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神經衰弱的中藥口服液的製作方法
2023-07-07 15:28:46 5
治療神經衰弱的中藥口服液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治療神經衰弱的中藥口服液,屬於中藥領域。解決了神經衰弱不能根治的問題。包括以下重量份的中藥原料:合歡皮40-50份、柏子仁45-55份、酸棗仁25-35份、遠志5-15份、天麻20-30份、鉤藤10-20份、黨參25-35份、大棗20-30份、蘇合香5-15份、葛根5-10份、香附15-25份、薄荷10-15份、烏藥25-35份、狗脊25-35份、紫河車5-15份。本發明適合神經衰弱、失眠多夢患者服用,療效顯著,臨床治癒率78.2%,有效率89.3%。
【專利說明】治療神經衰弱的中藥口服液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神經衰弱的中藥口服液,屬於中藥領域。
【背景技術】
[0002]神經衰弱是指大腦由於長期的情緒緊張和精神壓力,從而產生精神活動能力的減弱,其主要特徵是精神易興奮和腦力易疲勞,睡眠障礙,記憶力減退,頭痛等,伴有各種軀體不適等症狀,病程遷延,症狀時輕時重,病情波動常與社會心理因素有關。大多數病例發病於16-40歲之間,兩性發病數無明顯差異。從事腦力勞動者佔多數。
[0003]神經衰弱如處理不當可遷延達數年甚或數十年。如遇新的精神因素或休息不足,症狀可重現或加劇。西醫治療神經衰弱主要依賴安定等安眠鎮靜劑對症治療,但這些藥物安全性差、副作用大、依賴性強、治標不治本,不能針對病因根治神經衰弱。
[0004]中藥治療神經衰弱,較之西藥的最大的優點在於,從病理上進行根治。中醫認為,神經衰弱的關鍵是陰陽失和。《靈樞?大惑論》雲:「衛氣不得人於陰,常留於陽。留於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靈樞?邪客篇》指出:「今厥氣客於五藏六府,則衛氣獨行於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蹺陷,不得入於陰,陰虛,故不瞑。」
【發明內容】
[0005]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治療神經衰弱的中藥口服液,具有平肝清熱、補氣益腎、滋陰養血、養心安神、解鬱開竅等功效,見效快、療效確切,能夠根治神經衰弱。
[0006]所述的,治療神經衰弱的中藥口服液,包括以下重量份的中藥原料:
[0007]合歡皮40-50份、柏子仁45-55份、酸棗仁25_35份、遠志5_15份、天麻20-30份、鉤藤10-20份、黨參25-35份、大棗20-30份、蘇合香5_15份、葛根5_10份、香附15-25份、薄荷10-15份、烏藥25-35份、狗脊25-35份、紫河車5_15份。
[0008]優選的,治療神經衰弱的中藥口服液,包括以下重量份的中藥原料:
[0009]合歡皮45份、柏子仁50份、酸棗仁30份、遠志10份、天麻25份、鉤藤15份、黨參30份、大棗25份、蘇合香10份、葛根8份、香附20份、薄荷12份、烏藥28份、狗脊30份、紫河車10份。
[0010]所述的,治療神經衰弱的中藥口服液,製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0011](1)取上述重量配比的中藥原料,清洗乾燥後,打磨成40-60目的粉末;
[0012](2)將各中藥粉末混合均勻,置於砂鍋中,加8-10倍於藥物量的純淨水,浸泡2-3小時,然後大火煮沸,文火煎煮2-3小時,冷卻後過濾,分出藥渣和藥液;繼續在藥渣中加入
6-8倍於藥物量的純淨水,大火煮沸,文火煎煮2-3小時,冷卻過濾掉藥渣,合併兩次藥液,混勻;
[0013] (3)量取藥液總體積,並將其濃縮至總體積的40-50%,將濃縮液置於滅菌鍋中於120-130°C條件下滅菌20-30分鐘;[0014](4)滅菌後的濃縮液冷卻後灌裝成瓶,每瓶10毫升,即得本發明治療神經衰弱的中藥口服液。
[0015]服用方法:每天早晚各服用一次,一次服用一瓶。
[0016]本發明配方中各中藥的作用機理:
[0017]合歡皮:甘,平。歸心、肝、肺經。功能與主治:解鬱安神,活血消腫。用於心神不安,憂鬱失眠,肺癰瘡腫,跌扑傷痛。
[0018]柏子仁:甘,平。歸心、腎、大腸經。功能與主治:養心安神,止汗,潤腸。用於虛煩失眠,心悸怔忡,陰虛盜汗,腸燥便秘。
[0019]酸棗仁: 甘、酸,平。歸心、肝、膽經。功效:養心益肝,安神,斂汗。用於神經衰弱、失眠、多夢、盜汗。
[0020]遠志:苦、辛、溫。歸心、腎、肺經。功能與主治:安神益智,祛痰,消腫。用於心腎不交,失眠多夢,健忘驚悸,神志恍惚,咳痰不爽,瘡瘍腫毒,乳房腫痛。
[0021]天麻:甘,平。歸肝經。功能與主治:平肝息風止痙。用於頭痛眩暈,肢體麻木,小J 驚風,癲癇抽搐,破傷風症。
[0022]鉤藤:甘,涼。歸肝、心包經。功能與主治:清熱平肝,息風定驚。用於頭痛眩暈,感冒夾驚,驚癇抽搐,妊娠子癇;高血壓症。
[0023]黨參:甘,平。歸脾、肺經。功能與主治:補中益氣,健脾益肺,用於脾肺虛弱,氣短心悸,食少便溏,虛喘咳嗽,內熱消渴。
