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革命者宣傳片(電影革命者研討會在京舉行)
2023-08-03 11:40:39 4
文|林莉麗
編輯|如 今
由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電影局)主辦,光線影業承辦的電影《革命者》研討會日前在京舉行。中國電影家協會分黨組副書記、秘書長閆少非,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北京市電影局局長王傑群,中國李大釗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侯且岸,清華大學教授、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尹鴻,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李道新,光明日報文藝部副主任李春利,文藝報藝術部主任高小立等專家學者分析、總結了電影《革命者》在創作上取得的經驗和突破。北京光線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長田,《革命者》主演、李大釗扮演者張頌文,編劇吳兵分享了影片的創作過程。
《革命者》由管虎監製,徐展雄執導,張頌文、李易峰、佟麗婭、彭昱暢領銜主演。作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重點電影,影片上映之後社會反響熱烈,影迷平臺評分達到7.5分,得到了各年齡層觀眾和影迷的認可,影片在敘事結構、人物塑造、剪輯手法等方面的探索和創新也為主流電影和傳記電影提供了全新的創作思路。
主創回顧
因為相信
所以看見
王長田用重視和創新概括《革命者》的創作經驗,「任何一部影片的成功都有賴於多方面的支持,特別感謝各級領導、各地宣傳部門、各出品公司的支持,《革命者》的成功是大家齊心協力合作的結果,這也給我們一個重要的啟示,只有充分發揮、利用好各方面的力量,才能打造出在市場上站得住腳的優秀主旋律作品」。
迷彩光線總經理劉鳳玉回顧了《革命者》歷時兩年、克服疫情等不利因素最終成功上映的全過程。「尋找創作方向的過程是艱難的,我還記得主創團隊在經歷了漫長的資料搜集、整理最終確定新的創作切入點時的喜悅,因為我們相信,所以我看見了一部革命史詩、一部革命浪漫主義作品!」
《革命者》在創作上的一大特色在於主動跳出主旋律創作的安全區,選擇更具挑戰性和藝術創新的手法塑造人物、實現共情。編劇吳兵詳細介紹了38小時倒計時結構、多視角折射人物的創作方法,在他看來,不迎合、不循規蹈矩是《革命者》創作最重要的經驗之一,今天的年輕觀眾已經具備了理解多線索複雜敘事的能力,創作者有條件通過更新穎的手法實現與觀眾的深度交流。
張頌文從市場環境、觀眾接受、演員的職業追求等維度分享了塑造李大釗的感受。他特別提到了今天的市場環境給演員的包容度和可能性,今天的市場不再會因為一部作品就類型化地定義一個演員,演員也不應該用概念化的方式理解角色,「演員應該無限接近角色的精神,不設計表演,而是在創作過程中尋找角色未知的部分」。
侯且岸用「革命英雄主義的浪漫史詩,一部既好看又感人的主旋律電影」定義《革命者》。他認為,該片的成功之處在於將大人物和小人物巧妙地結合起來,把宏大的歷史和具體的事件融合起來。「這兩個融合很不容易,從史學的角度來看,這是我們樂見的,因為做到了完全的尊重歷史」。
專家點評
跳出創作安全區
探索題材類型新突破
尹鴻認為,《革命者》的成功在於實現了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在電影領域的突破,人物傳記片的突破和審美風格的突破,也特別肯定了主創勇於創新的能力和勇氣。《革命者》中通過不同人在不同場合說出的「我願意」,實現了用蒙太奇的手法創造意義、創造情緒,體現了革命電影傳統的現代化呈現。
「《革命者》的成功在於對史實理解掌握的深度和高度,通過革命、青春、天地、交響四個維度形成歷史與現實的對話。」饒曙光特別提及了《革命者》打破傳統革命歷史題材影片的線性敘事手法,採用多線索、多視角的敘事結構,將眾多沉睡於文獻資料中的歷史瞬間提煉、重組,「草蛇灰線」式地縫合進影片中,形成了一種影像的復調,譜寫了一曲革命與青春的渾雄交響。《革命者》對歷史事件的復調呈現,並非單純的編年式堆砌,而是藉助這些事件來對李大釗的思想動機、行為方式和道路選擇進行內在支撐,使其成為具有鮮活生命力的「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李道新分享了他為電影撰寫的評論文章「《革命者》:從革命美學走向美學革命」,認為《革命者》繼承並延展了中外電影的革命敘事經驗,並將其導向網際網路時代大多數年輕受眾都能認同和接受的普遍維度。「《革命者》因其獨特性以及先鋒性的敘事方式,也因其從政治與藝術的體制中呼喚並獲得解放的潛能,潛移默化地改變受眾對所處世界的主觀認知和審美評價,進而有望成為社會變革及其發展進步的先導」。
在李春利看來,《革命者》是一部主動接近市場、非常貼近人心,不媚俗、不迎合且有獨特藝術探索的電影。她特別提及了監獄中李大釗借著微光在牆上打出手影的細節,正是這些詩化的、散文化的、超現實的表達,打通了作品與老中青三代人觀眾的交流渠道,串聯起了觀眾的情感連結,點燃了現代觀眾心目中的澎湃激情。
高小立認為,《革命者》最大的亮點在於敘事策略,李大釗作為共產主義在中國的播火者,他的主要事跡不乏藝術呈現,再次拍攝這樣一部電影,主創希望觀眾知道更多,希望向英烈視死如歸的內心走得更近一些,這也是《革命者》力求突破、以創新的藝術結構取代常規線性敘事的原因。
閆少非分享了他關於電影的四點感受:閃回虛實,結構新巧;宏大敘事,細節呈現;主演張頌文自然且入木三分的表演;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的結合。「重大革命題材影片的創作如何跟市場銜接、如何吸引觀眾,《革命者》做了很好的探索和嘗試,《革命者》不僅是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重點影片,我相信它在中國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影創作之中也有獨特的一席之地」。
研討會最後,王傑群整體回顧了《革命者》的創作過程,並從人物、時間、信仰、創新四個維度總結了影片的創作經驗。她認為,《革命者》以人物為模、以時間為梭、以信仰為重、以創新為標誌,是一部有電影史影響的優秀作品。據介紹,未來北京還將推出包括電影、話劇等形式多樣的重大題材藝術作品,以優秀的創作助力電影強國、文化強國建設。
聲明
文章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