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循化有哪些地方(青海省海東市循化縣的一個鄉)
2023-06-21 09:03:34 1
本報記者 祁國忠
說起黃河,估計在很多人的印象當中,還僅僅停留在課本中的地理認知:「黃河是一條夾雜著大量泥沙,波濤洶湧流入大海的渾河。」這個場景更是在以往的影視劇作品中多次出現在大眾的視野裡,人們都把對黃河的印象與壺口大瀑布的黃水放在一起。大部分人不知道的是,位於黃河上遊的青海省境內,黃河水都特別清澈。尤其是到達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清水鄉時,以緩慢的流速在山間劃出了一道優美的弧線。
清水鄉位於循化縣城東部,因黃河水清澈而得名,也是
。它東接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大河家鎮,西連循化縣積石鎮,南鄰循化縣白莊鄉,北靠化隆回族自治縣,臨平公路和循大公路穿過其境。在境內不僅能夠遊覽秀麗的風光,還能感受濃鬱的撒拉族傳統文化。
黃河岸邊的英雄之地
出循化縣城往東5公裡,便到了清水鄉境內,進入清水鄉第一眼看到的便是黃河轉彎處的清水灣。據傳說,此為大禹導河積石的前夜,為試斧利鈍,揮斧砍山而劈出的巖石景觀。清水灣背依小積石山,南臨黃河水,四周綠樹成蔭,草木叢生,鳥語花香,頗有「世外桃源」的情趣。站在對面的小丘上可以明顯看到,清水灣呈「U」型,小積石山鮮紅色的巖石與清亮的黃河水交相輝映,滿眼的美景顯得超凡脫俗。因此處黃河水流平緩加上兩岸景色優美,也被人們稱作「天下黃河第一灣」。據當地人介紹,黃河之所以要在這裡拐一個彎,是因為黃河在離開循化縣境時,難捨當地美景,想再看這裡一眼,不禁回頭一望,這一望,便望出了一個美麗的清水灣。
每年七八月份,這裡都有大批攝影愛好者慕名而來,只為拍得這世間美景。因為美麗,所以難忘,在很多離家闖蕩的撒拉族群眾心目中,清水灣代表的是故鄉。的確,在拉麵產業的帶動下,許多撒拉族群眾離開故土前往經濟發達城市開拉麵館,而幾乎每一個拉麵館都掛著清水灣的照片。
如今的清水灣不僅成為循化的又一張「金名片」,還在離鄉人們的心裡刻下了深深的烙印。而清水灣的蜿蜒纏綿、回頭眺望,也正是這些遊子們離家時一步三回頭、依依不捨、欲走還停的物化形態。
欣賞完美麗的清水灣,沿黃河東流的方向前行,沒走多遠便來到了阿什匠村。據馬有義主編的《中國撒拉族綠色家園》循化地名之考章節中記載,「阿什」為撒拉語,是「阿格西」的轉音,意為「木頭」。「匠」是漢語,指匠人,總稱意為「木匠」,因該村過去是伐木的加工之地,當然少不了木匠,故而得名。阿什匠村是清水鄉的一個行政村,位於鄉政府所在地東北方向1公裡外的黃河南岸,由於60多年前當地村民英勇的行為,被稱作「循化的英雄村」。
進入村子,將車停靠在整潔寬闊廣場上,徒步走到黃河南岸,巍巍小積石山猶如一面牆一樣屹立在對面,清澈的黃河在村莊與大山之間靜靜地流過。蜿蜒的黃河不僅孕育了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的撒拉兒女,也讓勇敢的撒拉漢子練就了嫻熟的遊泳技能。一個關於撒拉漢子勇救解放軍的故事也由此誕生。
循化縣解放初期,人民解放軍從蘭州過循化向省城西寧挺進時,由於河水湍急,河面上僅有的贊卜乎大橋也被敵人摧毀,只能憑藉皮筏子、獨木舟等一些原始的渡河工具渡過黃河。不料,其中的一排獨木舟由於河水湍急衝斷了連接其他木舟的繩索,被湍急的河水衝了下去。由於當時的解放軍大多是中原地區人士,很多人都不熟悉水性,無法遊到對面,只能任黃河水無情地衝刷。當遇險的木舟漂到清水灣下遊的阿什匠村對面時,恰好被正在黃河岸邊勞作的韓五四曼等十幾名撒拉族青年看見,他們跳進黃河,拼盡全力把木舟拉上岸,才使一舟子弟兵得救。在得知解放軍要渡河與部隊會合時,他們又將得救的子弟兵送到上遊渡河口,用皮筏子送上了河對面,順利與大部隊會合。他們先後在這裡救了三批解放軍,而且每次都把得救的解放軍送到河對面。
