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塑料多層共擠機頭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7-19 04:02:41 2
專利名稱:一種塑料多層共擠機頭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改良型的塑料多層共擠機頭裝置。
傳統的裝置由於其芯棒的進料通道呈傾斜的環狀凹槽狀,存在進料在槽內的壓力不均勻,其遠離進料口處常常由於進料壓力低而造成進料少,甚至斷料。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進料分配均勻的塑料多層共擠機頭裝置。
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一種塑料多層共擠機頭裝置,其包括兩條以上的進料流道(1)及與其對應的多層共擠機頭,其特徵在於流道(1)與兩條以上的進入機頭的通道(2)連通。由於從流道(1)進入機頭的料被分流後分別從近料入口處與遠離料入口處同時壓下,克服了上述遠離入口處料的壓力低的缺陷。
本實用新型可以這樣具體化通道(2)是在芯棒(3)表面凹入形成的分叉形凹槽(4)。在槽(4)的下方有環狀凸起的阻尼環(5)。分叉形凹槽(4)的分流作用與阻尼環(5)的均壓作用配合完成了對入料均勻分配下料壓力的性能改進。
本實用新型也可以採用另一種結構實現一種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的功能,其特徵在於與芯棒(3)表面上的凹槽(4)根部截面平行的芯棒(3)截面和凹槽(4)根部截面互不同心,且槽(4)對應於入料口處的槽深大於遠離入料口處的槽深。由於槽深處入料流量大,壓力低,而槽淺處流量小壓力高;這種結構正好抵銷了傳統結構近入料處壓力大而遠離入料處壓力小的缺陷。
上述結構若加上在槽(4)的下方設的環狀凸起的阻尼環(5)。效果會更好。
本實用新型在上述的基礎上還可以作如下的完善流道(1)可分成兩條以上的分流道(A),在流道(1)與分流道(A)之間設有流量分配閥(6)。控制拉杆(7)與機頭的模芯(8)連接。
採用分流道(A)可以進一步將料分流,從不同位置進入機頭,令料在機頭內流動的壓力更均勻,分配閥(6)可調整、均勻各分流道(A)的流量。杆(7)上、下的調整性拉動可以調整出料的速度,若採用電腦控制,可以精確地控制出料。
本實用新型由於採用了進料流道與兩條以上的機頭內分流通道連接或機頭內單通道,但該通道呈近入料處槽深,遠離入料處槽淺的環形形狀,從而達到了進料分配均勻,擠出產品厚薄一致的目的。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產品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產品與流道連接的分流通道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產品另一種與流道連接的分流通道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產品的與流道連接的兩分流道及其流量分配閥結構示意圖。
實施例1 2SPZADIII-1型三層共擠雙機頭1公斤吹瓶機三層共擠雙模頭通過三個獨立的擠出機將塑化料分別送往分流塊中各自的主流道(1),然後,通過各主流道(1)的流量調節閥(6)分為兩條流速均勻的分流道(A),進入模芯(3)表凹槽(4)中,在模芯(3)表面上開有兩條大小不同的凹槽(2)和一條阻尼環(5)使得塑化料在複合前均勻一致。同時通過10點型胚控制器帶動調節杆(7)實現模芯(8)作上、下微動,從而得所需製品。
10點型胚控制器主要是通過人工設定的型胚壁厚,將傳感器送來的模芯位置信息後,通過伺服閥控制壓力油驅動油缸上下動作來實現。
流體進入模芯(3)凹槽(2)中,小的凹槽(2)是為了補償大的凹槽(2)在其遠離入料端所形成的合料壓力不夠所設。
實施例2如實施例1所述的機器,進入模芯(3)的塑化料,在模芯(3)表面有一條10度左右的斜形環槽(4),其深度,近進料處比遠離進料處要深2mm。然後,通過阻尼環。其餘的與實施例1相同。
權利要求1.一種塑料多層共擠機頭裝置,其包括兩條以上的進料流道(1)及與其對應的多層共擠機頭,其特徵在於流道(1)與兩條以上的進入機頭的通道(2)連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徵在於通道(2)是在芯棒(3)表面凹入形成的分叉形凹槽(4)。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裝置,其特徵在於在槽(4)的下方有環狀凸起的阻尼環(5)。
4.一種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徵在於與芯棒(3)表面上的凹槽(4)根部截面平行的芯棒(3)截面和凹槽(4)根部截面互不同心,且槽(4)對應於入料口處的槽深大於遠離入料口處的槽深。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裝置,其特徵在於在槽(4)的下方有環狀凸起的阻尼環(5)。
6.根據權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裝置,其特徵在於流道(1)可分成兩條以上的分流道(A),在流道(1)與分流道(A)之間設有流量分配閥(6)。
7.根據權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裝置,其特徵在於控制拉杆(7)與機頭的模芯(8)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塑料多層共擠機頭裝置,其主要特徵在於:進入機頭時採用多通道或改變通道形狀的結構、形狀克服傳統上由於機頭內近入料口處與遠離入料口處存在料壓力差的缺陷。本實用新型適用於多層共擠機頭,例如:具有三層不同功能膜的製造。
文檔編號B29C47/36GK2407922SQ00227270
公開日2000年11月29日 申請日期2000年1月31日 優先權日2000年1月31日
發明者馬鎮鑫 申請人:馬鎮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