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新型控制閥的製作方法
2023-07-18 02:11:56 3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新型控制閥,屬於機械領域。
背景技術:
調節閥又名控制閥,在工業自動化過程控制領域中,通過接受調節控制單元輸出的控制信號,藉助動力操作去改變介質流量、壓力、溫度、液位等工藝參數的最終控制元件。一般由執行機構和閥門組成。現有技術中的控制閥,其介質進口及介質出口與管件或者其他設備連接,雖然現有技術中採用密封膠圈進行密封,但是密封膠圈在長時間使用後會老化變性,彈性降低,在密封圈長時間受到壓力後會變形並且變薄,影響了控制閥的連接密封性。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發明目的在於:針對現有技術中的控制閥,其介質進口及介質出口與管件或者其他設備連接,雖然現有技術中採用密封膠圈進行密封,但是密封膠圈在長時間使用後會老化變性,彈性降低,在密封圈長時間受到壓力後會變形並且變薄,影響了控制閥的連接密封性的問題,提供一種新型控制閥。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採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新型控制閥,包括閥體、閥芯及閥杆,閥體內設有閥腔,閥腔兩側分別設有介質進口及介質出口,閥座通過壓圈螺母固定設置在閥體的介質進口處,閥杆通過下導向套及上導向套可轉動地設置在閥體內,閥芯固定在閥杆上,閥體的介質出口處設有降壓降噪器,所述降壓降噪器上設有若干層平行且間隔設置的多孔板,多孔板上設有多個通孔;所述閥腔兩側的介質進口及介質出口的端面上設置有彈性密封裝置。
採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新型控制閥,通過彈性密封裝置的設置,在密封圈長時間受到壓力後變形並且變薄時,通過彈性密封裝置的彈性恢復力,使得密封圈與管件或者其他設備的接觸壓力增加,進而增加控制與管件或者其他設備的連接密封效果。
優化的,上述新型控制閥,所述彈性密封裝置包括一個環形的凹槽,凹槽內設置有密封圈,密封圈的後端面與凹槽的後端面之間設置有彈性支撐組件;所述介質進口上的密封圈的前端面突出介質進口的端面,介質出口上的密封圈的前端面突出介質出口的端面。
通過彈性支撐組件的彈性支撐力,在密封圈長時間受到壓力後變形並且變薄時,彈性支撐組件的彈性支撐力在後部對密封圈施加壓力,保證密封圈與管件或者其他設備的接觸壓力,降低密封圈變薄對於密封性的影響。
優化的,上述新型控制閥,所述彈性支撐組件為若干彈性支撐杆;所述彈性支撐杆的一端與凹槽焊接固定,彈性支撐杆的另一端與密封圈膠粘固定。
彈性支撐杆的支承壓力好,方便與凹槽固定。
優化的,上述新型控制閥,所述彈性支撐組件為若干支撐彈簧,支撐彈簧的一端與凹槽焊接固定,支撐彈簧的另一端與密封圈膠粘固定。
彈簧生產成本較低,可以降低控制閥的製造成本,並且使用可靠並且壽命長。
優化的,上述新型控制閥,所述彈性支撐杆為弧形支撐杆。
支撐杆為弧形能夠方便彈性支撐杆發生彈性變形,並且能夠較方便的提供彈性恢復力,提高對於密封圈的支撐性。
優化的,上述新型控制閥,所述彈性支撐杆的中段設置有弧形段。
弧形段能夠增加彈性支撐杆的彈性變形力。
優化的,上述新型控制閥,所述弧形段的弧形開口方向與彈性支撐杆的弧形開口方向相反。
優化的,上述新型控制閥,所述彈性支撐組件為若干錐形膠釘。
優化的,上述新型控制閥,所述錐形膠釘與密封圈一體成型設置。
一體成型設置的錐形膠釘結構簡單,方便安裝和製造,但是使用壽命較短。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於它能克服現有技術的弊端,結構設計合理新穎。通過彈性支撐組件的彈性支撐力,在密封圈長時間受到壓力後變形並且變薄時,彈性支撐組件的彈性支撐力在後部對密封圈施加壓力,保證密封圈與管件或者其他設備的接觸壓力,降低密封圈變薄對於密封性的影響。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3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發明的技術特點。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 實施例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並不用於限定本實用新型。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為一種新型控制閥,包括閥體、閥芯及閥杆,閥體內設有閥腔,閥腔兩側分別設有介質進口及介質出口,閥座3通過壓圈螺母2固定設置在閥體1的介質進口處,閥杆6通過下導向套4及上導向套7可轉動地設置在閥體內,閥芯5固定在閥杆6上,閥體1的介質出口處設有降壓降噪器8,所述降壓降噪器上設有若干層平行且間隔設置的多孔板9,多孔板上設有多個通孔10;其特徵在於:所述閥腔兩側的介質進口及介質出口的端面上設置有彈性密封裝置。所述彈性密封裝置包括一個環形的凹槽11,凹槽11內設置有密封圈12,密封圈12的後端面與凹槽11的後端面之間設置有彈性支撐組件;所述介質進口上的密封圈12的前端面突出介質進口的端面,介質出口上的密封圈12的前端面突出介質出口的端面。所述彈性支撐組件為若干彈性支撐杆13;所述彈性支撐杆13的一端與凹槽11焊接固定,彈性支撐杆13的另一端與密封圈12膠粘固定。所述彈性支撐杆13為弧形支撐杆。所述彈性支撐杆13的中段設置有弧形段。所述弧形段的弧形開口方向與彈性支撐杆13的弧形開口方向相反。
實施例2
如圖2所示,此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區別在於:所述彈性支撐組件為若干支撐彈簧14,支撐彈簧14的一端與凹槽11焊接固定,支撐彈簧14的另一端與密封圈12膠粘固定。
實施例3
此實施例與實施例2的區別在於:所述彈性支撐組件為若干錐形膠釘15。所述錐形膠釘15與密封圈12一體成型設置。
當然,上述說明並非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實用新型也並不限於上述舉例,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的實質範圍內,作出的變化、改型、添加或替換,都應屬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