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防漏油液壓阻尼襯套的製作方法
2023-08-10 03:51:06 1
專利名稱:一種防漏油液壓阻尼襯套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防漏油液壓阻尼襯套。
背景技術:
傳統的液壓阻尼襯套產品採用的是整個圓柱面鎖緊式結構,這種結構的液壓阻尼襯套很容易造成漏液,導致產品壽命短,因此不能提供大阻尼和大剛度,漏液問題一直是液壓阻尼襯套產品的一個疑難問題,其典型特徵表現為異響,失效模式為不能提供大阻尼和大剛度,後果直接影響汽車的NVH性能。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防漏油液壓阻尼襯套,其目的是防止液壓阻尼襯套在使用過程中出現漏油問題。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取的技術方案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這種防漏油液壓襯套,一種防漏油液壓阻尼襯套,包括由內管、支撐骨架和橡膠體硫化的橡膠主簧、限位塊、緩衝塊和外管,在所述的橡膠主簧的兩端分別設有至少兩個密封筋。所述的橡膠主簧與外管過盈配合,使得外管兩端分別形成臺階和斜面。所述斜面的夾角範圍是4° 8°。採用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這種防漏油液壓阻尼襯套,結構簡單,採用雙層密封筋結構、臺階和斜面鎖緊結構,保證了液壓襯套在受到軸向、徑向、扭轉等載荷的情況下,液體不會從襯套中漏出,從而避免了異響等情況的發生,保證了發動機在低頻、 大振幅時能提供大阻尼、大剛度,為汽車提供了良好的隔振、減振效果並提高了產品的使用壽命。
下面對本說明書各幅附圖所表達的內容及圖中的標記作簡要說明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橡膠主簧的結構示意圖。圖中標記為1、內管,2、限位塊,3、緩衝塊,4、支撐骨架,5、外管,6、橡膠體,7、密封筋。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照附圖,通過對實施例的描述,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如所涉及的各構件的形狀、構造、各部分之間的相互位置及連接關係、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製造工藝及操作使用方法等,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以幫助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對本實用新型的發明構思、技術方案有更完整、準確和深入的理解。[0015]為了解決在本說明書背景技術部分所述的目前公知技術存在的問題並克服其缺陷,實現防止液壓阻尼襯套在使用過程中出現漏油問題。本實用新型採取的技術方案為如圖1至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這種防漏油液壓阻尼襯套,包括由內管1、 支撐骨架4和橡膠體6硫化的橡膠主簧、限位塊2、緩衝塊3和外管5,在橡膠主簧的兩端分別設有至少兩個密封筋7。橡膠主簧與外管5過盈配合,使得外管5兩端分別形成臺階和斜面。所述斜面的夾角範圍是4° 8°。採用上述技術方案,這種防漏油液壓阻尼襯套,由內管1、支撐骨架4和橡膠體6硫化的橡膠主簧,在橡膠主簧的兩端設有兩個密封筋7,其尺寸為lmm*0. 25mm,在阻尼液中將橡膠主簧以單邊0. Imm的過盈量壓入外管5,使得橡膠主簧與外管過盈配合,這樣就形成了外管5兩端距離端面15mm處有一個0. 15mm的臺階和距離端面5mm處的斜面,其夾角為6°, 這樣就形成了臺階鎖緊和斜面鎖緊結構。保證了液壓襯套在受到軸向、徑向、扭轉等載荷的情況下,液體不會從襯套中漏出,從而避免了異響等情況的發生,保證了發動機在低頻、大振幅時能提供大阻尼、大剛度,為汽車提供了良好的隔振、減振效果並提高了產品的使用壽命。本實用新型所採用的技術方案,與現有技術相比,有著明顯的區別,具備了實質性的特點,並在技術上取得了進步,值得在工業上推廣和應用,所以,本實用新型具有新穎性、 創造性和實用性。上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示例性描述,顯然本實用新型具體實現並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採用了本實用新型的方法構思和技術方案進行的各種非實質性的改進,或未經改進將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和技術方案直接應用於其它場合的,均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防漏油液壓阻尼襯套,包括由內管(1)、支撐骨架(4)和橡膠體(6)硫化的橡膠主簧、限位塊O)、緩衝塊(3)和外管(5),其特徵在於在所述的橡膠主簧的兩端分別設有至少兩個密封筋(7)。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漏油液壓阻尼襯套,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橡膠主簧與外管 (5)過盈配合,使得外管( 兩端分別形成臺階和斜面。
3.按照權利要求2所述的防漏油液壓阻尼襯套,其特徵在於所述斜面的夾角範圍是4° 8°。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防漏油液壓阻尼襯套,包括由內管(1)、支撐骨架(4)和橡膠體(6)硫化的橡膠主簧、限位塊(2)、緩衝塊(3)和外管(5),在所述的橡膠主簧的兩端分別設有至少兩個密封筋(7)。採用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這種防漏油液壓阻尼襯套,結構簡單,採用雙層密封筋結構、臺階和斜面鎖緊結構,保證了液壓襯套在受到軸向、徑向、扭轉等載荷的情況下,液體不會從襯套中漏出,從而避免了異響等情況的發生,保證了發動機在低頻、大振幅時能提供大阻尼、大剛度,為汽車提供了良好的隔振、減振效果並提高了產品的使用壽命。
文檔編號F16F9/36GK202082334SQ201120177050
公開日2011年12月21日 申請日期2011年5月30日 優先權日2011年5月30日
發明者張明芮, 潘琦俊, 章志華 申請人:蕪湖禾田汽車工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