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儲水水池的製作方法
2023-08-04 02:10:46 3
專利名稱:二次儲水水池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水池,尤其涉及水池中的一種二次儲水水池。
背景技術:
城市供水系統中,由於管網末端的壓力往往不足以滿足高層建築內的居民對水壓的要求,這時需要在管網和居民之間建立二次水池和二次加壓泵站以滿足高層建築對水壓的要求,但由於飲用水經過了二次水池的二次儲存和二次加壓泵站的加壓,水質容易受到二次汙染,特別是細菌學指標容易超標。目前,大多數二次水池的優化都是通過在水池內添加導流牆改善水流流態,使流態接近推流式。但是,添加導流牆後,水流主要貼著牆壁流動, 非牆壁部分仍會有回流現象出現,同時大量導流牆的添加會使得施工難度加大,而且,若添加不鏽鋼導流牆成本必然高昂,若添加混凝土導流牆又會對水質產生不良影響,細菌容易附著在牆壁上生長。
發明內容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二次儲水水池。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二次儲水水池,包括池體,所述池體具有至少一個由第一側牆體、第二側牆體拼接而成的第一稜角,所述池體的第一稜角處設有第一進水口、第一穿孔板、第二穿孔板、第一導流擋板、第二導流擋板,其中,所述第一穿孔板的一端與所述第二穿孔板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一穿孔板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側牆體連接,所述第二穿孔板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側牆體連接,所述第一進水口設置在所述第一穿孔板、第二穿孔板、第一側牆體和第二側牆體相圍合而成的第一腔體內,所述第一穿孔板、第二穿孔板的的連接處分別與所述第一導流擋板和第二導流擋板連接,所述第一導流擋板和第二導流擋板連接形成第二稜角,所述第二稜角處設有第二進水口、第三穿孔板、第四穿孔板、第三導流擋板、第四導流擋板,其中,所述第三穿孔板的一端與所述第四穿孔板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三穿孔板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導流擋板連接,所述第四穿孔板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導流擋板連接, 所述第二進水口設置在所述第三穿孔板、第四穿孔板、第一導流擋板和第二導流擋板相圍合而成的第二腔體內,所述第三穿孔板、第四穿孔板的連接處分別與所述第三導流擋板、第四導流擋板連接,所述第三導流擋板、第四導流擋板連接形成第三稜角,所述第三稜角處設有第三進水口、第五穿孔板、第六穿孔板、第五導流擋板和第六導流擋板,其中,所述第五穿孔板的一端與所述第六穿孔板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五穿孔板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三導流擋板連接,所述第六穿孔板的另一端與所述第四導流擋板連接,所述第三進水口設置在所述第五穿孔板、第六穿孔板、第三導流擋板和第四導流擋板所圍合形成的第三腔體內,所述第五導流擋板與所述第三導流擋板連接,所述第五導流擋板與所述第三導流擋板的夾角為鈍角,所述第六導流擋板與所述第四導流擋板連接,所述第六導流擋板與所述第四導流擋板的夾角為鈍角,所述池體上設有所述第一進水口呈對角布置的出水口。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側牆體連接有第七導流擋板,所述第七導流擋板與所述第一側牆體的夾角為銳角,所述第七導流擋板連接有第八導流擋板,所述第八導流擋板連接有第七穿孔板,所述第七穿孔板與所述第一側牆體連接,所述第一側牆體、第七導流擋板、第八導流擋板和第七穿孔板所圍合形成的第四腔體內設有第四進水口, 所述第七導流擋板較所述第八導流擋板接近所述第一進水口。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四進水口設有第四閥門,所述第八導流擋板與所述第一側牆體平行設置,所述第七導流擋板與所述第一側牆體的夾角為20度。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二側牆體連接有第九導流擋板,所述第九導流擋板與所述第二側牆體的夾角為銳角,所述第九導流擋板連接有第十導流擋板,所述第十導流擋板連接有第八穿孔板,所述第八穿孔板與所述第二側牆體連接,所述第二側牆體、第九導流擋板、第十導流擋板和第八穿孔板所圍合形成的第五腔體內設有第五進水口, 所述第九導流擋板較所述第十導流擋板接近所述第一進水口。