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建築用帶混凝土檢測的攪拌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8-06 04:12:16 2

本實用新型屬於混凝土製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建築用帶混凝土檢測的攪拌裝置。
背景技術:
混凝土用在各種工程建設項目中,包括商用和民用建築物、公路、橋梁、塔、水壩、水池、停車場結構、管道、柵欄以及其它結構。現有技術中,混凝土多為通過鐵鍬手工攪拌製成或者通過簡單的攪拌機攪拌而成,這樣不僅費時費力,而且生產周期長,無法檢測混凝土質量,導致混凝土質量差異較大,不穩定,不適合廣泛的推廣和普及。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建築用帶混凝土檢測的攪拌裝置,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混凝土快速製備裝置,包括罐體,所述罐體的頂部通過法蘭固定連接有罐蓋,所述罐蓋的頂部中間部位固定安裝有變頻電機,所述變頻電機的輸出軸貫穿罐蓋固定連接有轉軸,所述轉軸的表面焊接有攪拌槳,且攪拌槳的表面鑲嵌有溼度傳感器,所述罐蓋的頂部位於變頻電機的外側焊接有進料鬥,所述進料鬥的底部一段設有通孔,且通孔內通過連接板滑動連接有壓力傳感器,所述罐體的內部頂端右側固定設有出水噴頭,所述罐體的一側底端固定安裝有水泵,所述水泵的出水口通過管道與出水噴頭的進水端固定連接,所述罐體的正面鑲嵌有PLC控制器,所述變頻電機、溼度傳感器、壓力傳感器和水泵均與PLC控制器電性連接。
優選的,所述罐體的底部出料端為漏鬥型,且罐體的出料端固定設有與PLC控制器電性連接的出料閥。
優選的,所述進料鬥等角度至少設有三組,且進料鬥的內部頂端活動連接有過濾網。
優選的,所述PLC控制器的表面鑲嵌有LED顯示器。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效果和優點:該建築用帶混凝土檢測的攪拌裝置,結構設計簡單合理,操作方便,通過多組進料鬥配合使用可以便於控制混凝土不同原料按不同配比來下料,進料鬥內部活動連接的壓力傳感器實時感應原料添加的重量在PLC控制器上顯示出來,保證原料配比的精確度,提高混凝土製備的質量,變頻電機帶動攪拌槳在對混凝土攪拌的時候,攪拌槳表面的溼度傳感器實時感應混凝土的含水率並在PLC控制器上顯示出來,方便控制水泵把水源通過出水噴頭噴入罐體內的水量,攪拌質量好,安全穩定,適用範圍廣,有利於推廣和普及。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剖視圖。
圖中:1罐體、2罐蓋、3變頻電機、4轉軸、5攪拌槳、6溼度傳感器、7進料鬥、8壓力傳感器、9水泵、10出水噴頭、11 PLC控制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實用新型保護的範圍。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圖1-2所示的一種建築用帶混凝土檢測的攪拌裝置,包括罐體1,所述罐體1的頂部通過法蘭固定連接有罐蓋2,所述罐蓋2的頂部中間部位固定安裝有變頻電機3,所述變頻電機3的輸出軸貫穿罐蓋2固定連接有轉軸4,所述轉軸4的表面焊接有攪拌槳5,且攪拌槳5的表面鑲嵌有溼度傳感器6,所述罐蓋2的頂部位於變頻電機3的外側焊接有進料鬥7,所述進料鬥7的底部一段設有通孔,且通孔內通過連接板滑動連接有壓力傳感器8,所述罐體1的內部頂端右側固定設有出水噴頭10,所述罐體1的一側底端固定安裝有水泵9,所述水泵9的出水口通過管道與出水噴頭10的進水端固定連接,所述罐體1的正面鑲嵌有PLC控制器11,所述變頻電機3、溼度傳感器6、壓力傳感器8和水泵9均與PLC控制器11電性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罐體1的底部出料端為漏鬥型,且罐體1的出料端固定設有與PLC控制器11電性連接的出料閥。可以方便控制混凝土的排放。
進一步的,所述進料鬥7等角度至少設有三組,且進料鬥7的內部頂端活動連接有過濾網。便於不同的原料同時投放,同時過濾網可以防止原料的直徑過大影響混凝土質量。
進一步的,所述PLC控制器11的表面鑲嵌有LED顯示器。便於觀察和控制混凝土的原料配比和含水率,保證混凝土的質量。
該建築用帶混凝土檢測的攪拌裝置,使用時,通過多組進料鬥7配合使用可以便於控制混凝土不同原料按不同配比來下料,進料鬥7內部活動連接的壓力傳感器8實時感應原料添加的重量在PLC控制器11上顯示出來,保證原料配比的精確度,提高混凝土製備的質量,變頻電機3帶動攪拌槳5在對混凝土攪拌的時候,攪拌槳5表面的溼度傳感器6實時感應混凝土的含水率並在PLC控制器11上顯示出來,方便控制水泵9把水源通過出水噴頭10噴入罐體1內的水量,該裝置結構設計簡單合理,操作方便,檢測精確度高,保證混凝土生產質量,安全穩定,適用範圍廣,有利於推廣和普及。
最後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並不用於限制本實用新型,儘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於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徵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