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紅臉的竇爾敦(京劇裡唱的藍臉的竇爾敦)
2023-07-09 04:50:49 5
文|江楓月夜
在京劇《說唱臉譜》裡唱到:「藍臉的竇爾敦,盜御馬,紅臉的關公戰長沙,黃臉的典韋,白臉的曹操,黑臉的張飛,叫喳喳……」關公,曹操,典韋我們都知道,都是《三國》裡的人物,那竇爾敦是誰?為何要盜御馬呢?
京劇臉譜
在京劇的臉譜裡,每種顏色代表不同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紅臉代表忠義、血性,比如關羽;黑臉代表正直,嚴肅,比如張飛;白臉代表奸詐、多疑,比如曹操;黃臉代表勇猛、暴躁,比如典韋;藍臉代表剛直,桀驁,多是些綠林好漢,比如本文要講的竇爾敦。
竇爾敦京劇形象
竇爾敦是京劇《盜御馬》裡的人物,在評書《連環套》、公案小說《彭公案》和《施公案》裡也出現過。由於不同人的創作和藝術表現需要,關於竇爾敦的身世和結局各個版本都有所不同,在這裡我以單田芳的評書《連環套》為藍本結合其它文學作品裡的竇爾敦形象,講一講竇爾敦的故事。
在講評書《連環套》之前,我要先提一提單田芳的另一部書《三俠劍》,為什麼會是《三俠劍》?因為《三俠劍》可看作《連環套》的前傳,竇爾敦身上發生的許多故事,他一生中所遇到的那些對手都是出自於《三俠劍》。
《三俠劍》,顧名思義,有「三俠」和「三劍」。三俠:崑崙俠勝英,九頭獅子孟凱,鎮三山蕭傑。三劍:今古聖人艾蓮池,紅衣女劍張紫博,大頭劍客夏侯商元。
三俠劍
《三俠劍》講述的是明末清初,勝英的結義兄弟秦天豹姦淫婦女,違背江湖道義,勝英為了清理門戶,比武中誤殺了秦天豹。其子秦尤為替父報仇,勾結「太倉三鼠」殺人越貨,入皇宮盜走康熙皇帝的珍珠翡翠八寶蓮花燈栽贓勝英,然後挑撥江湖綠林與官府和勝英作對。勝英為了洗刷冤屈,在同門師兄弟和江湖好漢的幫助下聯手大破蓮花峪、棍掃蕭金臺、智取沖天島、血戰黑水湖、劍掃金剛擂、五打蓮花湖、大鬧澎湖、大鬧巢湖,最終消滅了秦尤等武林敗類的故事。
勝英有個大徒弟叫黃三泰,綽號「錦衣韋陀」,又稱「斤鏢將」。黃三泰在勝英死後接替「上三門」總門長之職,亦是南七北六十三省總鏢局的總鏢頭。《連環套》這部書就是從黃三泰和竇爾敦的恩怨開始。
卻說明朝末年,朝政腐敗導致戰禍不斷,民不聊生。清軍趁勢長驅直入,建立了大清帝國。在河北滄州大槐莊有一家姓竇的人家,這家的主人叫竇保山,竇保山有兩子,長子名大敦,次子名二敦。一日,清軍殺到大槐莊,竇保山的父兄都被殺害,竇二敦因在寺廟裡留宿才活了下來。失去親人的竇二敦發誓為家人報仇,他走南闖北,四處拜師學藝,在江湖上終於闖出了一番名望,被人稱作「鐵羅漢竇爾敦」,竇爾敦武功高強,為人講義氣,便被綠林人士推舉他為東綠林道八大處總瓢把子,帶領眾人專與清廷作對。
竇爾敦
一日,竇爾敦率部劫了大名府運往京城的十萬兩官銀,清廷上下大為震驚,兵部尚書彭朋亦被革職。黃三泰受所謂的武林正派人士和彭朋之邀幫助破案捉拿真兇。為捉拿竇爾敦,黃三泰以比武之名約竇前來較量,卻暗中擺下八十一門英雄會,專等對方上鉤。
竇爾敦單刀赴會,他武功高強,黃三泰不是對手,但比試過程中,黃三太違背「不用暗器」之約,暗發金鏢傷了竇爾敦的左膀,竇爾敦負傷逃脫。
竇爾敦逃脫後,一去十年,渺無消息。清軍與黃三泰為首的所謂武林正道多次圍捕竇爾敦而不得,而竇爾敦卻在一個名叫連環套的地方安營紮寨,伺機再次出動給予武林正派們致命的一擊。
一日,清廷的太尉梁九公乘御賜寶馬從竇爾敦的地盤經過,竇爾敦得知消息後,隻身下山,潛入梁九公的營中盜走御馬並嫁禍給黃三泰。梁九公見有黃三泰的留名大怒,但此時黃三泰一死,便欲緝拿黃三泰的兒子黃天霸問罪,好在黃三泰生前好友彭朋的求情下,梁九公收回成命,令黃天霸戴罪立功,捉拿真兇。
黃天霸隻身進入連環套,去見竇爾敦,勸其交出御馬,但竇爾敦並不予理會。二人遂約定,次日在山下比武定輸贏換寶馬。是夜,黃天霸的助手朱光祖上山,摸進竇爾敦的臥室,盜走其兵器,第二天,竇爾敦由於缺少趁手兵器,敗給了黃天霸。但竇爾敦遵守承諾,將御馬交給了黃天霸。黃天霸勸竇爾敦投靠朝廷,但父兄之仇不共戴天,竇爾敦死也不會投靠仇人。
後來官軍久攻不下,便想了一條毒計,他們抓了竇爾敦的老母親,逼迫竇爾敦投降,要是不投降就殺了他母親,但竇爾敦的母親深明大義,為了不連累兒子便絕食自殺了。竇爾敦是個孝子,見母親遇害,他不顧一切地率軍攻打清軍大營,但最終因寡不敵眾被官軍所殺害,竇爾敦死的時候時年只有34歲。
大戰黃三泰
故事寫到這裡,肯定有聽過《連環套》和《盜御馬》的朋友要挑刺兒了,為啥我看到的和聽到的《連環套》是竇爾敦最後投靠了官軍還被派去邊關和俄國人作戰戴罪立功,還有竇爾敦五臺山出家一說?
