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供置物袋容設的自行車骨架構造的製作方法
2023-08-03 13:46:41 1
專利名稱:可供置物袋容設的自行車骨架構造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有關於一種可供置物袋容設的自行車骨架構造,尤指一種由 一體成型的置物骨架主體及補強架體所組成,而可組裝於自行車位於騎車者下 方處,以供置物,並具高荷載強度的可供置物袋容設的自行車骨架構造。
背景技術:
由於汽機車具有快速與省力的優點,使得大眾樂於採用汽機車作為代步工 具,但汽機車數量年年大幅增加之下,導致於排放的廢氣嚴重造成空氣的汙染, 因此世界各大都會莫不大力推廣自行車運動,並在都會中規劃自行車專用道, 而讓自行車有更多的人使用,因為自行車是利用人工踩踏的力量作為動力的來
源,因此不會有能源消耗及空氣汙染的問題發生,且又能達到健身目的,再加 上周末雙休日假期的實施,人們利用假日外出從事騎乘自行車為休閒活動的風 氣越來越盛行。
現有的自行車的置物設計,主要是於車體前方架設置物籃,然而,將置物 籃裝置於自行車上,減損了自行車的美觀流線感,對於喜好酷炫感的使用者而 言,是難以接受將此置物籃裝置於自行車的設計。
故多數使用者於騎自行車時,常會於腰部或背部背戴腰包或者背包,以便 將物品攜帶於身上,然而,於使用上,常會因腰部或背部背戴此腰包或背包, 而造成極大的不舒適感,並且隨著背戴時間越久,對於使用者身體越造成沉重 酸痛的負擔。
於是,本設計人有鑑於現有自行車置物上的缺失,乃研擬一種可供便利置
放物品,又兼具自行車流線美觀性的自行車骨架結構,請參閱圖7、圖8所示, 為本設計人先前研發的可供置物袋容設的自行車骨架構造8,主要於前杆81上段與自行車骨架的座杆82上段之間固設兩彎杆83,並使兩彎杆83形成一封閉 空間84,又於該兩彎杆83的下方,以及前杆81與座杆82之間設有一支撐杆 85,而該封閉空間84可容置一置物袋9,以使置物袋9可組設於自行車,而達 到方便供騎自行車的使用者取放物品的效果。
設計人再本著精益求精的設計理念,針對其先前研發的可供置物袋容設的 自行車骨架構造再進行研發改良,以期更進一步提升該可供置物袋容設的自行 車骨架構造的實用效益性。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可供置物袋容設的自行車骨架構造,尤其是 提供一種可供便利組裝於自行車體,並具高荷載強度的可供置物袋容設的自行 車骨架構造。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可供置物袋容設的自行車骨架構造結構, 其主要包含可供組設於自行車上的置物骨架主體及補強架體;其中
該置物骨架主體,是由二分隔的杆體連接一體圍設形成一封閉空間; 該補強架體,乃與置物骨架主體相結合,而由二桿體分別連伸而下,於至 底端連接為一體。
在本實用新型中,該置物骨架主體的後端及該補強架體底端進一步設有穿孔。
在本實用新型中,該置物骨架主體的後端及該補強架體底端進一步成形有 卡掣結構。
在本實用新型中,該置物骨架主體的後端及該補強架體底端進一步成形有 快拆結構。
在本實用新型中,該補強架體乃與該置物骨架主體一體成型。 在本實用新型中,該可供置物袋容設的自行車骨架構造進一步使其置物骨 架主體前端固定於自行車前杆,另置物骨架主體後端則固接在自行車位於座杆處的主梁杆,再使補強架體底端固設於自行車的主梁杆上。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優點
1. 本實用新型是由一體成型的置物骨架主體及補強架體所組成,以供組裝 於自行車位於騎車者下方處,再供置物袋裝設其上,依此,以兼具自行車流線
美觀性,及騎車者置放取拿物品的便利性等效果。
2. 本實用新型是由一體成型的置物骨架主體及補強架體所組成,藉此,即 可由廠商依市場所需,再於自行車上加裝本實用新型,以更符合生產效益。
3. 本實用新型是由一體成型的置物骨架主體及補強架體所組成,並於置物 骨架主體前端及後端和補強架體底端分別設有穿孔,以供螺固件穿設後與自行 車體組裝結合,據此,以螺固件活動組接的設計形式,即使於組裝後使用者亦 可自行選擇將本實用新型拆卸或組裝於自行車上,而更增使用上的多樣性。
4. 本實用新型是由一體成型的置物骨架主體及補強架體所組成,通過該補 強架體的設置,更提高本實用新型於自行車體組接後的整體強度,進而更提高 其荷載效果。
據此,以組裝於自行車位於騎車者下方處,並供置物袋裝設於其上,以兼 具自行車整體流線美觀性,及騎車者置放取拿物品的便利性外,更通過補強架 體的設置,而達到提高整體荷載強度的效果。
圖1: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圖2:本實用新型的組合實施圖3:本實用新型的使用狀態圖4:本實用新型的其一實施例立體圖5:本實用新型的其一實施例局部剖視圖;
圖6:本實用新型的其二實施例局部剖視圖;
圖7:現有的側視圖;圖8:現有的俯視圖。
主要元件標號說明
本實用新型
1:置物骨架主體
12:容物空間
14:卡掣結構
21:穿孔
3:前杆
5:主梁杆
52:卡掣結構
61:環扣
現有技術
8-可供置物袋容設的自行車骨架構造 82:座杆 84:封閉空間 9:置物袋
lh杆體 13:穿孔 2:補強架體 22:卡掣結構 4:座杆 51:卡掣結構 6:置物袋 7:螺固件
81:前杆 83:彎杆 85:支撐杆
具體實施方式
為令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手段、目的及其所能達成的效果有更完整且清楚的 揭露,茲請一併參閱揭露的附圖及圖號並詳細說明如下