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五進水口設有第五閥門,所述第十導流擋板與所述第二側牆體平行設置,所述第九導流擋板與所述第二側牆體的夾角為20度。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進水口設有第一閥門,所述第二進水口設有第二閥門,所述第三進水口設有第三閥門。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進水口、第二進水口、第三進水口和出水口共線,所述第一穿孔板和所述第二穿孔板沿所述第一進水口和出水口所形成的直線對稱設置,所述第三穿孔板和所述第四穿孔板沿所述第一進水口和出水口所形成的直線對稱設置,所述第五穿孔板和所述第六穿孔板沿所述第一進水口和出水口所形成的直線對稱設置,所述第一導流擋板和所述第二導流擋板沿所述第一進水口和出水口所形成的直線對稱設置,所述第三導流擋板和所述第四導流擋板沿所述第一進水口和出水口所形成的直線對稱設置,所述第五導流擋板和所述第六導流擋板沿所述第一進水口和出水口所形成的直線對稱設置。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導流擋板與所述第一側牆體平行設置, 所述第二導流擋板與所述第二側牆體平行設置,所述第三導流擋板與所述第一側牆體平行設置,所述第四導流擋板與所述第二側牆體平行設置。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穿孔板與所述第二穿孔板直垂直,所述第三穿孔板與所述第四穿孔板相垂直,所述第五穿孔板與所述第六穿孔板的夾角為鈍角。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五導流擋板與所述第六導流擋板的夾角為銳角。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過上述方案,可使池體內的水流呈推流式,有效的減少了池體內的短流與回流現象,防止細菌的滋生,且不需要建築導流牆,成本較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二次儲水水池的平面布局圖;圖2是圖1的局部放大圖A。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說明及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0018]圖1至圖2中的附圖標號為池體100 ;第一側牆體100 ;第二側牆體102 ;第一稜角103 ;第一進水口 1 ;第一穿孔板11 ;第二穿孔板12 ;第二進水口 2 ;第三穿孔板21 ;第四穿孔板22 ;第三進水口 3 ;第五穿孔板31 ;第六穿孔板32 ;第四進水口 4 ;第七穿孔板41 ;第五進水口 5 ;第八穿孔板51 ;出水口 6 ;第一導流擋板71 ;第二導流擋板72 ;第三導流擋板 73 ;第四導流擋板74 ;第五導流擋板75 ;第六導流擋板76 ;第七導流擋板77 ;第八導流擋板 78 ;第九導流擋板79 ;第十導流擋板710。如圖1至圖2所示,一種二次儲水水池,包括池體100,所述池體100具有至少一個由第一側牆體101、第二側牆體102拼接而成的第一稜角103,所述池體100的第一稜角 103處設有第一進水口 1、第一穿孔板11、第二穿孔板12、第一導流擋板71、第二導流擋板 72,其中,所述第一穿孔板11的一端與所述第二穿孔板12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一穿孔板11 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側牆體101連接,所述第二穿孔板12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側牆體102 連接,所述第一進水口 1設置在所述第一穿孔板11、第二穿孔板12、第一側牆體101和第二側牆體102相圍合而成的第一腔體內,所述第一穿孔板11、第二穿孔板12的的連接處分別與所述第一導流擋板71和第二導流擋板72連接,所述第一導流擋板71和第二導流擋板72 連接形成第二稜角,所述第二稜角處設有第二進水口 2、第三穿孔板21、第四穿孔板22、第三導流擋板73、第四導流擋板74,其中,所述第三穿孔板21的一端與所述第四穿孔板22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三穿孔板21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導流擋板71連接,所述第四穿孔板22 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導流擋板72連接,所述第二進水口 