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重溫入黨作文範文【優秀】
2023-07-09 14:08:48 2
不忘初心是一種堅持,一種信仰。永遠跟著黨走是一種正確的航向。
不忘初心,永跟黨走作文範文一
珍珠從來不會浮到水面上。要得到它,必須勇於到水底去探索。
1982年的秋天,是個多雨的季節。我懷揣著四川師範學院的錄取通知書和父母滿心的希望,跨進了那個仿古的校門。
那時正放電視劇《霍元甲》。因為我長相的緣故,且喜歡穿中山裝,大家都說我像劇裡的陳真。我說話乾脆,辦事果斷,老師說我是個人物,讓我當了四年的班長,大三入了黨。
畢業分配了,系裡準備推我到團省委當個幹事,以圖大用,卻不料我鐵了心要回江北縣以圖當個公社書記。
我給縣長寫了封信以明心志,政府辦公室回了信說農村需要這樣的有志青年。主意既定,我卷了行李上了回鄉的路,身後留下一片欷歔和惋惜的嘆息。
公社書記沒有當成。我分到了江北縣一中。那是一個依山而建,古木成蔭,人鳥爭道,民風古樸的好地方。但大梁坡的陡和高,讓我有幾分畏懼。
接下來的日子,是那麼的鮮活,令我至今回味和留戀。
冬天分焦炭,夏天分草魚,有的是樂趣!集體浴室熱氣騰騰、有的是譁譁的水流和嘹亮的歌聲。
學生的平均年齡比我小三歲,而我卻能讓他們害怕、崇拜和牽掛。
領導和同行發亮的目光,讓我看到了認同。
大梁坡,變得柔和了許多。
我快樂地當上了一名高中語文教師。
我慶幸沒有當上公社幹部。我滿足地享受著一份獨有的崇高。
五年之後,我調到松樹橋中學。12年後,我調到渝北中學。我當過教研組長、年級組長、教導主任,作了8年的副校長。
而我獨有的甜蜜,還在於我自己對教育教學的探索總結和創新。最讓我自己醉心的,還是我的課堂!我喜歡幽默,更喜歡學生個個能欣賞我的幽默;我喜歡個性,更喜歡學生人人能養成自己的個性。
我的課堂是緊張、有趣的,而它首先必須是有笑聲的!
我喜歡搞課題研究——我學的中文使我具有了得天獨厚的優勢。在松樹橋中學,在渝北中學,我組織並參與了十餘個市級、國家級課題研究,撰寫了近20篇成果論文在各類學術刊物上發表……
我被評為市級骨幹教師,又被評為「渝北十大名師」。
那是個既沒雨又不見風的下午。組織部的車將我載到了南華中學。我開始作這裡的校長和書記。
你忘記了20世紀60年代的青石板路和狹長的街麼?你到洛磧來!正宗的「水上漂」豆花薄的發亮,清甜化渣。
你見過真正的原磚原瓦的明代古廟沒有?你到我辦公室來:朱紅的原木大梁,散發著無窮無盡的藥香。天井上的九九八十一塊木材,做成八十一塊面板,雕梁畫棟,幅幅逼真、塊塊不同!
我有些詫異了。而我更詫異的還是那些記載南華校史,述說著江三中輝煌歷史的「家譜」——整整十五卷全手工謄寫,裝訂得整整齊齊的線裝書!
升旗了,整齊的學生隊伍後面,是兩百名莊嚴的教師,樸實的穿著、筆直的身軀、剛毅的臉龐。雄壯的國歌聲唱響,我的視線開始模糊,身體開始升騰。
太陽出來了,照到了兩百個堅強的臉龐上,熠熠閃光。我仿佛看見了他們連成了線,築成了牆。那就是我奮鬥的基,成功的岸!
我攥緊了拳頭:20年前立志當公社書記的震撼傳遍了我的全身:我一定要帶學校走得更遠,我一定要讓他們活得更好!
