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層氣發動機下油套管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7-24 12:58:26 1
專利名稱:煤層氣發動機下油套管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於氣體發動機部件領域,具體是一種煤層氣發動機下油套管裝置。
技術背景在煤生成的過程中,地下會伴生煤層氣,煤層氣的主要組分是甲烷(CH4),此外還伴生 有少量C02、 CO等氣體。甲垸濃度一般在30。% 40%,熱值一般在9 15MJ/m3,有較高的利 用價值。發動機本身的熱效率可達30%,如果再加上熱電聯供系統,總體熱量利用率可達70 %以上,經濟效益十分可觀。8300生物質氣體發動機,是我公司經過5年的研製、試驗和應用,技術已經十分成熟, 且已得到推廣應用。由於煤層氣與生物質氣相比,熱值高一倍,主要可燃成分均為甲烷和CO, 由於目前還沒有專用的煤層氣發動機下油套管裝置,因此,就需要在原有生物質氣體發動機 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的重新設計,以適用與煤層氣的利用。但是,煤層氣作為新能源,有著自 身的一些特點多灰份,多水分。這些都不利於發動機的正常工作,嚴重影響發動機的性能和使用壽命,而現有技術的發動機進氣裝置多為直進式結構,.多灰份、多水分的燃氣直接進 入發動機的工作腔室進行燃燒後,容易造成發動機的積碳,嚴重影響及降低發動機的功率, 對於發動機的潤滑及冷卻主要是通過注油的形式,目前因沒有專用煤層氣發動機潤滑裝置, 故要需要根據煤層氣發動機的需求,設計一種能夠保證潤滑油的循環及潔淨的裝置。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解決上述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能夠提高發動機進氣潤滑 度,且結構簡單,易於操控,安全可靠,便於維護的煤層氣發動機下油套管裝置。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即一種煤層氣發動機下油套管^置,包括缸蓋及缸體,本技術特點在於缸蓋及缸體之間 設置排氣罩管及進氣罩管,排氣罩管及進氣罩管為中空結構,在缸蓋底部的一側與排氣罩管 之間設置回油管。所述缸蓋與排氣罩管之間的回油管為並聯安裝。此外,為了加強密封性能,排氣罩管與缸體之間設置罩管座,且排氣罩管與罩管座之間 加裝O型密封圈。這樣,在缸蓋內留滯的油就通過回油管實時的流到排氣罩管內,沿排氣罩管流到缸體中, 與缸體內的由一起,通過輸油泵及輸油管線再循環回缸蓋內,如此往復循環。本實用新型的設計,甶於可以自由拆卸,解決了現在缸蓋的頂杆密封問題和密封氣缸蓋的回油問題,因此具有結構拆裝清理方便,結構簡單,易於操控,安全可靠,便於清理維護 的優點。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圖l: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煤層氣發動機下油套管裝置,包括缸蓋6及缸體7,本技術特點在於缸 蓋6及缸體7之間設置排氣罩管3及進氣罩管4,排氣罩管3及進氣罩管4為中空結構,在 缸蓋6底部的一側與排氣罩管3之間設置回油管5 。所述缸蓋6與排氣罩管3之間的回油管5為並聯安裝。此外,為了加強密封性能,排氣罩管3與缸體7之間設置罩管座1,且排氣罩管3與罩 管座1之間加裝0型密封圈2。這樣,在缸蓋6內留滯的油就通過回油管5實時的流到排氣罩管3內,沿排氣罩管3流 到缸體7中,與缸體7內的由一起,通過輸油泵及輸油管線再循環回缸蓋6內,如此往復循 環。本實用新型的設計,由於可以自由拆卸,解決了現在缸蓋的頂杆密封問題和密封氣缸蓋 的回油問題,因此具有結構拆裝清理方便,結構簡單,易於操控,安全可靠,便於清理維護 的優點。
權利要求1、一種煤層氣發動機下油套管裝置,包括缸蓋及缸體,其特徵在於缸蓋及缸體之間設置排氣罩管及進氣罩管,排氣罩管及進氣罩管為中空結構,在缸蓋底部的一側與排氣罩管之間設置回油管。
2、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煤層氣發動機下油套管裝置,其特徵在於缸蓋與排氣罩管之間 的回油管為並聯安裝。
3、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煤層氣發動機下油套管裝置,其特徵在於排氣罩管與缸體之間 設置罩管座,且排氣罩管與罩管座之間加裝O型密封圈。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煤層氣發動機下油套管裝置,屬於氣體發動機部件領域,包括缸蓋及缸體,本技術特點在於缸蓋及缸體之間設置排氣罩管及進氣罩管,排氣罩管及進氣罩管為中空結構,在缸蓋底部的一側與排氣罩管之間設置回油管。本實用新型的設計,由於可以自由拆卸,解決了現在缸蓋的頂杆密封問題和密封氣缸蓋的回油問題,因此具有結構拆裝清理方便,結構簡單,易於操控,安全可靠,便於清理維護的優點。
文檔編號F01M1/12GK201103433SQ20072003064
公開日2008年8月20日 申請日期2007年11月14日 優先權日2007年11月14日
發明者建 劉, 呂道章, 靖 曹, 李冬梅, 李宗立, 牛志堅, 王中義, 王俊興, 鄧德樂, 麗 閆, 高緒偉 申請人:淄博柴油機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