2設置在所述第三穿孔板21、第四穿孔板22、第一導流擋板71和第二導流擋板72相圍合而成的第二腔體內,所述第三穿孔板 21、第四穿孔板22的連接處分別與所述第三導流擋板73、第四導流擋板74連接,所述第三導流擋板73、第四導流擋板74連接形成第三稜角,所述第三稜角處設有第三進水口 3、第五穿孔板31、第六穿孔板32、第五導流擋板75和第六導流擋板76,其中,所述第五穿孔板31 的一端與所述第六穿孔板32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五穿孔板31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三導流擋板73連接,所述第六穿孔板32的另一端與所述第四導流擋板74連接,所述第三進水口 3 設置在所述第五穿孔板31、第六穿孔板32、第三導流擋板73和第四導流擋板74所圍合形成的第三腔體內,所述第五導流擋板75與所述第三導流擋板73連接,所述第五導流擋板75 與所述第三導流擋板73的夾角為鈍角,本實用新型優選為159度,所述第六導流擋板76與所述第四導流擋板74連接,所述第六導流擋板76與所述第四導流擋板74的夾角為鈍角, 本實用新型優選為159度,所述池體100上設有所述第一進水口 1呈對角布置的出水口 6, 所述出水口 6連接有二次加壓泵站。如圖1至圖2所示,所述第一側牆體101連接有第七導流擋板77,所述第七導流擋板77與所述第一側牆體101的夾角為銳角,所述第七導流擋板77連接有第八導流擋板 78,所述第八導流擋板78連接有第七穿孔板41,所述第七穿孔板41與所述第一側牆體101 連接,所述第一側牆體101、第七導流擋板77、第八導流擋板78和第七穿孔板41所圍合形成的第四腔體內設有第四進水口 4,所述第七導流擋板77較所述第八導流擋板78接近所述第一進水口 1。 如圖1至圖2所示,所述第四進水口 4設有第四閥門,所述第八導流擋板78與所述第一側牆體101平行設置,所述第七導流擋板77與所述第一側牆體101的夾角為20度。 如圖1至圖2所示,所述第二側牆體102連接有第九導流擋板79,所述第九導流擋板79與所述第二側牆體102的夾角為銳角,所述第九導流擋板79連接有第十導流擋板 710,所述第十導流擋板710連接有第八穿孔板51,所述第八穿孔板51與所述第二側牆體 102連接,所述第二側牆體102、第九導流擋板79、第十導流擋板710和第八穿孔板51所圍合形成的第五腔體內設有第五進水口 5,所述第九導流擋板79較所述第十導流擋板710接近所述第一進水口 1。如圖1至圖2所示,所述第五進水口 5設有第五閥門,所述第十導流擋板710與所述第二側牆體102平行設置,所述第九導流擋板79與所述第二側牆體102的夾角為20度。如圖1至圖2所示,所述第一進水口 1設有第一閥門,所述第二進水口 2設有第二閥門,所述第三進水口 3設有第三閥門。如圖1至圖2所示,所述第一進水口 1、第二進水口 2、第三進水口 3和出水口 6共線,所述第一穿孔板11和所述第二穿孔板12沿所述第一進水口 1和出水口 6所形成的直線對稱設置,所述第三穿孔板21和所述第四穿孔板22沿所述第一進水口 1和出水口 6所形成的直線對稱設置,所述第五穿孔板31和所述第六穿孔板32沿所述第一進水口 1和出水口 6所形成的直線對稱設置,所述第一導流擋板71和所述第二導流擋板72沿所述第一進水口 1和出水口 6所形成的直線對稱設置,所述第三導流擋板73和所述第四導流擋板74 沿所述第一進水口 1和出水口 6所形成的直線對稱設置,所述第五導流擋板75和所述第六導流擋板76沿所述第一進水口 1和出水口 6所形成的直線對稱設置。如圖1至圖2所示,所述第一導流擋板71與所述第一側牆體101平行設置,所述第二導流擋板72與所述第二側牆體102平行設置,所述第三導流擋板73與所述第一側牆體101平行設置,所述第四導流擋板74與所述第二側牆體102平行設置。如圖1至圖2所示,所述第一穿孔板11與所述第二穿孔板12直垂直,所述第三穿孔板21與所述第四穿孔板22相垂直,所述第五穿孔板31與所述第六穿孔板32的夾角為鈍角,本實用新型優選為131度。。如圖1至圖2所示,所述第五導流擋板75與所述第六導流擋板76的夾角為銳角, 本實用新型優選為48度。如圖1至圖2所示,所述第一進水口 1、第二進水口 2、第三進水口 3、第四進水口 4 和第五進水口 5均為從池體100上部進水。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二次儲水水池,可分別通過第一閥門控制第一進水口 1的進水量,通過第二閥門控制第二進水口 2的進水量,通過第三閥門控制第三進水口 3的進水量,通過第四閥門控制第四進水口 4的進水量,通過第五閥門控制第五進水口 5的進水量, 使每股水流到達出水口 6的時間趨於一致,來使池體100內的水流呈推流式,有效的減少了池體100內的短流與回流現象,防止細菌的滋生,且不需要建築導流牆,成本較低。