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月寶寶運動訓練(對寶寶大運動發展有疑問)
2023-07-24 21:32:05
大J的話
最近後臺留言大J收到很多媽媽詢問,「我的寶寶4個月還不會抬頭,正常嗎?」「我家抱起來感覺軟趴趴的,感覺沒力,是不是有問題?」「為什麼我家已經矯正8個月了還不能坐穩?」
這些問題不是大J可以回答的,如果對寶寶運動發展有疑問,該怎麼辦?最好的方法就是尋求專業意見,國內最知名的嬰兒運動評估專業機構就是GMs。但GMs到底是什麼呢?用百度搜索,搜出來的內容都太專業生澀。大J今天又請來了Alicia媽媽來分享,用大白話來解讀GMs。Alicia是個29周的早產寶寶,出生後就一直在上海的GMs隨訪,今天這篇不僅有知識科普,還有Alicia媽媽作為過來人的經驗分享。
寶寶多大可以做GMS評估?"按照預產期計算,第一次評估在1月齡(實際44周齡)左右,第二次評估為3月齡(實際53周齡)左右。如發現可疑或異常,需增加評估次數並密切隨訪。"
Alicia住院在復旦兒科的NICU,正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她的GMs評估開始得比較早,是在暖箱裡進行的,第二次是糾正月齡3天,第三次才是大部分寶寶開始做Gms評估的糾正月齡滿1月齡,第四次是糾正月齡滿三個月。暖箱裡那次我們並沒有看到,那麼從第二次說吧,當時她出院大概二十五天,前兩次她的評估結果、均為單調性GMs,結合她的肌張力檢查正常,腦部無異常,醫生給我們的指導是在家做被動操,讓她的手多觸摸不同的材質。按照醫生的囑咐,我們也不敢鬆懈,堅持被動操與撫觸,平時多塞一些安全的東西在她手裡讓她感受。布頭、毛絨玩具、積木、甚至鐵盒、牙刷等等日常物品都可以,幫助她感知,當然要在大人看護下進行。一個月後,第三次GMs(糾正月齡滿1月)評估時,楊紅醫生評定她過關了。
Alicia媽媽的體會:
雖然我家糾正月齡滿月就已經做了三次GMs,也請大家別一看就著急忙抱著剛出院的小寶寶去掛號。小月齡的早產寶寶通常需要住一至兩個月的醫院,出院後首要任務就是養胖胖。因為我國大部分NICU是不允許探視或只有短時間探視的,所以我們的寶寶雖然出生幾十天了,回到家時,她/他仍然對周圍的一切缺少感受,不知道什麼是擁抱、什麼是親吻、什麼是撫摸。那麼當他/她和家人生活了一段時間,糾正滿月左右,和家人頻繁的「親密接觸」了,神經細胞與大腦更好地發育了,再來做GMs評估比較合適。
GMs要做幾次?「建議對於GMs個體發育軌跡進行評估,一般不建議對單次GMs記錄進行評估。」
復旦兒科康復科運動評估流程一共有9次,分別是1月齡、3月齡、6月齡、9月齡、1周歲、1.5周歲、2周歲、3-4周歲、5-6周歲(早產兒兩歲以前均使用糾正月齡)。1月齡及3月齡為GMs超早期篩查,6月齡至1周歲均為運動能力評估。1.5周歲為語言能力與協調能力評估,2至6周歲側重於發育評估,會對學習能力等做一些預測與指導。超早期篩查的方法就是前面提到的拍攝錄像,之後的評估是按照醫生的要求完成相應的動作等,1周歲後需要與醫生完成更多的互動內容。
Alicia媽媽的建議:
是不是一定要做那麼多次呢?對於就診不太方便的家長,糾正1月齡及糾正3月齡這兩次記錄非常重要(如有需要,會做更多次記錄),單獨一次的GMs評估不能定終身,多次記錄可以看到每個寶寶不同的運動發育軌跡及對寶寶的運動功能進行預測。之後能繼續隨訪到一歲完成最後一次大運動評估就更好。事實上,做爹媽最擔心寶寶運動能力的也就是這第一年,一個系統的運動監測不可缺少。
GMs的準確性高嗎?
「國外許多研究已經表明GMs評估是一種非幹擾性、非侵入性的簡便易行的方法,GMs評估的整體敏感性達94%,足月前早產階段和扭動運動階段的特異性相對較低(46-93%),隨著年齡增加,GMs評估的特異性在足月後第三個月的不安運動階段增加至82-100%。」
這裡要舉個朋友家寶寶的例子。她家的寶寶在NICU與各種問題抗爭了兩個多月才回到家裡,後又因病需要手術入院,當手術完成時,寶寶已經糾正兩個半月了。糾正三個月GMs評估時,寶寶還不能抬頭,而醫生在觀察寶寶的全身運動、檢查肌張力、結合寶寶的實際情況後給出了寶寶正常的評價。現在寶寶已通過糾正9個月的檢查,並且其他康復機構給出了與當時GMs評估結果相同的結論:寶寶的運動沒有問題。
GMs與傳統評估方式有什麼不同?「全身運動質量評估能在3月齡內早期鑑別腦性癱瘓等發育障礙,比現有方法提早很多時間,從而是腦癱兒童獲得寶貴的早期康復,大大減輕障礙程度。同樣GMs評估可以早期預測運動發育正常的孩子,有利於緩解整個家庭的焦慮緊張和過多幹預。——楊紅」
前文中寶寶的例子就很好地證明了GMs評估的早期預測優勢。對於早產兒寶寶,趁早發現問題,抓住黃金康復期是何等重要。
Alicia媽媽的體會:
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的運動發展軌跡,早產寶寶則格外需要專業醫生的評估、指導。即使不做GMs評估,多種傳統嬰兒運動評估方式也一樣可以了解當下寶寶的發育情況。與其在家焦慮,在媽媽群裡四處詢問,不如早點開始檢查。要知道肌張力等項目是需要醫生觸診來評估的。最後,祝大家的寶寶們都活蹦亂跳,皮得像個小猴子。
引號內的文字資料引用於:www.gmshome.cn
Alicia媽媽是誰?
她也是一個早產寶寶媽媽,她是大J的朋友和戰友。Alicia和小D差不多時間出生,我們相識在一個媽媽群裡。當初大J每天在群裡擔心抱怨的時候,是Alicia媽媽提醒了我要趁著寶寶住院多學習,這樣才能做個合格的媽媽。Alicia媽媽是個學習型媽媽,她學習科學的育兒知識,在育兒偏方滿天飛的大環境下,不盲目,不輕信; Alicia媽媽還是個美廚娘,一個人帶寶寶的同時還能做好多美食,中餐西餐甜點,樣樣在行,每每讓大J羨慕不已。
大J,坐標紐約,曾經知名外企經理,現全職媽媽,分享在美國學到的育兒知識,沒有理論翻譯,只有在兒醫指導下的實踐心得和運用企業帶人智慧的聰明育兒方法。暢銷書《跟美國兒科醫生學育兒》、《跟美國幼兒園老師學早教》的作者,大J小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