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粉機的製作方法
2023-08-10 05:37:46 1
專利名稱:配粉機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糧食深加工設備。
背景技術:
目前,在國內的小麥谷朊粉的生產工序中,因麵粉質量和設備性能及操作過程中的不穩定,容易造成產品谷朊粉的不穩定,產品的質量波動幅度很大,谷朊粉的蛋白要求在 75%以上,而實際生產中因為麵粉質量波動或設備性能波動而引起的谷朊粉蛋白波動範圍在70-78%之間來回波動。因為質量的不穩定,產品不能直接出售,只有用人工的方式重新對產品的質量做勾兌,需要成立勾兌車間,還要投入大量人工物力,增加了新的崗位和生產費用,勞動強度大,工作效率低,勾兌過程中,容易感染多種菌類,造成汙染物超標,影響產品質量,降低了經濟效益。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配粉機,以解決現有技術機械化程度低,需設置谷朊粉人工勾兌車間,還要投入大量人工物力,增加了新的崗位和生產費用,勞動強度大,工作效率低,勾兌過程中,容易感染多種菌類,造成汙染物超標,影響產品質量,降低經濟效益等問題。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本設備主體配粉器上方設置若干個進料絞龍,進料蛟龍上方設置配粉前物料筒倉,進料絞龍下部通過管道連接配粉機進料口, 配粉器內部設置物料混合螺旋,增加自動卸料裝置,中部設置卸料自動開關門,下部設置物料緩衝漏鬥,物料緩衝漏鬥底部連接卸料蛟龍,卸料蛟龍通過管道連接閉風器漏鬥,閉風器漏鬥底部設置閉風器,閉風器通過管道一端連接羅茨風機,一端連接成品物料筒倉,成品物料筒倉下部設置成品出倉絞龍,構成配粉機。採用本發明的積極效果是
1、機械化程度高,解決了全部靠人工操作的問題。現在只需要一個人就能對全過程進行操作,簡化了操作工藝,降低了勞動強度,提高了工作效率。2、在物料的生產過程中,全封閉式輸送,減少了因人為因素對產品質量的影響。產品質量達到了指標非常穩定的效果。波動範圍在75-76%之間。3、減少了設備、工具費用,相對建一個車間來說,極大的減少了資金投入。4、避免了汙染及菌類感染,提升了衛生環保等級。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 附圖1為本發明結構示意附圖2為本發明主機結構示意圖
圖1中1進料絞龍、2配粉器、3卸料絞龍、4羅茨風機、5閉風器、6閉風器漏鬥、7配粉前物料筒倉、8成品物料筒倉、9成品出倉絞龍。圖2中2-1物料混合螺旋、2-2物料進口、2-3卸料自動開關門、2_4物料緩衝漏鬥。
具體實施例方式如圖1、2所示;本設備主機配粉機2上方設置兩個進料絞龍1,進料蛟龍1上方均設置配粉前物料筒倉7,進料絞龍1下部通過管道連接配粉機2物料進口 2-2,配粉機2上部設置物料混合螺旋2-1,增加自動卸料裝置,中部設置卸料自動開關門2-3,下部設置物料緩衝漏鬥2-4,物料緩衝漏鬥2-4底部連接卸料蛟龍3,卸料蛟龍3通過管道連接閉風器漏鬥6,閉風器漏鬥6底部設置關風器5,關風器5通過管道一端連接羅茨風機4,一端連接成品物料筒倉8,成品物料筒倉8下部設置成品出倉絞龍9,構成配粉機。本發明採用不鏽鋼絞龍,配粉機將小型和面機的設備結構進行改造,增加自動卸料裝置,對物料的進出口重新進行設計、與羅茨風機和閉風器與現有技術產品相同的產品有機結合,構成系統配粉設備。工作時,將需配粉的物料由1進料絞龍輸入配粉機2,在配分機裡面混合3-5分鐘後,由卸料絞龍3送到5閉風器漏鬥裡面。物料輸送由羅茨風機的風力送到9成品物料筒倉裡面,等待包裝。
權利要求
1.一種配粉機,其特徵是本設備主體配粉器上方設置若干個進料絞龍,進料蛟龍上方設置配粉前物料筒倉,進料絞龍下部通過管道連接配粉器進料口,配粉器內部設置物料混合螺旋,中部設置卸料自動開關門,下部設置物料緩衝漏鬥,物料緩衝漏鬥底部連接卸料蛟龍,卸料蛟龍通過管道連接閉風器漏鬥,閉風器漏鬥底部設置閉風器,閉風器通過管道一端連接羅茨風機,一端連接成品物料筒倉,成品物料筒倉下部設置成品出倉絞龍,構成配粉機。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配粉機,其特徵是增加自動卸料裝置。
全文摘要
一種配粉機,涉及一種糧食深加工設備。該配粉機主體配粉器上方設置若干個進料絞龍,進料蛟龍上方設置配粉前物料筒倉,進料絞龍下部通過管道連接配粉器進料口,配粉器內部設置物料混合螺旋,中部設置卸料自動開關門,下部設置物料緩衝漏鬥,物料緩衝漏鬥底部連接卸料蛟龍,卸料蛟龍通過管道連接閉風器漏鬥,閉風器漏鬥底部設置閉風器,閉風器通過管道一端連接羅茨風機,一端連接成品物料筒倉,成品物料筒倉下部設置成品出倉絞龍,構成配粉機。本發明機械化程度高,簡化了操作工藝,降低了勞動強度,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生產過程中全封閉式輸送,減少了因人為因素對產品質量的影響,避免了汙染及菌類感染,提升了衛生環保等級。
文檔編號B01F7/08GK102441334SQ20111023731
公開日2012年5月9日 申請日期2011年8月18日 優先權日2011年8月18日
發明者劉潔, 宋傑, 李淑江, 滿增志, 董偉博, 龔金嶺 申請人:山東江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