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獻帝遷都長安詔書(長安十三朝之東漢獻帝長安)
2023-08-07 18:59:14 1
前文介紹了第十一個建都長安的王朝——唐朝【詳見:長安十三朝之唐都長安】,接下來繼續了解一下第十二個遷都長安的帝王——東漢獻帝。本文之所以沒有按照中國歷史年表的順序來表述,是因為東漢並非在長安建都,而是遷都,此處特別說明。
西漢末年,這會矛盾激化。王莽取代西漢,建立新朝,新朝改制的失敗,加劇了社會危機,爆發了綠林、赤眉起義,天下紛亂。
公元22年,劉氏宗親劉秀(東漢開國皇帝)以「復高祖之業,定萬世之秋」為號,會同劉縯在春陵(湖北棗陽)起兵,與綠林軍匯合。
公元23年,劉秀率領綠林軍堅守昆陽(河南葉縣),絕地反擊,以少勝多,大敗新莽官軍,王莽的主力在昆陽城損失殆盡,劉秀一戰而天下聞名,昆陽之戰的勝利更具有戰略意義。
公元25年,劉秀(公元25年—公元57年在位)登基稱帝,仍然以「漢」為國號,定都洛陽,由於都城洛陽位於西漢舊都長安的東方,史稱:東漢。
此時的長安城,並不在劉秀的控制範圍之內,綠林、赤眉兩大起義軍發生內耗,長安城數次易主,飽經戰火,人口銳減,滿目瘡痍,加上北方遊牧民族的襲擾,東漢政權尚無足夠的精力與之對抗,西漢舊都長安已不適合作為東漢都城了。
東漢立國一統天下之後,雖有光武中興、明章之治,卻也是外戚專權、宦官幹政。「一個貴族特殊的家庭,和大自然隔離,總不免要走上墮落衰敗的命運,此乃以下中國歷代王室共有之趨勢,而東漢最可示例」。【註:本文黑體字部分引用的內容,均摘自:錢穆先生所著《國史大綱》,商務印書館,下同】。
東漢末年,地方諸侯豪強擁兵自重,導致了諸侯軍閥混戰的局面。公元189年,十常侍之亂,外戚與宦官的爭鬥越演越烈,東漢權臣董卓以清君側之名進軍洛陽。
董卓進入洛陽之後,控制了漢少帝劉辯,入主朝政,廢殺少帝劉辯,立漢獻帝劉協為帝,自為相國,獨攬朝政,專權暴政,史稱:董卓之亂。
「在東漢政治上佔有地位的,一面是代表『王室』的外戚和宦官;另一面則是代表『政府』的新興士族,便是當時之所謂『名士』」。
公元190年,董卓專權暴政引起的各路諸侯軍閥不滿,成了眾矢之的,各諸侯軍閥推舉袁紹(東漢末年軍閥之一)為盟主,西進討伐董卓,反董聲勢浩大,對都城洛陽形成威脅,董卓避其鋒芒,洗劫洛陽城之後,挾持獻帝劉協從洛陽遷都長安。
「漢末割據的梟雄,實際上即是東漢末年之名士。尤著者如袁紹、公孫瓚、劉表諸人」。
公元196年,東漢權臣曹操西迎漢獻帝還都洛陽,不久又遷獻帝劉協於許縣(河南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
長安作為漢獻帝劉協時期的都城,前後歷時約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