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門和吉布地建一座大橋(跨越紅海的設想)
2023-07-18 04:54:25 2
在遠古的冰河時期,地球上海洋的水面要比現在低一兩百米,也就是說現在的沿海的許多大陸架在冰河時期(最近的一次大約在1萬兩千年前)都是露出海面的陸地。比如說我國的東海大陸架,連通北冰洋和太平洋的「白令海峽」,紅海溝通印度洋的「咽喉」-曼德海峽(在冰河時期,紅海只是位於非洲大陸和西奈半島之間的一個湖泊)等地方都曾經是陸地。而現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各個國家地區之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跨海大橋,跨海隧道成為了溝通水域兩岸的重要的運輸方式(基本不會受到天氣等自然原因的影響而不能通行)。
眾所周知,歐亞非大陸是可以通過陸路連接的一塊超級大陸,但是要是通過陸路從非洲進入亞洲就必須要北上埃及,跨過蘇伊士運河,進入西奈半島,這樣才能達到亞洲(我們叫它亞非陸路通道)。而我們通過地圖可以發現,在非洲的吉布地和亞洲的葉門之間的曼德海峽寬度只有30公裡左右,並且曼德海峽中分布有島嶼,其中最大的一個叫做丕林島。它是一座火山島,面積13平方公裡,最高處海拔65米。由於這個島嶼的存在,它把海峽分割成了兩個通道,大通道平均寬度17公裡(平均水深180米,最深的地方超過300米),小通道平均寬度4公裡左右(平均水深30米左右),最窄處只有2.5公裡。所以在曼德海峽完全可以人工建設一條跨海大通道,使其成為第二條亞-非陸地通道。
上文提到,在冰河時期曼德海峽可能是露出水面的,該通道曾經是遠古智人走出非洲的重要通道。根據古人類學家的研究,在15萬年前,真正意義上的「現代人」出現在現在的東非地區(肯亞,衣索比亞,吉布地等地都是東非地區),大約5到8萬年前,現代人開始走出非洲。而走出非洲的線路主要有兩條:
第一條是沿著古老的尼羅河一路北上,走過西奈半島進入歐亞大陸;
第二條就是就近走到當時的古印度洋邊,通過當時還露出水面的「曼德海峽陸地通道」進入歐亞大陸(就算通道上有些路段還留存有海水,但是其寬度還是可以輕鬆逾越的),從而走向世界。
很明顯,第二條通道的路程近,遷徙的難度也要低很多。所以在遠古時期曼德海峽陸地通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兩國提議
到了現代,人類開發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越來越強(英吉利海峽隧道,港珠澳大橋等都是人類改造自然的典型案例)。為了重新發揮曼德海峽陸地通道的功能,在2007年亞洲一端的葉門和另一端非洲的吉布地提出要在這裡修建一座跨海大橋,因為曼德海峽附近的地貌像「牛角」,因此這座跨海大橋又被稱為「牛角橋」(下文把該工程都稱為「牛角橋」)。
該項目第一階段計劃在葉門和丕林島之間的小海峽上修建一座3.5公裡長的大橋,並且在島嶼一端延伸修建4公裡的高速公路(該島非常的荒蕪,沒有一條現代化的公路)。
第二階段,在大海峽上修建13公裡長的斜拉橋(修建在深水區,可以減少橋墩的數量,降低工程難度,還可以給走蘇伊士運河的船隻留出足夠寬的航道)和8公裡長的橋梁(有很多橋墩的那種),總長度達28.5公裡。該牛角橋設計的是六車道,每天可以通過10萬輛車,可以運送5萬人次,運輸效率很高。如果繞道埃及一側將會多出2000多公裡的路程,這條通道的便捷性可想而知。
外部支持
該項計劃也得到了除葉門和吉布地外的許多國家和財團的支持,比如說衣索比亞和沙特的賓拉登家族(家族中著名的人物,大家想必也能猜到)。而衣索比亞自從厄利垂亞分出去之後就失去了通往海洋的直接通道,變成了一個內陸國,衣索比亞也極力尋求新的出海通道,而鄰國吉布地自然而然地就成為了其通往外界的主要通道。這次修建這麼一個便利的大通道,衣索比亞一定是全力支持的。
配套工程
用我國的俗語說「要想富,先修路」。路打算修了,那怎麼帶動國內的經濟呢?吉布地和葉門雙方同時計劃在「牛角橋」的兩側建設兩個配套的城市。其中吉方一側計劃建設250萬規模的城市,葉門一側建設450萬人口的城市。這兩座城市又被稱為「雙子城」。吉布地已經在自己這一側預留了數百平方公裡的土地,可以見得吉布地對這個項目的期待度很高。
阻礙
橋梁和配套的城市建設將會花費2000億美元,這對於貧窮的葉門和吉布地來說是一個天文數字(雖然說有財團的支持,但是政府一定是希望能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的)。
另外葉門的政局十分的不穩定,2015年其首都薩那都被武裝分子給佔領了,「牛角橋」工程實施起來也變得異常的困難。以至於在2009年之後(也就是該設想提出後的兩年後),該項目就被擱置了。
希望在未來,能順利的實現這一壯舉,構建亞洲到非洲的第二條陸路大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