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口腔潰瘍藥的製作方法
2023-08-06 20:27:21 1
專利名稱:一種口腔潰瘍藥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口腔潰瘍的中成藥。
現有的粉狀口腔潰瘍中成藥,治療口腔潰瘍(俗稱口瘡)時,須將藥粉噴撒在口腔潰瘍面上。如徐州製藥總廠生產的兩種口腔潰瘍藥-夕類散(配方珍珠、象牙屑、牛黃、青黛的混合粉末)和冰朋散(配方冰片、象牙屑、牛黃的混合粉末),其用法均為一日三次將藥粉噴撒於口腔潰瘍面上。以上粉劑的口腔潰瘍藥使用不方便,且患者有食藥苦感,尤其是小兒患者,因懼怕藥苦,常造成用藥困難,因而影響治療效果。另外,現有的口腔潰瘍藥療效較慢。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敷在人體穴位上,且療效快的口腔潰瘍藥。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的口腔潰瘍藥的用料配方包括有中草藥吳茱萸、白附子、青黛、肉桂、五倍子、硃砂,其配製工藝為將各味中草藥粉碎並磨成粉末後按重量比均勻混合即成口腔潰瘍藥。使用時,用適量食醋將口腔潰瘍藥調和成糊狀敷在人體穴位上。
上述口腔潰瘍藥的重量配比為吳茱萸18-23% 白附子18-23%青黛6-10%肉桂18-23% 五倍子10-15%硃砂15-18%使用方法將調成糊狀的本口腔潰瘍藥敷於印堂穴及兩湧泉穴處,24小時後即可去掉。另外,口腔潰瘍藥與食醋應在敷用時即行混合。
本口腔潰瘍藥所含各中草藥的藥理性能為吳茱萸-性溫,散寒、止痛、降逆;青黛-性溫,清熱、涼血、定驚;肉桂-性熱,補火助阻引火歸源、散熱止痛、活血通絡;白附子-性溫,祛風定驚、解熱止痛;硃砂-性寒,清熱、鎮靜、扶正祛邪。
本口腔潰瘍藥敷在印堂穴、湧泉穴處,通過混合藥粉的藥性,可起到解毒、止痛、調節內部神經、打通及平衡臟腑經絡的作用,從而實現口腔潰瘍的治療。本口腔潰瘍藥成本低,使用方便,患者無食藥之苦,且使通常用一次即可治癒口腔潰瘍,有效率高,尤其用於小兒口腔黏膜生白瘡的治療,效果及佳。
以下解結合實施例進一步說明本發明。
實施例一口腔潰瘍藥的最佳配方(重量比)吳茱萸21%白附子21%青黛8%肉桂21% 五倍子12.5% 硃砂16.5%。
配製工藝將各味中草藥粉碎並磨成100-120目的粉末後均勻混合,即成口腔潰瘍藥。使用時,用適量食醋將口腔潰瘍藥調和成糊狀。
經反覆試驗,上例口腔潰瘍藥每一副(印堂穴與兩湧泉穴處的用量和)的最佳藥方為吳茱萸5g 白附子5g 青黛2g肉桂5g五倍子3g 硃砂4g。
實施例二(增加有細辛)為改善治療口腔潰瘍時的止痛效果,本口腔潰瘍藥中還可加入中草藥細辛,(細辛藥性為祛風、散寒、通竅止痛),增加細辛的本口腔潰瘍藥各藥粉的重量配比為吳茱萸16-20% 白附子16-20% 青黛5-9%肉桂16-20% 五倍子9-13%硃砂13-17%細辛9-13%。口腔潰瘍藥最佳的配方(重量比)吳茱萸18.5%白附子18.5%青黛7.5%肉桂18.5% 五倍子11.1%硃砂14.8% 細辛11.1%。
配製工藝與實施例一相同。
實施例二所給的口腔潰瘍藥每一副的最佳藥方為吳茱萸5g 白附子5g青黛2g肉桂5g 五倍子3g硃砂4g 細辛3g。
經實驗,實施例一、二所給的每副藥用食醋1.5-2ml調合較佳。在實施例一、二中,可先按配方加工出成批口腔潰瘍藥的混合藥粉,然後按所給每一副藥的重量進行分袋包裝,並在每副藥的包裝袋內裝入一計量食醋的容器(如小塑料杯),以方便患者使用口腔潰瘍藥。患者只需用所給容器量出食醋與藥粉均勻混合,就可自行調配好口腔潰瘍藥。
權利要求
1.一種口腔潰瘍藥,其特徵在於配方包括有粉末狀中草藥吳茱萸、白附子、青黛、肉桂、五倍子、硃砂。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口腔潰瘍藥,其特徵在於,所用的中草藥還包括粉末狀的細辛。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口腔潰瘍藥,其特徵在於,各組份中草藥為100-120目的粉末,且重量配比為吳茱萸18-23%白附子18-23%青黛6-10%肉桂18-23% 五倍子10-15%硃砂15-18%。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口腔潰瘍藥,其特徵在於,各組份中草藥為100-120目的粉末,且重量配比為吳茱萸16-20%白附子16-20%青黛5-9%肉桂16-20% 五倍子9-13% 硃砂13-17%細辛9-13%。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口腔潰瘍的中成藥,其特徵在於配方包括有粉末狀中草藥吳茱萸、白附子、青黛、肉桂、五倍子、硃砂。用適量食醋將口腔潰瘍藥調成糊狀敷在人體穴位上,可治癒口腔潰瘍。本口腔潰瘍藥成本低,使用方便,患者無食藥之苦,且通常使用一次即可治癒口腔潰瘍,有效率高,尤其用於小兒口腔黏膜生白瘡的治療,效果極佳。
文檔編號A61P1/00GK1317328SQ00111010
公開日2001年10月17日 申請日期2000年4月13日 優先權日2000年4月13日
發明者崔北雙 申請人:崔北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