七年,迅疾而多艱的七年!我把這所學校帶進了城,創下了市級重點,考出了「清華」「北大」……
又是一個火熱的七月,2013年,我被安排到現在的單位——渝北中學。不同的地盤,同樣的艱辛,同樣的震撼。
都說人生漫長,我說那就是個過程;都說事業輝煌,我說那不過是段過往。幾分鐘,可以敘述完畢;而你要去逐一回味,細嚼慢咽,那時間,可以很長、很長。
夜深了,燈火依稀,薄霧瀰漫。五樓的辦公室視野開闊。
遠處的山上,有幾盞明亮的燈。我忽然感覺,我與燈之間不是一片霧而是一片海,而我與它的這段距離就是一個軌跡:我是中點,那,就是終點。
人人漫漫路,其實就幾步,餘者,都是去探知和感受。
下雨了,不大的聲音,很均勻、霧忽東忽西,燈時明時暗。
耳邊掠過一陣強勁的風。
不忘初心,永跟黨走作文範文二
為紮實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實踐活動,4月26日,縣經信局組織全體幹部職工召開動員會,對活動形式及要求進行了詳細安排部署。並於27日、28日,結合「精準扶貧」工作全體深入結對幫扶村集中開展「不忘初心·永跟黨走」之「五個一」活動。
在五裡鄉湄坪村,幫扶人以一對一的方式深入幫扶對象和村組幹部家,通過面對面交流,深入了解其當前產業發展狀況,宣傳20XX年精準扶貧最新政策,幫助落實「五個一批」政策尤其是移民搬遷等具體工作。在全面了解幫扶對象家庭生產生活狀況的同時,與他們同吃同住同勞動,並認真聽取他們的批評和意見建議。
通過兩天的活動,全體工作人員均表示對當地村民的勤勞淳樸、熱情好客以及當地深受限制的地理環境深有感觸,對自身幫扶工作的重要意義也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同時也進一步加深了與當地村民的聯繫。通過活動,也使參與人員進一步明確了「兩學一做」、「不忘初心·永跟黨走」學習教育實踐活動的意義和實現途徑。
活動結束後的碰頭會上,全局深入交流實踐經驗和心得體會,並要求下一步要以五一小長假為契機,各自回到家鄉進一步開展「五個一」活動。通過幫助自己的親人朋友幹農活、與他們拉家常、看望自己的老師同學、聽取他們的意見建議等,撰寫心得體會、鞏固教育實踐活動成果,不斷提升自身素質和思想境界,要確保自身做一名合格的中國共產黨員的同時,也做好共產主義的布道者、衛道者。
不忘初心,永跟黨走作文範文三
「這些年下鄉次數也不少,感覺這次最真切。回鄉走訪,讓我們黨員幹部不忘根,聯繫實際做好扶貧工作。」這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委副秘書長、州委辦公室主任田景福4月23日在組織學習交流會上的心得。
日前,恩施州委在機關黨員中開展了以「不忘初心·永跟黨走」為主題的回鄉回訪、助推精準扶貧實踐活動。要求每名黨員集中利用3天左右的時間返鄉走訪。
恩施州委書記王海濤參加機關第一支部組織生活會時要求,州委黨員幹部要率先帶頭開展「不忘初心·永跟黨走」回鄉走訪活動。29名黨員幹部利用4月23日至24日的周末時間,開展了第一批回鄉走訪。此次回鄉走訪覆蓋恩施州7個縣市,25個鄉鎮25個村;共走訪黨員56人次,群眾186人,學校36所,衛生室20所。
做好家鄉扶貧的事
「村裡需要你們。」建始縣三裡鄉煤炭溝村黨支部書記王其銀說。
「聽到這裡心裡一陣酸楚,從求學時起,我就很少待在家鄉,後來忙於工作,回鄉的時間就更少。」4月22日,按照州裡要求,恩施州委副秘書長匡樂軒和妻子一起回到了建始縣三裡鄉煤炭溝村。
幫誰,怎麼幫,這是目前農村建設過程中不少人提出的疑問。4月23日,匡樂軒組織村黨支部書記、老黨支部書記、老黨員代表、精準扶貧戶代表近30人,在自家的堂屋開了一次基層黨組織座談會。鄉親們反映:村幹部養老保險只有兩三百元,生活困難;「村村通」每公裡成本過低,公路毀壞嚴重。經了解,現在有的村子已經完成了「村村通」建設,「如何維護」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匡樂軒認真地記錄下來。
位於利川市文鬥鄉的新田榜村,面積不到9平方公裡,人口不足1000人。因地勢、人口等原因,發展受到限制。田景福了解到,村裡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有103戶,目前還有65戶未脫貧。他呼籲村民,要抓住精準脫貧機遇,選準扶貧項目,實現早日脫貧。
看到家鄉人回來了,村民們在座談會上聊得十分起勁。「這裡是我的家,大家對我不設防吧。」田景福說,「幹部回鄉很受村民歡迎,活動的開展滿足了多方面的需要,既滿足了幹部的回家需求,也讓老百姓對回鄉幹部放心。」
幹部應有的責任和擔當
32歲的州委辦公室科員劉廣達說:「以前每次回家,都是逢年過節或者陪父母過生日,這次回鄉走訪的機會我格外珍惜。」
回到鹹豐縣坪壩營鎮沙道灣村,劉廣達並沒有著急回家。為了更加真切地感受家鄉變化,他沒有藉助任何交通工具,從村子最遠的地方走起,沿路詢問家鄉的情況。
村裡因過度開採煤炭導致地下被掏空,不少村民家中牆壁出現嚴重裂縫,周邊環境受到汙染。劉廣達在活動心得體會中寫下:煤炭在給我的家鄉帶來致富同時,也動搖了家鄉的根本,清澈的井水變渾濁了,厚重的大地出現裂縫。企業可以搬走,但鄉親們搬不走。
對此,劉廣達分析,建設沙道灣村要尋求長遠發展的產業。他鼓勵村黨支部、村民代表會成員積極帶頭轉變觀念,謀劃家鄉可持續發展的產業。
在拜訪小學校長郭啟江時了解到,現在村裡很少人願意讀書。與劉廣達同屆的,村裡只有5人考入大學。劉廣達在會上提議,把從家鄉走出去的大學生請回來,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歷,讓村民們知道讀書可以改變人生。
「座談會後,州政府做了什麼?準備做什麼?」面對記者的提問,王海濤介紹,回鄉回訪是照鏡子,是尋根不忘本,看一看村裡還有多少貧困戶,每名黨員要擔起責任,真做、實學,讓所有的黨員幹部在這次活動中都受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