[0024]大棗:甘,溫。歸脾、胃經。功能與主治: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用於脾虛食少,乏力便溏,婦人髒躁。
[0025]蘇合香:辛,溫。歸心、脾經。功能與主治:開竊,破穢,止痛。用於中風痰厥,卒然昏倒,胸腹冷痛,驚癇,溫症。
[0026]葛根:甘、辛,涼。歸脾、胃經。功能與主治:解肌退熱,生津,透疫,昇陽止瀉。用於外感發熱頭、痛項強,口渴,消喝,麻疹不透,熱痢,洩瀉;高血壓頸項強痛。
[0027]香附:辛、微苦、微甘,平。歸肝、脾、三焦經。功能與主治:行氣解鬱,調經止痛。用於肝鬱氣滯,胸、脅、脘腹脹痛,消化不良,胸脘痞悶,寒疝腹痛,乳房脹痛,月經不調,經閉痛經。
[0028]薄荷:性涼,味辛。功能主治:宣散風熱,清頭目,透疹。用於風熱感冒、風溫初起、頭痛、目赤、喉痺、口瘡、風疹、麻疹、胸脅脹悶。
[0029]烏藥:性溫,昧辛。功能主治:順氣止痛,溫腎散寒。用於胸腹脹痛、氣逆喘急、膀胱虛冷、遺尿尿頻、疝氣、痛經。
[0030]狗脊:苦、甘,溫。歸肝、腎經。功能與主治:補肝腎,強腰脊,祛風溼。用於腰脊酸軟,下肢無力,風溼痺痛。
[0031]紫河車:甘、鹹,溫。歸心、肺、腎經。功能與主治:溫腎補經,益氣養血。用於虛勞羸瘦,骨蒸盜汗,咳嗽氣喘,食少氣短,陽痿遺精,不孕少乳。
[0032]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0033]本發明採用純中藥製劑,用藥溫和,無毒副作用,無依賴性,各中藥協同作用具有平肝清熱、補氣益腎、滋陰養血、養心安神、解鬱開竅等功效,本發明療效顯著,臨床治癒率78.2%,有效率 89.3%。[0034]下面結合臨床試驗和典型病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說明。
[0035]臨床試驗
[0036]1、臨床資料:
[0037]在2011年3月至2013年9月期間,共觀察神經衰弱患者197名,其中男性89名,女性患者108人,平均年齡32歲,最短病程5個月,最長5年。其主要臨床表現:精神易疲勞,心情緊張,煩躁、情緒易激動、記憶力減退,頭痛等情緒症狀,以及肌肉緊張性疼痛和睡眠障礙等生理功能紊亂症狀。
[0038]2、治療方法:
[0039]服用本發明中藥口服液,每天早晚各一次,一次一瓶,15天I療程,共服藥三個療程。 [0040]3、療效標準:
[0041]治癒:各臨床症狀消失,情緒穩定;
[0042]有效:各臨床症狀減輕;
[0043]無效:各臨床症狀無好轉。
[0044]4、治療結果:
[0045]在197例患者中,服藥3個療程後,臨床治癒154例,有效22例,無效21例,治癒率78.2%,有效率89.3%。
[0046]典型病例
[0047]吳某,女,39歲,教師,患病兩三年,主要表現為:易疲勞、情緒易激動煩躁、記憶力減退,頭痛,失眠多夢,曾服用多種安神藥,服藥時好轉,停藥反覆,服用本發明中藥口服液三個療程,臨床症狀消失,情緒穩定。隨後一年回訪無復發。
【具體實施方式】
[0048]實施例1
[0049]所述的治療神經衰弱的中藥口服液,包括以下重量份的中藥原料:合歡皮45份、柏子仁50份、酸棗仁30份、遠志10份、天麻25份、鉤藤15份、黨參30份、大棗25份、蘇合香10份、葛根8份、香附20份、薄荷12份、烏藥28份、狗脊30份、紫河車10份。
[0050]實施例2
[0051]所述的治療神經衰弱的中藥口服液,包括以下重量份的中藥原料:合歡皮40份、柏子仁45份、酸棗仁25份、遠志5份、天麻20份、鉤藤10份、黨參25份、大棗20份、蘇合香5份、葛根5份、香附15份、薄荷10份、烏藥25份、狗脊25份、紫河車5份。
[0052]實施例3
[0053]所述的治療神經衰弱的中藥口服液,包括以下重量份的中藥原料:合歡皮50份、柏子仁55份、酸棗仁35份、遠志15份、天麻30份、鉤藤20份、黨參35份、大棗30份、蘇合香15份、葛根10份、香附25份、薄荷15份、烏藥35份、狗脊35份、紫河車15份。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神經衰弱的中藥口服液,其特徵在於,包括以下重量份的中藥原料:合歡皮40-50份、柏子仁45-55份、酸棗仁25-35份、遠志5_15份、天麻20-30份、鉤藤10-20份、黨參25-35份、大棗20-30份、蘇合香5_15份、葛根5_10份、香附15-25份、薄荷10-15份、烏藥25-35份、狗脊25-35份、紫河車5_15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神經衰弱的中藥口服液,其特徵在於,包括以下重量份的中藥原料:合歡皮45份、柏子仁50份、酸棗仁30份、遠志10份、天麻25份、鉤藤15份、黨參30份、大棗25份、蘇合香10份、葛根8份、香附20份、薄荷12份、烏藥28份、狗脊30份、紫河車10份。
【文檔編號】A61P25/00GK104027605SQ201410229493
【公開日】2014年9月10日 申請日期:2014年5月27日 優先權日:2014年5月27日
【發明者】張自英, 李大波 申請人:李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