實際上,單田芳的評書《連環套》也是到六十三回竇爾敦嘯聚山林就結束了,並沒有交代竇爾敦結局如何,我這樣寫是因為這樣的結局才更加符合竇爾敦這樣的悲情英雄結局,「投降說」、「出家說」畫蛇添足,只會讓竇爾敦這個英雄形象大打折扣。竇爾敦也只有死,這個藝術形象才能夠得到升華。
有細心的讀者估計也會發現了,《連環套》裡「竇爾敦盜御馬」和《三俠劍》裡「秦尤八寶盜走蓮花燈」的故事基本雷同。是的,之前還有不少網友還問我為啥康熙老丟東西?我也只能說古人要這麼寫啊,可能也是「文抄」吧!
其實中國古典小說裡的「融梗」很多,大量的故事雷同,許多故事都只是換了個人物和背景而已。比如,《三俠劍》裡的另一個人物黃三泰的師弟楊香武「三盜九龍杯」,這個故事也和竇爾敦有關係,是說竇爾敦和黃三泰比武失敗後,竇爾敦的師兄周應龍氣不過,盜走康熙帝的九龍杯嫁禍黃三泰,楊香武為助師兄洗刷冤屈,便幫忙追討九龍杯,最終智奪九龍杯。
京劇裡的楊香武
故事雷同,所不同的是秦尤、周應龍沒有被後人記住,而竇爾敦的故事卻在民間廣為流傳。原因何在?這是因為竇爾敦雖為綠林草寇,卻是俠骨錚錚的好漢,他的所作所為也都是正道。而那些自詡為武林正道的「黃三泰父子們」,他們在江湖上俠名響亮,行的卻是暗器傷人,偷雞摸狗的勾當,他們打著是捉拿賊寇的名義,卻四處殘害同門,搗毀綠林山寨、消滅各處的反清勢力,甘做朝廷的鷹犬奴才。
在這裡也可以看出《三俠劍》和《連環套》自相矛盾的地方。《三俠劍》裡,勝英,黃三泰,蔣伯芳這些人還是匡扶社稷,除暴安良正面角色,到了《連環套》裡剛好掉了個個,成了為清廷賣命,奴顏屈膝的卑鄙小人。「說書人的嘴,唱戲人的腿」,說書人正著說反著說都沒問題,竇爾敦的故事顯然是已經打動了說書人,也難怪會為其扼腕嘆息,把他當做正面人物來樹立。
勝英
人們對評書、戲劇裡竇爾敦的喜愛也延展到現實中去考證竇爾敦這個人物。竇爾敦有沒有歷史原型?歷來眾說紛紜。有人說竇爾敦是李自成的部將的遺孤,也有人說竇爾敦是史可法部將的遺孤,但所以版本的共同點都是竇爾敦是不畏強暴,具有鬥爭意識的反清義士。竇爾敦的死狀可怖,據民國時編印的《明清史料》記載:
康熙五十六年七月二十七日巳時,刑部所題,步軍統領隆科多拿送大盜竇爾敦等,照例即行正法一疏。上曰:「竇爾敦、王四老公行劫年久,甚為兇惡,殺人亦多。平人殺人三口,尚且凌遲,此為首者,亦當凌遲。本發回,著隆科多會同三法司議奏。」
康熙五十六年九月二十日,又覆請尊遵旨會同步軍統領隆科多,將行劫年久,極其兇惡之賊竇爾敦擬即凌遲一疏。上曰:「事著依議。此案內莊頭王六,系太監梁九功家僕,何以做錢粱莊頭?將王六挑去腳筋充發。」
對待異己,封建王朝的手段一向可怖,不是嗎?
武俠宗師溫瑞安在《說英雄,誰是英雄》裡寫道:
「需要英雄的地方,是可悲的地方;需要英雄的人心,是不平的人心。假若需要英雄而又沒有英雄的時候,才是最悲哀的。」
溫瑞安
說英雄,誰是英雄?在我心中能擔當的起英雄俠客之名的不是黃飛鴻、霍元甲、郭靖這樣為國為民的俠之大者,而是像竇爾敦這樣泯滅在歷史車輪裡的悲情英雄。他們雖然失敗了,但也敗的坦坦蕩蕩,光明磊落,不失英雄本色。成功者身上從不缺溢美之詞,但我更想為失敗者喝彩。為竇爾敦,也為我曾經聽評書所聽出的不一樣的味道畫上一個句號。
END
碼字不易,如果你喜歡筆者的文字,想要了解更多文史知識,歡迎關注@江楓月夜 吧!
1、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2、參考:《連環套》、《盜御馬》、《三俠劍》、《明清史料》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