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身上起成片的疙瘩(寶寶身上出現大片)
2023-08-09 08:46:34 1
文|媛媽育兒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照顧寶寶可真不是件容易事,最讓人擔心的莫過於各種大病小病了。
尤其是像溼疹、蕁麻疹這種皮膚病,孩子總愛去撓,一時半會兒還消不掉。即使消掉了也容易復發,不僅孩子受罪,家長也跟著焦慮。
前兩天在育兒論壇看到一位媽媽的求助,稱寶寶身上起了一大片疙瘩。
一開始,她以為是蚊蟲叮咬,後來才發現面積越來越大,而且形狀不一,伴隨有紅腫現象。
評論中其他寶媽說,這可能是家裡的衛生問題,好好打掃收拾一遍會好一些。
這位媽媽照做後又更新了狀態,表示當天打掃時掀開床單後,才發現底下全是小蟲子,當時感覺身體都有些不舒服,整個臉色都不好了。
她想,孩子身上的包沒準跟這些小蟲子有關係,不能再耽擱了,得趕緊去醫院看看。
醫生診斷後,聲稱孩子這是得了蕁麻疹,因為瘙癢,寶寶會不停抓撓,而後就會呈現出成片的小疙瘩連在一起。
並告訴這位寶媽平時要注意多開窗通風,多打掃,保證衛生情況,否則很容易讓抵抗力低的孩子出現過敏性皮疹,蕁麻疹就是其中比較常見的一種。
事實上,蕁麻疹的誘因不單單是環境,父母要有此意識才行。
1)內因
這類寶寶一般是遺傳性過敏體質,或者本身的免疫系統存在障礙。
只要一吸入或觸碰到花粉、動物皮屑,就容易透過腸壁進入到血液中,導致過敏,而後在皮膚上出現皮疹的症狀。
2)外因
堅果、海鮮或雞蛋、牛奶等食物,青黴素疫苗等藥物,寄生蟲病菌、黴菌等感染源,臭蟲、蟎蟲等動植物刺激,過冷或過熱的溫度以及日光,都可能導致孩子出現蕁麻疹,但其中最為常見的還屬食物與藥物。
1)遠離過敏源
寶寶出現蕁麻疹的第一時間,父母就要觀察並找到過敏源,這樣才能讓孩子及時遠離,避免再次接觸,導致病情反覆。
不論內因還是外因,都要儘量保持家庭環境衛生以及飲食衛生,才能避免各種細菌和蟲子的侵擾。
2)避免孩子抓撓患處
孩子肯定沒有大人這樣的自制力,皮膚感覺瘙癢,都會下意識用手去抓。
但這樣既不止癢,還可能導致皮膚出現潰爛,使症狀變得越來越嚴重。
因此,父母要想辦法讓孩子觸碰不到患處,或者多注意點,看著孩子,防止傷口惡化。
3)注意生活習慣
孩子患病期間多休息是最基礎的,除此之外,也要避免食用海鮮這類對皮膚有刺激性的食品,多吃水果與蔬菜補充維生素。
還可以多吃些鹼性食物,但要注意口味以清淡為主。
4)注意通風,保持空氣新鮮
得了皮膚類疾病,空氣品質極為重要,因此父母要注意給寶寶經常活動的室內保持通風。
另外,也要避免放置花卉等植物,以免引發孩子過敏,清香劑等化學類藥物也不能噴灑。
如果擔心孩子感冒,可以在通風前先把他抱到其他房間玩耍。
總之,給孩子護理要講究科學,遵從醫生的囑咐,不要聽信偏方,私自進行熱敷,溫度升高反而容易導致病情加重。
想預防孩子受到皮膚病的困擾,找到過敏源之後,就要讓孩子遠離。而後從生活習慣和環境衛生上下功夫,就能儘量為孩子排除掉身邊的隱患。
二胎寶媽、營養師,為大家分享育兒生活中的心得;圖片皆源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刪除;另外,碼字不易,如有個別錯別字,請別介意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