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白癜風的藥物組方及其製備技術的製作方法
2023-08-04 08:04:51
專利名稱:治療白癜風的藥物組方及其製備技術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於治療白癜風的藥物,具體說是由花椒、花椒與補骨脂配伍經提取 製備而成的治療白癜風的藥物。
背景技術:
白癜風是一種後發性的局限性皮膚色素脫失症,是由於皮膚局部色素障礙、 皮膚和毛囊的黑素細胞內酪氨酸酶系統的功能減退,使表皮明顯缺少黑色素細胞, 致使皮膚色素脫失而致。白癜風雖然不影響患者的健康,也無痛苦的症狀,但由 於它常發生在面部等暴露部位,而影響美觀,使患者常感苦惱,嚴重時可遍及全 身,給患者的身心健康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白癜風的發病機理至今尚無明確定 論,較多學者傾向於白癜風是一種與自身免疫有關的原發皮膚色素脫失症,是由 於皮膚和毛囊的黑素細胞內酪氨酸酶系統的功能減退、喪失而引起的。具體分為
以下幾種學說。(l)遺傳學說各地報導有3%~40%患者有陽性家族使。1992 年Bhatta等對白癜風的遺傳性質的研究,提示該病的多基因性質。1993年 Majumder等報導了白癜風的家族湊集模式,提出遺傳因素對本病的產生起著 必定的作用。1994年Nath等進行白癜風遺傳模式的風行病學研究,認為系多 條染色體上不持續的多位點隱性等到位基因的相互上位作用(即不同位點基 因的相互作用,使得一個遺傳性狀因另一個遺傳性狀在其上面的迭合而未浮 現)。(2)神經因子學說白癜風皮損可在精力緊張時產生或擴大,提示神經 因子在發病中起作用。實驗研究證實,去甲基腎上腺素、腎上腺素、乙醯膽 鹼、褪黑激素等在體外能使兩棲類和魚類的黑素細胞變白。有人推測,黑素 細胞產生黑素能力減退,是由於其周圍神經化學物質增長,使酪氨酸酶活性 減低的成果。神經組織學研究證明,白斑皮膚神經末梢有退行性變更,組織 化學檢査白斑皮膚膽鹼酯酶活性降低。也有實驗證實皮損處皮膚膽鹼能活性 增長而腎上腺素能活性不足。臨床見到的節段型白癜風的皮損沿神經呈節段 性散布,白癜風病人常伴發植物神經功效率亂和白斑部皮膚出汗異常現象, 均符合神經化學因子學說。交感神經高興性增高,可能導致退黑激素等介質 的釋放增長,使黑素合成減少。早期白癜風皮損Merkel細胞消散也支撐神經因素的作用。(3)免疫學說白癜風患者常產生其他自身免疫病,如甲狀腺
功效亢進、甲狀腺炎、糖尿病、惡性貧血、Addison病、斑禿、暈痣、潰瘍性 結腸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硬皮病等,但有學者經統計分析認為均與甲狀腺 疾病有關。白癜風病人存在著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異常,不同實驗證實白癜 風皮損中D3+、 CD4+、 CD8+T細胞明顯增長,而外周血TH細胞減少,TS細胞 增長。患者血清中可測到多種自身抗體。國外有報告一半以上病人血中可測 到一種以上自身抗體。如抗甲狀腺抗體、抗胃壁細胞抗體及抗核抗體等。但 最直接的證據是抗黑素細胞的循環抗體。患者血清中可測到特異性抗黑素細 胞抗體,陽性率達50%~93%,且其滴度與病情相干。
白癜風在中醫文獻中又稱"白癜",或"白駁風"。早在帛書《五十二 病方》中即有對本病的描述,並將它形容為"白毋腠"。《素問.風論篇》曰 "風氣藏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洩",久而血瘀,皮膚失養變白而成此
