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油水分離的製作方法
2023-08-04 16:04:06
專利名稱:自動油水分離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自動油水分離。
背景技術:
茶多酚生產過程中,生產後的油性溶劑中含有少量水及茶渣,需要對其進行分離 處理,分離後的溶劑重新回收利用。採用常規的油水分離器,結構複雜,需要藉助外力進行 分離,造價高、運行成本高,且油性溶劑回收量少,造成生產成本的增加,不適合茶多酚生產 中油性溶劑回收利用。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油性溶劑回收量大、運 行成本低的自動油水分離。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自動油水分離,它包括箱體,其特徵在於 所述箱體左側設置有進液管,右側設置有出油口,所述箱體內設置有第一擋水板和第二擋 水板,所述第一擋水板和第二擋水板將箱體內腔分成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和第三腔室三部 分,每部分的箱體上均設置有出渣口,所述第二腔室內設置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底端懸置 於第二腔室內,頂端穿過箱體頂蓋設置於頂蓋外;所述第一擋水板上設置有倒置的U型管,所述U型管的兩個直管分別懸置於第一 腔室和第二腔室內。所述U型管懸置於第一腔室的直管底端設置有擋渣罩。所述出水管底端設置有設置有擋渣罩。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自動油水分離,其結構簡單,不需要增加外力,利用油水級茶渣的比重 進行分離,水通過出水管分離出,茶渣通過出渣口排出,溶劑通過出油口充分回收利用,其 油性溶劑回收量大,運行時不需要增加外力,運行成本低,適用於茶多酚生產中油性溶劑回 收利用。
圖1為本實用新型自動油水分離的主視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自動油水分離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2的俯視圖。其中箱體1、進液管2、U型管3、出水管4、出油口 5、擋渣罩6、第一擋水板7、第二擋水 板8、出渣口 9、第一腔室10、第二腔室11、第三腔室12。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圖1-3,本實用新型涉及的一種自動油水分離,包括箱體1,所述箱體1左側設 置有進液管2,右側設置有出油口 5,所述箱體1內設置有第一擋水板7和第二擋水板8,所 述第一擋水板7和第二擋水板將箱體1內腔分成第一腔室10、第二腔室11和第三腔室12 三部分,每部分的箱體上均設置有出渣口 9,所述第二腔室11內設置有出水管4,所述出水 管4底端懸置於第二腔室11內,頂端穿過箱體1頂蓋設置於頂蓋外;所述第一擋水板7上設置有倒置的U型管3,所述U型管3的兩個直管分別懸置於 第一腔室10和第二腔室11內。所述U型管3懸置於第一腔室10的直管底端設置有擋渣罩6,可以防止沉降於箱 體1底部的茶渣進入U型管3。所述出水管4底端也設置有設置有擋渣罩6,可以防止沉降於箱體1底部的茶渣進 入出水管4。工作時,混合液體通過進液管2進入箱體1的第一腔室10,通過重力作用,水與油 性溶劑分層,同時茶渣沉降於箱體1底部,油性溶劑通過第一擋水板7頂端進入第二腔室 11,第二腔11室注滿後,油性溶劑進入第三腔室12然後通過出油口 5回收利用;少量水分在第一腔室10分離後,利用虹吸原理,通過倒置的U型管3進入第二腔 室11,然後經由出水管4流出。沉降的茶渣通過出渣口 9排出。
權利要求一種自動油水分離,它包括箱體(1),其特徵在於所述箱體(1)左側設置有進液管(2),右側設置有出油口(5),所述箱體(1)內設置有第一擋水板(7)和第二擋水板(8),所述第一擋水板(7)和第二擋水板將箱體(1)內腔分成第一腔室(10)、第二腔室(11)和第三腔室(12)三部分,每部分的箱體上均設置有出渣口(9),所述第二腔室(11)內設置有出水管(4),所述出水管(4)底端懸置於第二腔室(11)內,頂端穿過箱體(1)頂蓋設置於頂蓋外;所述第一擋水板(7)上設置有倒置的U型管(3),所述U型管(3)的兩個直管分別懸置於第一腔室(10)和第二腔室(11)內。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自動油水分離,其特徵在於所述U型管(3)懸置於第 一腔室(10)的直管底端設置有擋渣罩(6)。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自動油水分離,其特徵在於所述出水管(4)底端設置 有設置有擋渣罩(6)。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自動油水分離,它包括箱體(1),其特徵在於所述箱體(1)左側設置有進液管(2),右側設置有出油口(5),所述箱體(1)內設置有第一擋水板(7)和第二擋水板(8),所述第一擋水板(7)和第二擋水板將箱體(1)內腔分成第一腔室(10)、第二腔室(11)和第三腔室(12)三部分,所述第二腔室(11)內設置有出水管(4),所述第一擋水板(7)上設置有倒置的U型管(3)。本實用新型自動油水分離,其結構簡單,不需要增加外力,利用油水級茶渣的比重進行分離,水通過出水管分離出,茶渣通過出渣口排出,溶劑通過出油口充分回收利用,其油性溶劑回收量大,運行時不需要增加外力,運行成本低,適用於茶多酚生產中油性溶劑回收利用。
文檔編號B01D17/028GK201711001SQ20102023320
公開日2011年1月19日 申請日期2010年6月18日 優先權日2010年6月18日
發明者劉劍宏, 史曉偉, 曹後建 申請人:江蘇德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