首先,請參閱圖1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可供置物袋容設的自行車骨架構 造,主要包含置物骨架主體1及補強架體2;其中
該置物骨架主體1,是由二分隔的杆體11連接一體圍設形成一容物空間12;
該補強架體2,乃與置物骨架主體1相結合,而由二桿體11分別連伸而下, 於至底端連接為一體。
據此,當組裝實施時,請參閱圖l所示,是將本實用新型架設於自行車前杆3與座杆4之間,並使補強架體2底端架設於自行車的主梁杆5之上;
繼而,請一併參閱圖2所示,將置物骨架主體1前端套設於自行車前杆3, 並與自行車前杆3焊接固定,另置物骨架主體1後端則焊接在位於座杆4處的 主梁杆5,再使補強架體2底端焊固於自行車主梁杆5上,以將本實用新型與 自行車結合固定。
依此,使用時,請一併參閱圖3所示,乃將置物袋6設於置物骨架主體1 圍設形成的容物空間12中,再使置物袋6上所設環扣61繞設於置物骨架主體 1,並與置物袋6相扣接,而使置物袋6固設於置物骨架主體1上;
據此,將置物袋6設於騎車者下方,即可保持自行車流線的美觀性,更有 助於騎車者置放取拿物品的便利性,而可避免現有將物品置於自行車前方置物 籃,或者背包及腰包時,騎車者必須先停下車來,才可以將物品由置物籃及背 包、腰包中拿出,所造成的騎車上的不便利性。
另請參閱圖4、圖5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其一實施例,是於置物骨架主 體1後端設有穿孔13,另於補強架體2底端亦成形有穿孔21,藉此,以供鎖固 件7穿設於該穿孔13、 21,而與自行車的前杆3與主梁杆5固定結合,且通過 此設計,使用者便可自行選擇要將本實用新型拆卸或組裝於自行車上,而更增 使用上的多樣性。
請再參閱圖6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其二實施例,是於置物骨架主體l後 端,以及補強架體2底端成形有卡掣結構14、 22 〔可為卡榫〕,並使自行車在 主梁杆5上,設有相對的卡掣結構51、 52 〔可為卡溝〕,以與置物骨架主體1 後端與補強架體2底端成形的卡掣結構14、 22 (可為卡榫)對應卡掣。
又,本實用新型的其三實施例,是於置物骨架主體1後端,以及補強架體 2底端成形有快拆結構,並使自行車在主梁杆5上設有可供快拆結構相對扣合 的構造。
由上述結構及實施方式可知,本實用新型是由一體成型的置物骨架主體及 補強架體所組成,以供組裝於自行車位於騎車者下方處,再供置物袋裝設於其
7上,依此,以兼具自行車流線美觀性,及騎車者置放取拿物品的便利性等效果, 更通過補強架體的設置,而達到提高整體荷載強度的效果。
本實用新型並於置物骨架主體前端及後端和補強架體底端分別設有穿孔, 以供螺固件穿設後與自行車體組裝結合,據此,以螺固件活動組接的設計形式, 即使於組裝後使用者亦可自行選擇將本實用新型拆卸或組裝於自行車上,而更 增使用上的多樣性。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確能達到所預期功效,又其所揭露的具體 構造,不僅未曾見諸於同類產品中,亦未曾公開於申請前,誠己完全符合專利 法的規定與要求,於是,依法提出實用新型專利的申請,懇請惠予審査。
權利要求1.一種可供置物袋容設的自行車骨架構造,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可供置物袋容設的自行車骨架構造包含能供組設於自行車上的置物骨架主體及補強架體;其中所述置物骨架主體,是由分隔的杆體連接一體圍設形成一容物空間;所述補強架體,與所述置物骨架主體相結合,由所述杆體連伸而下,於至底端連接為一體。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供置物袋容設的自行車骨架構造,其特徵在於, 所述置物骨架主體的後端及所述補強架體底端進一步設有穿孔。
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供置物袋容設的自行車骨架構造,其特徵在於, 所述置物骨架主體的後端及所述補強架體底端進一步成形有卡掣結構。
4.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供置物袋容設的自行車骨架構造,其特徵在於, 所述置物骨架主體的後端及所述補強架體底端進一步成形有快拆結構。
5.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供置物袋容設的自行車骨架構造,其特徵在於, 所述補強架體與所述置物骨架主體一體成型。
6.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供置物袋容設的自行車骨架構造,其特徵在於, 所述可供置物袋容設的自行車骨架構造的置物骨架主體前端固定於自行車前 杆,所述置物骨架主體後端則固接在自行車位於座杆處的主梁杆,所述補強架 體底端固設於自行車的主梁杆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有關於一種可供置物袋容設的自行車骨架構造,所述可供置物袋容設的自行車骨架構造是由一體成型的置物骨架主體及補強架體所組成,以供組裝於自行車位於騎車者下方處,並供置物袋裝設於其上;據此,以兼具自行車整體流線美觀性,及騎車者置放取拿物品的便利性,更通過補強架體的設置,而達到提高整體荷載強度的效果。
文檔編號B62K19/00GK201309557SQ20082017676
公開日2009年9月16日 申請日期2008年12月1日 優先權日2008年12月1日
發明者方建中 申請人:鬱珺實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