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州橋旁邊有什麼(武漢有座趙州橋)
2023-08-09 10:28:58 1
武漢是一個三鎮隔江鼎立的格局,有著「百湖之城」的美譽,舟與橋就成為了武漢人賴以生存、交流、溝通的必需。橋梁把武漢三鎮連為一體。
一說到橋梁,首先會想到的是河北的趙州橋,小學課本上就曾講過,在河北省趙縣的洨河上,有一座世界聞名的石拱橋,叫安濟橋,又叫趙州橋。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設計和參加建造的,到現在已經有一千三百多年了。
趙州橋非常雄偉。橋長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寬,中間行車馬,兩旁走人。這麼長的橋,全部用石頭砌成,橫跨在三十七米多寬的河面上。
咱們武漢市也有一座「趙州橋」!聽到這你肯定不信了,說武漢的名勝古蹟,那肯定就是黃鶴樓、歸元寺、洪山寶塔呀,哪裡有個「趙州橋」呢!
其實就是武漢市這座歷史悠久並且結構與趙州橋結構相似的石拱橋-----武漢北洋橋。據《洪山文史》稱橋長50米,寬7-11米。兩頭寬,中間窄,拱橋跨度14米。始建於唐代,歷經戰亂,屢毀屢建。
進去的道路兩邊房屋都已拆遷,沿著小路進去不久就來到河邊,看到橋面由三道組成:橋中砌有四十八縱橫相排的磚石,約2.5米寬能通行小汽車的坡道。不寬的橋面,竟然在兩側還貫通階梯形成人車分流。引橋的兩邊是一個八字形矮墩是「限載墩」。兩邊人行的臺階道約1米多寬,數著橋面的臺階道,上九臺臺 階道,下九臺臺階道。正好應了古代使用「九」個數字特有的寓意、象徵!
拾階而上,數得是十四壘麻石護欄;時不時偶爾出現一、兩個行人和小汽車,匆匆從不寬的橋面上通過。
我從橋的北面走過引橋。引橋和橋面都是青麻石鋪墊,橋頭二座石獅子佇立在路旁,年復一年的忠於職守地守候著這古老的橋!
北洋橋的南頭,豎立立存的三塊石碑,從碑文得知,此橋興自唐代,明弘治年間重建,明萬曆年間和民國四年曾對此橋進行過兩次維修。
最為奇觀是古橋的那紅砂條石砌築的基墩,古橋西邊是完整無缺的平面,而古橋東面卻有小四方形的紅砂條砌築錯出。
史料記載:古雲夢澤消失,分解出眾多湖泊港汊。此地「北洋橋」乃是東南祁鄭湖和西北餘家湖的兩湖交匯之處,曾為淮揚荊襄沔黃蘄諸路客商往來必經之地。橋址處原為一渡口,曾是安徽、江西等地客商來漢必經之路,久而久之形成集鎮。
明朝初年,一周姓官員路經渡口,見200多人等一艘小舟,便說服其好友陳廷英捐1000多兩白銀和400擔大米,在此修建了一座石橋。因渡口名叫白洋渡,石橋便取名為白洋橋,後訛傳為北洋橋。
北洋橋歷經滄桑卻能保存下來,得益於這裡的村民世世代代對古橋的保護。現在的北洋橋村委會已將北洋橋的保護納入《村民自治章程》,並派專人保護古橋。
但縱觀歷史,它卻是命運多舛:
近代保護北洋橋最慘烈的一次鬥爭,發生在1938年。有一天,一群日本兵開著一坦克企圖從北洋橋上通過,當天上百村民拿著鋤頭、鐮刀、棍棒衝上橋頭,與日本兵對峙並發生衝突,兩名日本兵被打死。次日遭到日本兵的瘋狂狂報復,一名村民被槍殺,所有青壯年男女全部外逃,「北洋橋」卻得以保存。
「文革」期間破「四舊」,橋上石碑的碑簷被砸爛,石碑被推倒,村民心疼得直落淚。村民王樹聲和另外幾位村民用「牛車」將最大的一塊石碑運到一地溝邊,假裝當「跳板」使用。石碑逃過滅頂之災。
北洋橋歷經滄桑卻能保存下來,得益於這裡的村民世世代代對古橋的保護。現在的北洋橋村委會已將北洋橋的保護納入《村民自治章程》,並派專人保護古橋。
1988年,北洋橋被列為市級保護文物。隨後的歲月中,村民們更是將北洋橋當成「寶貝」愛護,為了防止貨車碾壓,他們與文物部門一道,在橋兩邊修起「防護墩」,五百多年中,簡單古樸、堅固耐久的小石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河水在橋下流淌,古橋卻巋然屹立,雄姿依舊!
據悉,北洋橋村規劃以古橋為中心,建一條「仿明清一條街」,使這一文物產生更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據考證,南宋紹興年間(公元1131-1162年)在武昌今小東門附近有木構築虎平橋。明清時所建橋梁多分布於武昌、漢陽、漢口三鎮的小河及湖泊的港汊之上。清末,三鎮共有橋131座,其中漢口67座,漢陽25座,武昌39座。武漢至今尚有遺蹟可考的古橋約有23座。
大武漢有這麼美的橋,你是不是也很想去一睹風採呢,趁著初春好天氣,趕緊去看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