事後,王震將軍為表彰韓五四曼等人的英勇行為,獎勵給他們茯茶、鐵鍁、筏子等物,還親筆題寫了一面寫有「英雄救英雄」的錦旗。如今這面錦旗已成為撒拉群眾善良、勇敢的見證。順著黃河前行的方向,再看這裡的一山一水,無不透著英雄氣概。
孟達山下的精美建築
結束對阿什匠村的探訪,繼續向下一個目的地大莊村進發。大莊村是撒拉族的發祥地之一,黃河在這裡劃出一道美麗的弧線,並留下一座「狐跳峽」,丹霞掩映中,一座座籬笆樓至今仍訴說著那一段可歌可泣的民族史。
前往大莊村,必須要經過河道狹窄、礁石暗伏的狐跳峽。狐跳峽是積石峽中部的一段峽谷,因黃河河道至此突然變得狹窄,一隻狐狸就能輕鬆躍過而得名。相傳,很久以前,一個獵人從孟達森林追捕一隻野狐到黃河岸邊。野狐東逃西竄無處躲藏,危急之下,從南往北一躍跳過峽谷。那河對岸巖石上遺留的野狐奔跳時的爪印,雖經風雨侵蝕,暴流衝刷,仍形成了碗口般大的印跡。如今因水庫蓄水,黃河水位上漲,將這段狐跳峽隱於河水之下,留給路過此地的人們無限遐想。
位於黃河南岸臺地的大莊村依山傍水,村民就地取材,利用周邊充裕的林木河石,從元代開始就建起籬笆樓、籬笆磨,至明末清初,已建成八大巷區規模的籬笆樓建築群。這些籬笆樓至今三五成群,或相互對峙,或星羅棋布於村間道巷兩側。
沿大莊村南行,就到了久負盛名、有著高原「西雙版納」之稱的孟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孟達天池就藏在山巔。孟達,撒拉語稱為「切子」,意為柴集。這裡最早是撒拉人取柴的地方。孟達山原始森林給大莊籬笆樓的建造提供了豐富的材料。籬笆樓用材多採用青海雲杉,樓體木結構多為穿鬥式梁柱架,29根巨柱布列成網,縱梁九橫檁,雙條簷檁,兩條通檁,密排椽體,以松木薄板條鋪成菱形。樓底屋面以花崗石混草泥砌成圍牆,房間正面設置戶樞單扇板門,分間隔牆和正面牆,地腰部用石泥混合砌牆,再編成細條籬笆牆,笆條材料多取於山林雜木。二層圍牆也是籬笆牆,上抹黑土草泥,再抹白土泥,用材輕便,造型牢固,美觀而又樸實。籬笆樓是撒拉人智慧的結晶,在青海的其他地方幾乎找不到這種建築的影子。2008年6月,撒拉族籬笆樓營造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資料顯示,孟達地區古稱河關地,自古以來是甘青交通要塞。原先撒拉族先民們打獵就從文昌溝打到孟達原始森林,後來在現在的大莊村發現北面山林下黃河流淌,而此地又是這林山溝口的一個平緩地帶,為了防禦野獸,他們白天進溝上山打獵,夜間回到這裡歇息,久而久之就在此地定居了下來。他們開發林地,利用當地自然林木土石資源,同時與周邊藏族、漢族、回族、土族等民族交往,集結了豐厚的多民族文化,修建創造了籬笆樓建築。因此,籬笆樓不僅記載著不同時代的建築特徵,也是撒拉族建築風格的歷史記憶,同時積澱著多民族的文化現象,是高原上難得一見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古建築。
村中的清真寺,是撒拉族地區始建最早的清真寺之一,始建於1480年,迄今已有450多年的歷史。初建時建築用料取材於附近1公裡的原始森林,磚瓦構件就地建窯燒制。在清朝年間曾4次重建擴建禮拜殿前廊、喚禮樓、南配房、拱北等建築。這座古老而完整的古建築,規模宏大、布局嚴謹、結構獨特,雕梁畫棟,設計靈巧,磚木雕飾工藝精緻,獨具匠心。全寺由禮拜殿、喚禮樓、南北配房、兩座牌坊門、影壁、拱北、沐浴室等建築組成,是將中國傳統的宮殿建築和濃厚的伊斯蘭特色融為一體的建築風貌。
