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用運輸制冷機組轉運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8-07 07:17:26

本實用新型涉及空氣調節設備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陸用運輸制冷機組轉運裝置。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進行陸用運輸制冷機組生產時,需要將陸用運輸制冷機組的部件在各個工序之間轉運,即在各個工序車間之間轉移運輸。現有的轉運操作是:
將陸用運輸制冷機組的框架組件焊接完後放平,然後由叉車轉移到發泡車間。
框架組件到達發泡車間後,通過吊裝工具吊裝到發泡預裝工裝臺,預裝為發泡組件,再進行發泡(通常發泡時發泡組件處於豎直狀態)。發泡完後,再次放平轉移到總裝車間。
到達總裝車間後,通過吊裝工具將其吊起豎立,之後用其它裝置固定再進行總裝裝配。
這種操作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陸用運輸制冷機組的轉移需另外使用叉車運輸,增加額外的設備成本。
陸用運輸制冷機組轉運時需頻繁放平再豎直,操作煩瑣,容易損壞。
總裝裝配時,需再次豎直並用其它裝置固定;操作不便且不夠安全。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種能夠方便轉運陸用運輸制冷機組的陸用運輸制冷機組轉運裝置。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陸用運輸制冷機組轉運裝置,其包括承載並固定被運輸物的底部支撐架和側邊支撐架,底部支撐架具有底部支撐面,底部支撐架的底面上設置有移動輪,側邊支撐架固定設置在底部支撐架上,側邊支撐架具有側邊支撐面,側邊支撐面與底部支撐面之間具有第一夾角。
進一步地,側邊支撐架設置在底部支撐架的中部,並將底部支撐面分割為第一支撐面和第二支撐面。
進一步地,底部支撐架包括至少兩個縱梁和至少兩個橫梁,至少兩個縱梁間隔設置,至少兩個橫梁連接相鄰兩個縱梁。
進一步地,底部支撐面上設置有底部保護墊。
進一步地,移動輪為多個且間隔設置在底部支撐架上,至少一個移動輪為萬向輪。
進一步地,側邊支撐架包括豎梁和設置在豎梁上的用於固定被運輸物的安裝片,豎梁固定連接在底部支撐架上。
進一步地,側邊支撐架還包括加強梁,加強梁連接在豎梁與底部支撐架之間。
進一步地,豎梁為兩個,且間隔設置在底部支撐架上,加強梁與豎梁一一對應地設置。
進一步地,側邊支撐架還包括連接梁,連接梁連接兩個豎梁,且連接梁的朝向被運輸物的側面上設置有側邊保護墊。
進一步地,豎梁的頂面上設置有頂面保護墊。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陸用運輸制冷機組轉運裝置,通過設置底部支撐架和側邊支撐架實現對陸用運輸制冷機組的承載,通過移動輪實現轉移運輸,可滿足該陸用運輸制冷機組總裝生產裝配豎直放置的需要。針對陸用運輸制冷機組需帶發動機組出貨時的大承重狀況,可保證陸用運輸制冷機組穩定可靠的轉移運輸、生產裝配;實用性強,安全性強,勞動強度大大降低。
附圖說明
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於解釋本實用新型,並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陸用運輸制冷機組轉運裝置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2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陸用運輸制冷機組轉運裝置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圖3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陸用運輸制冷機組轉運裝置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底部支撐架;11、縱梁;12、橫梁;13、底部保護墊;2、側邊支撐架;21、豎梁;22、安裝片;23、加強梁;24、連接梁;25、側邊保護墊;26、頂面保護墊;3、移動輪。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參考附圖並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
如圖1至圖3所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陸用運輸制冷機組轉運裝置包括承載並固定被運輸物的底部支撐架1和側邊支撐架2,底部支撐架1具有底部支撐面,底部支撐架1的底面上設置有移動輪3,側邊支撐架2固定設置在底部支撐架1上,側邊支撐架2具有側邊支撐面,側邊支撐面與底部支撐面之間具有第一夾角。
