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電視劇分析(電視劇紛紛拍續集但病灶多)
2023-07-19 11:00:37 4
記者 師文靜
在《歡樂頌2》口碑下滑之後,改頭換面的《歡樂頌3》近日又重裝上陣播出,換了人物、故事,氣質也大不同。
《歡樂頌2》口碑的滑落是因故事主題內容的轉移,《歡樂頌》講的是「五美」職場奮鬥、追求情感歸宿的積極向上的故事,而到了第二部則轉移到家庭議題、愛情與階層的赤裸裸討論上,討論議題增多,劇的口碑就容易一地雞毛。
《歡樂頌3》此前的口碑也不理想,「續集」沒好命是為何?續集想「續命」還缺什麼?
當下國產劇的「系列篇」「續集」,還處在一種粗放式創作、不斷探索的過程中,有極少的精品系列劇,也有粗製濫造破壞掉原劇口碑就偃旗息鼓的作品。劇集「續集」面臨著內容質量下滑、原班人馬湊不齊、同質化劇集扎堆、觀眾審美疲勞等病灶。對不少劇來說,續集「火不過三」的短命魔咒很難打破。
「續集爛」的一大主要原因是劇集內容質量。到了第二部、第三部,觀眾已審美疲勞或劇集內容質量肉眼可見地下滑。
比如,經典劇《還珠格格》《神探狄仁傑》系列的止步,是因為內容質量沒有更大的突破,宮廷戲份不吸睛,推理懸疑成套路,都讓故事難以再講下去。近年有些劇更像是打著第一部的幌子再來賺一波眼球,從而把劇做爛,比如古裝仙俠劇《九州·天空城2》《古劍奇譚2》等。這類劇第二部一般創作人員全換,IP消耗嚴重。
還有一種「變爛」是第一部太火導致第二部植入廣告太多,影響內容創作,給觀眾留下不好的觀感。《歡樂頌2》在製片人推掉了一半廣告後,還是被觀眾吐槽廣告植入太多,出現了「注水劇情」。
原班人馬回歸往往是奢望。通常情況下,第一部劇大火後,續集就很難湊齊製作班底,一是起用火了的演員,成本會大大增加,二是身價暴漲的演員會擔心角色固化而避開此類劇。原班人馬湊不齊的續集難有好命。比如《無心法師》第一部口碑、關注度都非常高,但因為換了導演和主演,第二部、第三部作品的氣質大變,難再吸引原作粉絲。
《河神》很出圈,《河神2》也不錯,兩部劇主演李現、金世佳都有自己的風格,但換演員還是會讓觀眾有觀劇割裂感,影響續集的熱度。這種換角導致劇集熱度下降的還有《將夜2》等。而續集完全起用新人演員的,重新拾起熱度也很難。國產劇的創作模式,不像美劇、英劇季播劇那樣,演員專注於一個角色,一拍就拍十多年。
此外,粗製濫造、過度開發也是續集的一大病灶。最典型的是《愛情公寓》系列,可以說創作團隊和演員把這個IP的紅利吃幹抹淨到觀眾生厭的地步。《步步驚心》的續集《步步驚情》、《編輯部的故事》的續集《新編輯部的故事》、《遇見王瀝川》的續集《再見王瀝川》等都被吐槽。
《大秦帝國》系列之後,製作公司為了吃紅利,又拍了《大秦賦》,雖然後者有熱度,但口碑下滑嚴重,該系列從史詩格調大劇演變為平平無奇的宮鬥劇。現在想想,當年《武林外傳》的導演和編劇堅決不拍續集有多可貴,這種堅持才給觀眾留下了一部經典。
續集想要延續前作口碑,實現品質的上升不容易,續集作品往往會與觀眾期待產生錯位。而曾被寄予打造國產季播劇的玄幻IP,目前來看越來越不成氣候。「續集」要打破「火不過二」「火不過三」的魔咒,不被消費者吐槽「圈錢之作」,還有不少路要走。
想做好「續集」,需要製作方提升續集製作水平,有全局式布局戰略,對品牌的開發要領先於消耗等。其實,對「續集」的創作,無論秉持長期吃紅利的產品品牌思維,還是做「常青劇」的內容思維,首先還是要整體、全局把握作品布局,把具有獨特內容風格的作品打造到極致。
綜觀那些能拍十年甚至更久的美劇,無一不是強類型作品,而且內容上有獨特性和可持續性。《生活大爆炸》把天才的故事做到極致;《風騷律師》更新了律師形象,把遊走在法律邊緣的人群寫到極致;《摩登家庭》把家庭關係寫盡;《繼承之戰》把商戰寫得千迴百轉;《權力的遊戲》拍成史詩劇天花板。國產長壽系列劇的一枝獨苗《鄉村愛情》能夠延續下來,是因為題材獨特、內容與時俱進、寫盡了「農村人的政治哲學」。
這樣來看,一些女性群像、家庭主題、愛情主題等系列續集,其實不具有很強的內容可持續性。在女性群像劇一窩蜂扎堆、觀眾審美迅速更迭的當下,再做此類劇的續集,做出來的時候就過時了、雷同化了,不具有內容的獨特性,也不是一個嶄新的品類,很難得到好口碑。這類續集持續出現,也是主創者原創能力匱乏、找不到創作新領域、不斷翻新老套路的表現。
國產劇「續集風」要想颳得好,即便不趕超英美劇,也需要完善劇集工業化體系,要對續集的前瞻性全盤規劃,解決讓內容具有可持續性的故事大綱、演員合約等,並能保證劇集內容與時俱進不過時。「劇N代」單純靠賣情懷、口碑收割紅利,這種模式無法長久。怎麼搭好臺子,如何把戲唱好,怎麼才能續集數又續命,才是需要摸索的問題。
目前,《鬼吹燈》系列的《龍嶺迷窟》《雲南蟲谷》《崑崙迷宮》《南海歸墟》《巫峽棺山》幾部網劇,從已播作品的品質來看,有內容的獨特性,實現了同一個成熟的創作團隊深耕一個IP系列的創作模式,這種創作保證了劇集風格的連貫性。而觀眾比較看好的《慶餘年》《長安十二時辰》《大江大河》成系列拍攝,也是因為作品有內容上的獨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