大莊村平均海拔1880米左右,陽光充裕,氣候溫暖,四季分明,這裡瓜果飄香,薄皮核桃更是遠近聞名,其中百年以上樹齡的核桃樹就有75棵。最讓人惦記的還是這裡的美食,撒拉族幹炒麵片、雀舌面、羊背子……都會讓你看了流口水。
山頂古村的民族記憶
沿著黃河前行的方向,一直向東行走不到10分鐘,便到了黃河流出循化縣的最後一個村莊——塔沙坡村。塔沙坡村坐落於積石峽水庫之上,依環梯田而居,背靠巍峨大山,南眺孟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塔沙坡,藏語,意為「脫險之地」,這個名字,源於一個古老的傳說。
塔沙坡之所以被譽為「脫險之地」或「安全之地」,傳說在唐代,維護藏傳佛教的拉隆·貝吉多傑高僧在西藏用箭射中吐蕃王朝的末代贊普朗達瑪後,歷經千難萬阻逃到循化地區。
當拉隆·貝吉多傑趕到塔沙坡時,就說這地方叫「特日撒坡」,意為「生命脫險」。隨後,進入南面的林區,在一個山洞裡坐禪修行,塔沙坡故此而得名。當地人也把該村稱之為「阿合西裡」(撒拉語),意為「木頭之地」,是因為該村在過去一直置於茂密森林之中的緣故。
早先,塔沙坡村所在地是一片黑刺林。到西漢時,部分羌族人來此地砍樹墾荒安居,從事狩獵生活。之後,他們便到不遠的山林選址修建寺院(至今還有廢墟遺址)。到唐代時,由於戰火頻繁,寺院被焚燒。到元初,積石峽被蒙古軍佔領,駐守在積石關的穆斯林蒙古軍進入塔沙坡驅趕了西番人。
當撒拉族先民尕勒莽、阿合莽一行從中亞遷徙至循化定居後,蒙古軍把地盤讓給了撒拉爾人。隨著人口的增多,部分撒拉爾人從街子、孟達一帶遷移到塔沙坡。在漫長的生息繁衍過程中,部分回族、保安族也融入其中,順理成章地發展到一個完整的,且有一定規模的村落。
塔沙坡清真寺是一座具有百年歷史的古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村子中央,初建於明代,佔地面積2500平方米,該建築由照壁、牌坊門、喚禮樓、禮拜殿、南北學房等組成。
塔沙坡古寺是循化撒拉族地區保存最完整的古寺之一,以建築規模宏大壯美而著稱,這裡不僅吸收了蒙古族、藏族、漢族建築風格,又有伊斯蘭建築特色。磚雕、木雕、彩繪等工藝美術合為一體。
塔沙坡古村落巷道迂迴,家家相連,泥牆交錯,木門排行。離清真寺大門往東不足20米,是撒拉族服飾傳習所。撒拉族服飾傳習所為撒拉族傳統籬笆樓建築形制,共兩層,土木磚石結構,面積80平方米左右。底層坐北朝南,草泥牆體,籬笆門窗,用作服飾製作室(作坊)。二層坐南朝北,籬笆牆體,土木結構,平頂房,用作撒拉族傳統服飾展廳。該展廳面闊3間,進深1間,簷面安置5道花槽、雀替及垂花柱,雕飾仙桃、石榴、牡丹、荷花等圖案,精雕細琢,形象栩栩如生。正間安置雙層對開門,內門為戶樞雙扇花格木板門,外門為雙扇沙柳編條籬笆門。邊間各安置雙層窗戶,內窗為菱形花格窗,外窗為摺疊式木板窗。
與籬笆樓對峙的古宅,置於巷道北側,是過去的一家客棧,現在是塔沙坡村保存最完整的古民居之一。
步入小院,有一棵梨樹和一棵杏樹,外牆上掛著照明用的煤油燈、打碾用的連枷、背草用的筐簍、砍柴用的斧頭、耕地用的鏵犁、木工用的推刨等。院內還擺放著田間用的耬耙、背水用的木桶、吹火用的風箱、運輸用的大馬車等。這些老物件,靜靜地「站著」或「躺在」此處,封存著過去的記憶,默默地訴說著時光留下的故事。置身其中,仿佛穿越時空,走進了祖先們的那個年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