該陸用運輸制冷機組轉運裝置的底部支撐架1和側邊支撐架2實現對需轉運物的支撐,通過底部支撐面和側邊支撐面的配合實現需轉運物的豎直放置和運輸,滿足陸用運輸制冷機組在生產過程中在各工序間的轉運,減少轉運吊裝投入和複雜度,避免轉運過程中多次翻轉需轉運物。由於陸用運輸制冷機組轉運裝置具有移動輪3,因此工人可以方便地驅動陸用運輸制冷機組的移動,使轉運更加省力,降低勞動強度。
在本實施例中需轉運物為陸用運輸制冷機組轉運裝置或陸用運輸制冷機組轉運裝置的部件。
底部支撐面與側邊支撐面之間的第一夾角的角度值可以根據不同的需轉運物確定,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夾角為90°。
如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底部支撐架1為框架式結構。其由縱梁11和橫梁12拼接而成。具體地,底部支撐架1包括至少兩個縱梁11和至少兩個橫梁12,至少兩個縱梁11間隔設置,至少兩個橫梁12連接相鄰兩個縱梁11。這樣能夠形成穩定的框架結構,實現對需轉運物的可靠支撐。
縱梁11和橫梁12的材質選用方鋼,方鋼的橫截面結構尺寸為60*60*4。縱梁11與橫梁12之間的連接工藝可以採用焊接或鉚接等。
移動輪3為多個且間隔設置在底部支撐架1上。在本實施例中,移動輪3為4個,其中兩個一一對應地設置在一個縱梁11的兩端,另外兩個一一對應地設置在另外一個縱梁11的兩端。
為了便於轉向,使工作人員轉運時更加方便,至少一個移動輪3為萬向輪。在本實施例中,萬向輪的數量為兩個。也即,底部支撐架1的底部焊接有2個六寸重型定向輪和2個六寸重型萬向輪,以供其移動和轉向。
為了能夠在需要時固定轉運裝置,防止其移動,至少一個移動輪3上設置有剎車結構,這樣當需要固定轉運裝置對需轉運物進行操作時,可以將移動輪3剎住,防止轉運裝置移動。
在本實施例中,側邊支撐架2設置在底部支撐架1的中部,並將底部支撐面分割為第一支撐面和第二支撐面。這樣可以適應陸用運輸制冷機組的結構,便於其對處於第一支撐面上的部件或處於第二支撐面上的部件進行操作。
具體地,側邊支撐架2包括豎梁21和設置在豎梁21上的用於固定被運輸物的安裝片22,豎梁21固定連接在底部支撐架1上。
側邊支撐架2的豎梁21與底部支撐架1的縱梁11的數量一致,且一一對應地設置。豎梁21也採用方鋼通過切割製作,並通過焊接的方式焊接在縱梁11上。
安裝片22設置在豎梁21的頂端,用於通過緊固件與需轉運物固定連接,實現對需轉運物的固定。具體地,豎梁21的頂端設置有一個凸出段(此凸出段平行於縱梁11),安裝片22設置在這個凸出段的端面上。在安裝片22上設置有多個通孔,以供緊固件穿設。通孔可以是螺紋孔也可以是光孔。
優選地,為了提高結構強度,側邊支撐架還包括加強梁23,加強梁23連接在豎梁21與底部支撐架1的縱梁11之間。加強梁23可以選用方鋼或其它能夠實現可靠支撐的材質。
在本實施例中,由於豎梁21為兩個,且間隔設置在底部支撐架1上,因此加強梁23也為兩個,且與豎梁21一一對應地設置。這樣可以可靠地支撐陸用運輸制冷機組的側邊,防止轉運過程中傾倒。
側邊支撐架2還包括連接梁24,連接梁24連接兩個豎梁21。連接梁24連接兩個豎梁21,可以提高結構強度。
在進行轉運時,可將陸用運輸制冷機組整機或者焊接框架,由行車吊至該轉運裝置上。陸用運輸制冷機組底部落在轉運裝置的底部支撐架1的底部支撐面上,陸用運輸制冷機組的邊框面緊貼住轉運裝置的側邊支撐架2的豎起的側板支撐面。然後通過M16*50螺栓、M16螺母、平墊16、彈墊16與轉運裝置連接好。這樣通過推動轉運裝置能夠實現自由轉向、推動至其它工位或生產車間。
在進行總裝裝配時,陸用運輸制冷機組可固定放置在轉運裝置上,然後使用M16螺栓螺母等緊固組合件連接好。在將移動輪3的剎車剎進,防止移動。這時陸用運輸制冷機組便可立於轉運裝置上進行裝配,直至測試後、打包出貨。
為了很好地保護陸用運輸制冷機組,防止轉運過程中損傷陸用運輸機組,底部支撐面上設置有底部保護墊13。連接梁24的朝向被運輸物的側面上設置有側邊保護墊25。側邊保護墊25和底部保護墊13的數量和為9片,每個均為80*80*10的橡膠板。底部保護墊13為4個,用於緩衝減振。側邊保護墊25為5片,用於側面減振及吸收加工誤差。
豎梁21的頂面上設置有頂面保護墊26。若需轉運物與豎梁21的頂面有接觸,則頂面保護墊26可以實現緩衝和減震。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陸用運輸制冷機組轉運裝置具有如下技術效果:
提供了一種陸用運輸制冷機組可用的轉移運輸裝置。降低了操作人員的勞動強度,提高了操作效率;減少了輔助裝置和叉車協助。解決了轉運過程中頻繁放平再豎直的問題,總裝時可以進行豎直裝配,且固定更穩定、更安全。
該轉運裝置可以對部件及整機進行轉移運輸,無須工裝車協助;無須返復放平豎立;總裝裝配時無須其它裝置協助,可安全穩定固定,便於總裝裝配。
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並不用於限制本實用新型,對於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