形成的缺陷。
為達到本發明的目的,提供的氣體噴射模製機具有上和下模板,它們結合在一起形成其中心部的一個腔;和一個窄的注口,使得在氣體噴射時,熔化樹脂以高速噴淋,其中包括一個凸起,只要樹脂擊中凸起然後流到腔中,樹脂通過注口的流速便減小,並將樹脂散布到所有方向。
參考結合附圖的詳細說明,會更好地理解本發明的實質和目的。其中圖1是常規的氣體噴射模製機剖面圖;圖2是氣體噴射模製機上模製的產品外表面由於樹脂溢流產生的缺陷的透視圖;圖3是本發明的氣體噴射模製機剖面圖;圖4是本發明已知的氣體噴射模製機下模板的透視圖。
參考附圖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為圖示和解釋的簡化,在所有的圖中,相同的數碼和符號表示相同的或等同的部件,並省略多餘的說明。
如圖3所示,在上下模板41和42結合一起時,本發明的模製機40形成在內中心的腔43;一個在一端形成的流道44,用於在噴射氣體時使熔化樹脂能流入腔43;和一個窄的注口45,它在腔43和流道44間,允許熔化樹脂快速通過流道44引入到腔43。
如圖4所示,凸起46安在下模板42的一端,與在腔43中的注口45相距預定距離。只要熔化的樹脂通過注口45以高速噴入腔43,使得熔化樹脂能碰到凸起46,向多個方向分布,從而減少流動樹脂的速度。
凸起46是圓柱體狀,允許樹脂衝擊,改變其流向,在整個腔43中均勻地分布。凸起46位於靠近注口45的下模板上,與上模板有距離,使樹脂碰到凸起後通過那個間隙向上分散,從而確保樹脂在整個腔43均勻分布。
下面詳細說明本發明的氣體噴射模製機的工作效果。如圖3所示,如果在模製機40的上下模板41,42結合到一起後熔化樹脂通過流道44被引入腔43,熔化樹脂以高速通過窄的注口45進入腔43。
此時,大部分噴入腔43的熔化樹脂與凸起46相碰,凸起46距離注口45預定距離,從而,以減低的速度在所有方向充滿腔43,因為,凸起46起減小樹脂流速,並將樹脂流動方向改變成兩個,藉此使樹脂分散到整個腔43的作用。
在通過凸起46後,一些以高速從注口45被噴入腔43的樹脂,通過在凸起46上的間隙,並噴到上模板41,從而,確保噴向腔43的所有部分。
因此,本發明氣體噴射模製機的優點是,位於腔43一端的凸起46,顯著地減小樹脂流速,改變樹脂流向,因為,由高壓氣體在一個方向通過注口45噴入腔43的樹脂,與凸起碰撞,從而防止噴出現象,防止模製件20的外表面上形成缺陷。
權利要求
1.氣體噴射模製機,具有上和下模板,它們結合在一起形成其中心部的一個腔;和一個窄的注口,使得氣體噴射時,熔化樹脂以高速噴淋,其中包括一個凸起,只要樹脂擊中凸起,然後流到腔中,樹脂通過注口的流速便減小,並將樹脂散布到所有方向。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機器,其中凸起形成圓柱體形狀,使得樹脂能夠通過擊中它,改變其流向,均勻地分散到腔的所有部分。
全文摘要
一種氣體噴射模製機,具有上和下模板,它們結合在一起形成其中心部的一個腔;和一個窄的注口,使得氣體噴射時,熔化樹脂以高速噴淋,其中包括一個凸起,只要樹脂擊中凸起後流到腔中,樹脂通過注口的流速便減小,並將樹脂散布到所有方向。從而,防止噴出現象,一種在模製件的外表面上形成的缺陷。
文檔編號B29C45/17GK1215654SQ9812341
公開日1999年5月5日 申請日期1998年10月21日 優先權日1997年10月24日
發明者李在權 申請人:三星電子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