以上內容是結合具體的優選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所作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不能認定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只局限於這些說明。對於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簡單推演或替換,都應當視為屬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1.一種二次儲水水池,其特徵在於包括池體(100),所述池體(100)具有至少一個由第一側牆體(101)、第二側牆體(102)拼接而成的第一稜角(103),所述池體(100)的第一稜角(103)處設有第一進水口(1)、第一穿孔板(11)、第二穿孔板(12)、第一導流擋板(71)、第二導流擋板(72),其中,所述第一穿孔板(11)的一端與所述第二穿孔板(12)的一端連接, 所述第一穿孔板(11)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側牆體(101)連接,所述第二穿孔板(12)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側牆體(102)連接,所述第一進水口( 1)設置在所述第一穿孔板(11 )、第二穿孔板(12)、第一側牆體(101)和第二側牆體(102)相圍合而成的第一腔體內,所述第一穿孔板(11)、第二穿孔板(12)的連接處分別與所述第一導流擋板(71)和第二導流擋板(72) 連接,所述第一導流擋板(71)和第二導流擋板(72)連接形成第二稜角,所述第二稜角處設有第二進水口(2)、第三穿孔板(21)、第四穿孔板(22)、第三導流擋板(73)、第四導流擋板(74),其中,所述第三穿孔板(21)的一端與所述第四穿孔板(24)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三穿孔板(21)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導流擋板(71)連接,所述第四穿孔板(22)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導流擋板(72)連接,所述第二進水口(2)設置在所述第三穿孔板(21)、第四穿孔板 (22)、第一導流擋板(71)和第二導流擋板(72)相圍合而成的第二腔體內,所述第三穿孔板 (21)、第四穿孔板(22)的連接處分別與所述第三導流擋板(73)、第四導流擋板(74)連接, 所述第三導流擋板(73)、第四導流擋板(74)連接形成第三稜角,所述第三稜角處設有第三進水口(3)、第五穿孔板(31)、第六穿孔板(32)、第五導流擋板(75)和第六導流擋板(76), 其中,所述第五穿孔板(75)的一端與所述第六穿孔板(76)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五穿孔板 (75)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三導流擋板(73)連接,所述第六穿孔板(76)的另一端與所述第四導流擋板(74)連接,所述第三進水口(3)設置在所述第五穿孔板(31)、第六穿孔板(32)、第三導流擋板(73)和第四導流擋板(74)所圍合形成的第三腔體內,所述第五導流擋板(75) 與所述第三導流擋板(73)連接,所述第五導流擋板(75)與所述第三導流擋板(73)的夾角為鈍角,所述第六導流擋板(76)與所述第四導流擋板(74)連接,所述第六導流擋板(76)與所述第四導流擋板(74)的夾角為鈍角,所述池體(100)上設有所述第一進水口(1)呈對角布置的出水口(6)。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儲水水池,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側牆體(101)連接有第七導流擋板(77),所述第七導流擋板(77)與所述第一側牆體(101)的夾角為銳角,所述第七導流擋板(77)連接有第八導流擋板(78),所述第八導流擋板(78)連接有第七穿孔板 (41),所述第七穿孔板(41)與所述第一側牆體(101)連接,所述第一側牆體(101)、第七導流擋板(77)、第八導流擋板(78)和第七穿孔板(41)所圍合形成的第四腔體內設有第四進水口(4),所述第七導流擋板(77)較所述第八導流擋板(78)接近所述第一進水口(1)。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儲水水池,其特徵在於所述第四進水口(4)設有第四閥門,所述第八導流擋板(78)與所述第一側牆體(101)平行設置,所述第七導流擋板(77)與所述第一側牆體(101)的夾角為20度。