病。《諸病源侯論》謂"白癜者,面及頸項身體皮肉色變白,與血色不同,
亦不癢痛,謂之白癜"此亦是由"風邪搏於皮膚,血氣不和所生也"。明確 闡明了本病的病因病機。《外科真銓》也有"白駁風......,其色駁白,形如雲
片,亦無痛癢"的記載。《醫學金鑑.外科心法》指出"此症自面及頸項,肉
色忽然變白,狀類癍點,並不癢痛。若因循日久,甚至延及全身。由風邪相 搏於皮膚,致令氣血失和"近代醫家在繼承其學說的同時,又有了新發展,提
出了本病發病的三大看法 一是肝鬱致病論;二是血瘀致病論;三是臟腑功 能失調病論。
中醫學一般認為白癜風的發病機理在於體內風邪熾盛,發之於表而生。 白癜風的病機在於風邪內襲,導致氣機運行不暢,氣滯則血瘀,血瘀則臟腑 功能失調;加之其風邪熾盛,易生寒邪,寒凝血脈,血不養膚,以上病機導 致皮膚失榮、失養,終致此病,欲愈,須扶正也。表現為皮膚出現大小不等 的白斑,色白如瓷,與周圍皮膚黑白分明,極其難看。有時白斑靜止不動, 有時又突然發作,迅速增多,變化莫測。此即中醫學所謂"風善行而數變" 也。
白癜風目前無特效治療方法。對於這種頑固性疾病,中醫中藥有很大優勢, 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其中以補骨脂為代表的呋喃香豆素是目前常用的光敏劑,其 治療白癜風的作用機制主要是(1)吸收290mn 380nm紫外線,這種光敏反應破 壞了皮膚中巰基化合物,解除其對酪氨酸激酶的抑制,激活酪氨酸激酶,催化黑 色素生成;(2)刺激色質形成細胞釋放炎症介質,作用於促黑素細胞生長因子,使表皮或毛囊中剩餘的黑素細胞增殖;(3)消除黑素細胞膜上的白癜風相關黑素 細胞抗體的表達,消除減少表皮的郎格罕細胞,阻斷對黑素細胞的細胞毒反應。 白癜風雖然是一種皮膚病,但無論是西醫學,還是中醫學,都認為白癜風的 發病機理在於體內。西醫學認為,白癜風與遺傳有關,屬於多基因遺傳,即 由多個基因控制的,遺傳機制非常複雜,是否發病與外界環境刺激有密切關 系。事實上,臨床上白癜風的發病正是如此。
用補骨脂治療白癜風的藥物,國外主要用藥有敏白靈片,由法國康密迪加 大藥廠生產,主要成分為補骨脂提取物8-M0P,總有效率為70.4%左右,該劑有 胃腸道反應及暫時性轉氨酶升高等副作用;國內主要採用補骨脂單藥製劑,或補 骨脂配伍其他中藥製成的酊劑使用,如補骨脂酊由30g補骨脂加100ml75X的酒精 配置而成;複方卡力孜然酊由補骨脂、驅蟲斑鳩菊、何首烏、當歸等配製而成。 也有用中藥加口服皮質激素或外用激素治療,它們療效均欠理想,毒副作用較明 顯。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臨床療效確切,毒副作用小,價格低廉而且應用範 圍廣泛的治療白癜風的藥物。
本發明目的的實現方式為治療白癜風的二首配方, 一是花椒單味,稱重量
後用紗布袋膨鬆裝好置專用浸漬缸或罐中,加50%-90%醫用乙醇淹沒,加蓋密封, 浸漬1周,收集滲濾液;用乙醇調整滲濾液至50% (按克/100毫升計),分裝於噴 霧瓶中,密封,即得花椒酊劑成品。二是花椒和補骨脂複方,按重量比分別取花 椒1. 5份和補骨脂1份,將花椒和補骨脂混勻並膨鬆裝入紗布袋置專用浸漬缸或 罐中,加50%-90%醫用乙醇淹沒,加蓋密封,浸漬1周,收集滲濾液;用乙醇調整 滲濾液至50% (按克/100毫升計),分裝於噴霧瓶中,密封,即得花椒複方酊劑成
叩
