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在1959觀後感群眾路線
2023-07-25 05:19:43 2
雷鋒用火一樣的青春,燃燒著自己,溫暖著別人。
《雷鋒在1959》觀後感
《雷鋒在1959》電影講述的是雷鋒從鞍山來到遼陽弓長嶺焦化廠投身建設的142天中發生的故事。觀看之後,我深深地體會到雷鋒的可親可敬、雷鋒精神的偉大,雷鋒雖然遠去,但雷鋒精神永存,雷鋒永遠是我們中華兒女學習的榜樣,雷鋒精神永遠激勵著我們前行!
電影《雷鋒在1959》描寫雷鋒平凡的成長經歷,用生動的影像和鮮活的細節展示了他「感恩社會、熱愛生活,自強不息、艱苦奮鬥,助人為樂、服務人民」的精神。電影擷取了雷鋒最美麗風流的青春年華中的動人故事,用青春的筆觸,為我們展現了一個質感豐盈的雷鋒,一個永遠向上、永遠年輕的雷鋒。
雷鋒同志自己曾說過:「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這是雷鋒同志的價值觀。這句感人肺腑的語言怎能不使人流淚、使人心靈震動?在他短短的22年生命歲月裡,他一直踐行著這個價值觀,儘管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壯舉,但是絲毫不掩飾他的偉大,他所做的每一件平凡的小事都構成了他的偉大,他將自己平凡的腳印,一個個清晰地刻在人們的心中,深深地感動了幾代中國人,甚至影響了無數的外國人。
《雷鋒在1959》,將那個年代的場景再現得真切,將那些英雄模範的故事敘述的動人,使我們感到一種偉大的人格魅力跨越了歷史滄桑,仍在喚起當代人強烈的心靈共鳴。
60年來,雷鋒精神已經深入人心,成了新中國一筆珍貴的精神財富。看了這部影片,我對雷鋒精神有了更加切身的體驗。雷鋒不僅僅只是做好事,雷鋒更愛崗、敬業、樂於奉獻。事實充分證明,雷鋒精神有著非常全面和深刻的內涵,雷鋒精神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與共產主義光輝思想相結合的時代精神,集中體現為服務人民的獻身精神,是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現實體現。雷鋒精神具有穿越時空的無窮魅力,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幟,成為全黨全社會共有的寶貴精神財富。
我作為一名黨員,要以雷鋒精神為引領,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工作能力,愛崗敬業,認真做好本職工作,為建設富庶美麗文明的現代化國際城市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電影《雷鋒在1959》觀後感
為紀念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為雷鋒同志題詞50周年,在單位的統一組織下,我有幸與同事們共同觀看了電影《雷鋒在1959》。雷鋒的事跡始終在我的腦海迴蕩,心情難以平靜,我一定要向雷鋒同志學習,全身心投入到為人民服務的工作中去。
1959年,19歲的雷鋒被鞍鋼總廠分配到遼陽分廠工作。由於個頭矮小,身體瘦弱,當時帶他的師傅並不願意收留他在自己手下工作。雷鋒得知這種情況後,並沒有怨言。他用自己的行動贏得了師傅對他的信任,同時也感染了其他的同事。一個人要想在新的環境中得到大家的認可,以最快地速度融入到新的集體之中。唯一的辦法就是:積極肯幹、任勞任怨、不怕苦不怕累。
「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為人民服務之中去。」在生活中,雷鋒處處為他人著想。作為一個社區服務人員,必須時時刻刻地為居民群眾著想,把群眾所關心的問題放在第一位,真真正正地為百姓做好事、辦實事。看到雷鋒用自己的被子去搶救雨中的水泥一幕讓我記憶猶新,公家財產高於一切。在集體生活中,當看到有想破壞集體團結或影響團隊凝聚力的人和事,我們要第一時間上去制止,消滅在萌芽狀態,以維護集體的安定團結。
雷鋒精神是一面永不褪色、永放光芒的旗幟,我們要永遠將這種精神傳承下去!
《雷鋒1959》觀後感
在公司黨支部的組織下,我觀看了電影《雷鋒在1959》,影片講述了雷鋒由農民到工人再到人民子弟兵的成長曆程,重溫這位半個世紀的精神偶像那段鮮為人知的青蔥歲月。
1959年8月20日雷鋒響應號召,離開鞍山,來到條件艱苦的遼陽弓長嶺,參加焦化廠的建設。雷鋒在焦化廠做了大量好事,並且在日記中寫下了許多具有人生啟迪意義的話語。雷鋒用火一樣的青春,燃燒著自己,溫暖著別人,在弓長嶺度過了他一生中最為重要,最富情感,最為輝煌的142天。
但是影片中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不是雷鋒精神的意味深長,也不是導演的電影技巧,而是導演的勇敢。導演敢於在公眾面前剝開雷鋒身上的層層光環,努力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尋找雷鋒的精神閃光,讓我們了解真實的雷鋒。
我想雷鋒的不平凡,是因為雷鋒在平凡的生活中努力幫助別人,而不是終日寫日記來教育我們。導演通過電影讓我們知道了,每天都想著如何幫助別人的雷鋒,也會在小女生的熱情中暈倒,也有過和我們一樣的青春期。少小無家的苦孩子,同樣會在別人的家庭中渴望來自家庭的關愛。還有來自同事間的幫助,都讓一個19歲的青年人感受到新社會的溫暖,他沒有理由不努力幫助別人,在其中獲得尊重、充實。
當從前的那個女孩說出:「我們都老了,你還是那樣年輕」的時候,我們才發現當年的那個雷鋒叔叔,已經比我們年少了。如果,雷鋒還活著,他應該是位退休近20年的老人了,但我相信,他還會像從前一樣樂於助人。正如我們經常見到、聽到的那些個退休後還在為人民服務的老人,他應該就活在我們中間,而不是活在我們頭頂的那片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