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辦喪事的禮節(城市和農村的弔唁儀式區別)
2023-07-07 15:47:52
對死者的弔唁都要體現出對死者的尊重。弔唁禮儀主要有三個部分:送典禮、弔唁、慰問親屬。
1. 送奠敬(儀)送奠敬或稱送奠儀,民間稱作「隨份子」。喪事是件大事,人們把它看作與婚事同等重大,習稱為 「婚喪大事」或「紅白喜事」。因此,民間歷來有在參加喪儀時有送奠敬的習俗。奠敬的數額,根據各個時期生活水平的情況而定。一是要量力而行;而是要隨大家走(從眾),除非有特殊關係。其意義,一是對亡者表示祭奠;再是藉以資助喪家辦事費用。在農村,按舊習還有贈白布或炮竹、花圈、花籃的做法。在城市則習慣送現金或花圈、花籃等。有少數人借辦喪事的機會廣為收禮,致使送奠儀盡失原意,這是應當予以抵制和反對的。
當喪事已辦完之後,作為喪家,一般都要略備水酒,請親友一敘。一來酬謝諸親好友的盛情厚意;二來親友們也可藉此機會寬慰死者家屬。這在鄉村謂之吃大鍋菜。在市區,多是在將逝者骨灰安置好之後,到預定的飯店擺酒席款待來賓和助孝者。但在縣(市)農村的某些地方,至今還存在 「吃死 」的陋習。特別是七十高齡以上的老人死後,往往全村成群結隊到死者家裡吃喝三天。而且還有什麼「死者家屬三天不能自行做主」的陋習由其他人代買代辦。有的甚至吃完了還要拿走碗、盆、碟等,說是這樣做可以「借壽」。像這類陳規舊俗,常使許多有老人的人家憂心忡忡,產生出死不起的感觸。這種不良習俗應儘早予以革除!
2. 弔唁弔唁舊稱開弔、客祭、弔祭、弔喪等,是指親朋好友接到喪訊後來弔喪,並慰問死者家屬。過去的習俗是死者家屬要哭屍於室,對前來弔唁的人跪拜答謝並迎送。現在一般都是將死者送到殯儀館,在家中布置靈堂。靈前安放死者遺像,安放一張桌子,桌上擺著供品、香爐、蠟臺和長明燈等。按照習俗,在沒有出殯之前,這盞長明燈不管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讓它熄滅。據說,這盞燈就是死者的靈魂。屍體、靈柩、牌位、骨灰盒、遺像、墓穴等都忌諱停放在光天化日之下。據說,怕受所謂「日精月華」,更怕衝犯。
因此,在郊區農村(也有部分城中村)停靈期間舉行弔唁儀式時,還要搭靈棚。由於在這期間,弔唁的親友多,而且時間都比較集中,凡遠親、朋友來弔唁的,就被引導到靈堂前上祭。之後需引導來弔唁的親朋好友去慰問親屬(一般是逝者的另一半或年齡較大的親屬),而後讓來賓們休息、喝茶、用飯等。
開弔儀式是最講究排場的一個儀式。靈堂上的孝子孝孫自始至終都披麻戴孝在靈案邊陪祭。弔唁時,與死者關係的遠近不同,弔唁的禮數、方式也不同:
(1)在外子女的弔唁(奔喪)。在外工作或已出嫁的子女在接到老人去世的訊息以後,首先要哭悼,然後問明死因,盡一切努力儘快上路奔喪。臨到家時,要「望鄉而哭」,出嫁的女兒,有的甚至一路哭來。到家後,先要在靈前跪叩,哭悼,直到有人安慰才停止。
(2)親朋友鄰的弔唁。親朋友鄰,雖不至於和孝子一樣悲痛,但也要儘量表現得比較哀痛 一些。親友前來弔唁的時候,孝子要陪同。比較親近的親友,一般要在靈前正式舉哀哭悼,直至有人勸慰。如果不是比較親近的親友,則可以在靈前燒化幾張紙錢即可。
親友前往弔唁時,一般都要攜帶禮品或禮金。禮金用黃色、藍色籤封好,在正中的藍籤上寫上「折祭×××元」「奠敬×××元」的字樣。也有送禮品的,如匾額、挽幛、花圈、花籃、香燭、紙錢等。為了方便接待,也可以在該期間內選定一兩日為客祭日期,告知親朋好友前來弔祭。按舊禮,親朋好友弔喪須行三跪九叩之禮。但現在的做法比較簡單,一般是親朋好友要先點上三支香,管事的人點幾張燒紙,然後賓客向遺像行三鞠躬禮,喪家則在一旁鞠躬行回禮。
(3)信函或簡訊弔唁(或稱致哀)。親朋好友因病去世,不能前去參加葬禮,可寫封弔唁信,寄給去世者的親人,表示哀悼之情。弔唁信要寫得低沉些,可對死者讚頌,可對親屬進行安慰,表示自己悲痛的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