花椒為芸香科植物青椒Zanthoxylum schinifolium Sieb. ^ Zucc.或花椒 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的乾燥成熟果皮。其味辛,性溫,歸脾、胃、腎 經。花椒是重要的食用香辛料,其果實、葉子中均含有精油,是我國傳統的調味 料之一,花椒也屬於中國傳統的有較高價值的中藥,其用藥歷史悠久,歷代本草 均有記載。我國最早的藥學著作《神農本草經》載,花椒"味辛、溫,主治風邪 氣,溫中,除寒痺,堅齒明目,逐下氣"。《本草綱目》雲"椒,純陽之物, 其味辛而麻,其氣溫以熱。入肺散寒,治咳嗽;入脾除溼,治風寒溼痺,水腫瀉痢;入右腎補火,治陽衰溲數,足弱久痢諸症"。從這些記載可知,花椒主要具 有溫中止痛,殺蟲止癢的功效。目前,在中醫臨床研究及應用中用於脘腹冷痛, 嘔吐洩瀉,蟲積腹痛,蛔蟲症;外用治溼疹瘙癢。
具體實施方案
一是花椒單味,稱重量後用紗布袋膨鬆裝好置專用浸漬缸或罐中,加50%-90% 醫用乙醇淹沒,加蓋密封,浸漬1周,收集滲濾液;用乙醇調整滲濾液至50% (按 克/100毫升計),分裝於噴霧瓶中,密封,即得花椒酊劑成品。二是花椒和補骨脂 複方,按重量比分別取花椒1.5份和補骨脂1份,將花椒和補骨脂混勻並膨鬆裝 入紗布袋置專用浸漬缸或罐中,加50%-90%醫用乙醇淹沒,加蓋密封,浸漬1周, 收集滲濾液;用乙醇調整滲濾液至50% (按克/100毫升計),分裝於噴霧瓶中,密 封,即得花椒複方酊劑成品。以上兩種酊劑都可以很好地治療白癜風,且對正常 皮膚和破損皮膚無刺激作用,無致敏性,使用安全可靠。且酊劑直接塗抹於患處, 直接作用於靶部位,使其更有效地進行光敏作用,激活酪氨酸酶的活性。
附相關實驗研究和臨床治療白癜風療效資料 1 動物實驗研究
1.1局部刺激試驗對豚鼠局部一次或多次使用本發明後,觀察皮膚對製劑刺激 反應的情況,結果顯示, 一次用藥後l、 12、 24、 48、 72小時對正常和破損皮膚的 刺激分值均<0.5,證明本品對正常和破損皮膚無刺激作用,與空白液無統計學差 別,證明本藥物對皮膚無刺激作用。對正常和破損皮膚多次用藥(7天),於末次 用藥後的l、 12、 24、 48小時觀察用藥局部的反應,觀察正常皮膚和破損皮膚均未 出現刺激作用,各組刺激評分強度分值均<0.5,即無刺激性。 1.2皮膚過敏試驗將白色豚鼠分四組,每組10隻,分別為本發明花椒組、花椒 +補骨脂組、空白對照組、陽性藥對照組。通過其皮膚接觸本酊劑後,觀察動物 局部皮膚。空白組、花椒組和花椒+補骨脂組在激發接觸完整皮膚6小時後,即刻 觀察24、 48、 72小時均無紅斑和水腫發生,動物表現正常,無煩躁不安,抓鼻等 症狀。陽性對照組則在激發接觸完整皮膚6小時後,即刻觀察24、 48、 72小時均出 現了紅斑和水腫發生,動物時有煩躁不安,抓鼻等症狀。 結果表明本試藥無致敏性,使用安全可靠。2 臨床試驗
2.1臨床資料181例患者,均為我校附屬醫院門診就診者,且確診為白癜風患者。
男112例,女69例;平均年齡38歲U4 72歲),平均病程3. 5年(1個月 21年)。 181例中局限型108例,散髮型53例,節段型20例;病情處於靜止期133例,進行期 48例。所有患者近3個月內未接受過系統治療,2周內未接受過糖皮質激素、紫外 線以及其他外用藥治療。181例患者按就診順序和白斑面積大小分為對照組56例, 花椒酊劑試驗組64例和花椒複方酊劑61例。三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皮損 面積方面具有可比性。
