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陽平原遊擊隊(看電影平原遊擊隊)
2023-07-19 06:14:26 1
我確認1955年的電影《平原遊擊隊》沒看過,但絕對聽說過。
它特別容易讓人聯想到《鐵道遊擊隊》,事實也是如此——這部電影相當於是地道,地雷,鐵道遊擊隊的綜合版。那個時代的人都喜歡和地道有關的電影,所以它的名氣很大,但關鍵原因還是因為裡邊出了個「李向陽」。
《平原遊擊隊》是一部反映抗日戰爭時期的電影,在50年代影響廣泛。主人公「雙槍李向陽」是一個家喻戶曉、備受觀眾喜愛的銀幕形象。
李向陽的扮演者——郭振清,是一位頭戴軍帽,身著便衣,手舉雙槍的青年,五官開闊、稜角分明、眼神堅定、沉著冷靜,堪稱威武英雄!那時的人不知道郭振清,只知道李向陽。當時他不到三十歲,但顯得年齡大了——看上去像八路軍,也像民兵!
在抗日戰爭最為艱苦的相持階段,人們的吃、穿、住、行都成了問題,甚至所有人的性命都朝不保夕。而李向陽和他的戰友們臉上經常性地掛著自信樂觀的笑容——這正是把抗日戰爭浪漫化,典型的銀幕正面人物形象。
一手一個駁殼槍,這是英雄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濃眉大眼的李向陽,一看就能打勝仗。但在他的臉上,你感覺不到那種很強烈的軍人式的兇猛表情,而是永遠隱蔽著一種農民式的溫順厚道——他的機警和勇敢,是因為不得不應付來自敵人的那奸詐、最不可靠的、最詭譎的元素,所以他們必須具備足智多謀。
李向陽的主要任務,就是牽制日軍的松井部隊,保住藏於李莊的糧食——在保護糧食這場大戲裡,所有正面角色的男演員們不負眾望,表現得都很爺們。
無論多麼政治正確的年代,感情流露最真實的鏡頭,永遠都是觀眾摯愛——38歲的凌元,扮演了李向陽的母親。片中的情節是李向陽半夜從外面歸來,一直掛念兒子的母親沒有諸如「你回來啦,」之類的對話,而是從眼神裡表現出真正動情的關切——凌元把一個母親對孩子最真摯的感情,從內心深處用一雙眼睛表達了出來。
老勤爺、小寶子被敵人殺死的那場戲,李向陽趕回來,可愛的小寶子的手心還握著那顆他最喜愛的子彈。當時的郭振清悲憤交集,努力去表現當時李向陽複雜、深沉的內心情緒——英雄氣帶著煙火氣,這個人物,一下被演活。
方化演的日本人神態、舉手投足非常棒。不像現在電視片裡的鬼子,各個傻茄子似的。這個反面人物,面目猙獰,眼球暴突,兇相畢現。
在性格特徵上,他動不動就暴跳如雷,奸笑冷笑變幻無常。在光線處理上,電影經常用自下而上的逆光,更使這個形象顯得乖戾陰險。總之,方化演得很真,這個「太君」很搶戲。
與以往的塑造反派角色的方式不同,當時的大環境下,所有戰爭片都是敵傻我精,敵人全面處於我方的計謀之中——敵人用不著尊重。可是此片不同在於,敵方的松井並沒有那麼傻,而是能夠有幾分猜明白我方的用意,於是,電影有了些爾虞我詐。
半路殺回馬槍,表現的是其狡猾和姦詐——李向陽低估了松井的狡猾,松井半路折回李莊,殘殺了一些不肯說出糧食藏在哪裡的鄉親,表現其殘忍。
只是在最後十分鐘,情節垮掉了——為了讓我軍勝利全殲敵人,導演讓松井居然聽從李莊報告員的話,把日軍帶進村裡,說服力弱。以全片塑造的老奸巨猾人設,松井根本不會聽信片面之詞。但是這裡導演並沒有處理——明明都看出來有詐,帶隊的跑了,松井還堅持進村。顯得十分侷促、不實。
結尾當然是李向陽復仇勝利,符合觀眾心願。
戰爭動蕩的年代,人人都期待英雄,只有一個有勇有謀的人才能燃起大家的熱情和無畏精神。從這個層面上講,老電影猶如大動物,它們通常都有平靜的外貌,顯得安靜而笨拙,沉穩而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