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儲水水池,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側牆體(102)連接有第九導流擋板(79),所述第九導流擋板(79)與所述第二側牆體(102)的夾角為銳角,所述第九導流擋板(79)連接有第十導流擋板(710),所述第十導流擋板(710)連接有第八穿孔板(51),所述第八穿孔板(51)與所述第二側牆體(102)連接,所述第二側牆體(102)、第九導流擋板(79)、第十導流擋板(710)和第八穿孔板(51)所圍合形成的第五腔體內設有第五進水口(5),所述第九導流擋板(79)較所述第十導流擋板(710)接近所述第一進水口(1)。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二次儲水水池,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五進水口(5)設有第五閥門,所述第十導流擋板(710)與所述第二側牆體(102)平行設置,所述第九導流擋板(79) 與所述第二側牆體(102)的夾角為20度。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儲水水池,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進水口(1)設有第一閥門,所述第二進水口( 2 )設有第二閥門,所述第三進水口( 3 )設有第三閥門。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儲水水池,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進水口(1)、第二進水口(2)、第三進水口(3)和出水口(6)共線,所述第一穿孔板(11)和所述第二穿孔板(12)沿所述第一進水口(1)和出水口(6)所形成的直線對稱設置,所述第三穿孔板(21)和所述第四穿孔板(22)沿所述第一進水口(1)和出水口(6)所形成的直線對稱設置,所述第五穿孔板(31)和所述第六穿孔板(32)沿所述第一進水口(1)和出水口(6)所形成的直線對稱設置,所述第一導流擋板(71)和所述第二導流擋板(72)沿所述第一進水口(1)和出水口(6) 所形成的直線對稱設置,所述第三導流擋板(73)和所述第四導流擋板(74)沿所述第一進水口(1)和出水口(6)所形成的直線對稱設置,所述第五導流擋板(75)和所述第六導流擋板(76)沿所述第一進水口(1)和出水口(6)所形成的直線對稱設置。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二次儲水水池,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導流擋板(71)與所述第一側牆體(101)平行設置,所述第二導流擋板(72)與所述第二側牆體(102)平行設置,所述第三導流擋板(73)與所述第一側牆體(101)平行設置,所述第四導流擋板(74)與所述第二側牆體(102)平行設置。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二次儲水水池,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穿孔板(11)與所述第二穿孔板(12)直垂直,所述第三穿孔板(21)與所述第四穿孔板(22)相垂直,所述第五穿孔板(31)與所述第六穿孔板(32)的夾角為鈍角。
10.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二次儲水水池,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五導流擋板(75)與所述第六導流擋板(76)的夾角為銳角。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水池,尤其涉及一種二次儲水水池。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二次儲水水池,包括池體,池體具有至少一個由第一側牆體、第二側牆體拼接而成的第一稜角,池體的第一稜角處設有第一進水口、第一穿孔板、第二穿孔板、第一導流擋板、第二導流擋板,其中,第一穿孔板的一端與所述第二穿孔板的一端連接,第一穿孔板的另一端與第一側牆體連接,第二穿孔板的另一端與第二側牆體連接,第一進水口設置在第一穿孔板、第二穿孔板、第一側牆體和第二側牆體相圍合而成的第一腔體內。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使池體內的水流呈推流式,有效的減少了池體內的短流與回流現象,防止細菌的滋生,且不需要建築導流牆,成本較低。
文檔編號E03B11/00GK202227395SQ201120303520
公開日2012年5月23日 申請日期2011年8月19日 優先權日2011年8月19日
發明者李繼, 許擁軍 申請人: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