2.2用藥方法及療程試驗組每日早晚淨膚後外塗本發明酊劑,連續四周為一療 程,連續用藥2-3個療程;對照組每日早上使用1%吡美莫司乳膏(商品名愛寧達), 按照說明書使用。3個月判定療效並記錄不良反應,如治療中途出現嚴重不良反應 則即刻終止試驗。
2.3療效判定標準根據文獻制定。 白癜風療效標準判定標準如下。
痊癒白斑全部消退,恢復正常膚色。
顯效白斑部分消退或縮小,恢復正常膚色的面積>50%。 有效白斑部分縮小,恢復正常膚色的面積<50%。
無效白斑無色素再生或範圍擴大。 有效率為痊癒率加顯效率。
2.4結果見表l。
表l兩組白癜風患者治療後療效比較
組別例數痊癒顯效有效無效有效率(%)P*
對照組56218171966. 1
花椒酊劑64525231182.8<0. 05
花椒複方61622231083. 6<0. 05
'說明與對照組有效率比較。
經臨床隨機對照治療觀察,本試藥對白癜風的治癒率和顯效率明顯高於對照 組,總有效率有明顯統計學意義,證明本試藥治療白癜風療效顯著,用藥期間未 發現不良反應。
權利要求
1、兩種治療白癜風的藥物,採用天然中藥為原料提取製劑而成,其特徵是該藥物由單味花椒、花椒和補骨脂組成複方配置而成。
2、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治療白癜風的藥物,其特徵是採用常規工藝方法製成酊劑。
3、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中藥及其組合物的製備方法,其特徵在於該方法是花椒單味,稱重量後用紗布袋膨鬆裝好置專用浸漬缸或罐中,加50%-90%醫用乙醇淹沒,加蓋密封,浸 漬1周,收集滲濾液;用乙醇調整滲濾液至50% (按克/100毫升計),分裝於噴霧瓶中, 密封,即得花椒酊劑。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藥組合物的製備方法,其特徵在於該方法為花椒和補骨脂複方,按重量比分別取花椒1. 5份和補骨脂1份,將花椒和補骨脂混勻並膨鬆裝入紗布袋置專用 浸漬缸或罐中,加50%-90%醫用乙醇淹沒,加蓋密封,浸漬1周,收集滲濾液;用乙醇調 整滲濾液至50% (按克/100毫升計),分裝於噴霧瓶中,密封,即得花椒複方酊劑成品;。
5、 根據權利2、 3、 4所述方法,製得酊劑用於治療白癜風,其使用方法為局部塗抹, 一日 l-2次,四周為一療程。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出治療白癜風的藥物組方及其製備技術,屬於中藥製備工藝領域。由天然中藥為原料提取製備而成,本發明的特徵在於一是花椒單味,稱重量後用紗布袋膨鬆裝好置專用浸漬缸或罐中,加50%-90%醫用乙醇淹沒,加蓋密封,浸漬1周,收集滲濾液;用乙醇調整滲濾液至50%(按克/100毫升計),分裝於噴霧瓶中,密封,即得花椒酊劑成品。二是花椒和補骨脂複方,按重量比分別取花椒1.5份和補骨脂1份,將花椒和補骨脂混勻並膨鬆裝入紗布袋置專用浸漬缸或罐中,加50%-90%醫用乙醇淹沒,加蓋密封,浸漬1周,收集滲濾液;用乙醇調整滲濾液至50%,分裝密封,即得花椒複方酊劑成品。經臨床研究和動物實驗,結果表明本發明的試藥具有治療輕中度白癜風的作用,無明顯不良反應。由於其原料來源豐富,生產成本低。
文檔編號A61K36/758GK101485770SQ200910021199
公開日2009年7月22日 申請日期2009年2月19日 優先權日2009年2月19日
發明者孫紀元, 倩 楊, 王四旺, 謝豔華 申請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