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妥瑞氏症抖音(不可大意瑞氏)
2023-07-30 09:59:18 4
(指導醫生陳建麗主任。)
陳建麗:主任醫師,醫學碩士,碩士生導師,貴陽市婦幼保健院·貴陽市兒童醫院急診與兒童重症醫學科主任,國家衛計委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學科帶頭人,貴州省緊急救援中心管理專業委員會委員,貴州省兒童重症醫學醫療質量控制中心主任委員。從事兒童危重症急救工作30年。
瑞氏症候群會致腦損傷等
愈後多數不理想
近日,一則舊消息再次在貴陽市民的微信群和朋友圈中瘋傳,這條消息中寫道:「緊急通知:中心醫院王雲慧主任真心地呼籲:五例小寶貝來退熱治療,發生瑞氏症候群,四個搶救無效死亡!昨夜又一個小天使離開,希望告訴有寶寶的朋友們,此藥已禁止十二歲以下的兒童使用,小孩發熱不要用『尼美舒利顆粒』,看到的都轉發吧!」記者在網絡上搜索發現,該消息自2014 年便開始流傳,但已被全國多家新聞媒體證實為假消息。不過,消息中提到的「瑞氏症候群」究竟是個什麼病?如何預防?對於許多家長和新手爸爸媽媽們來說是一臉茫然。日前,記者採訪了貴陽市婦幼保健院急診與兒童重症醫學科主任陳建麗,她說瑞氏症候群雖然罕見,但每年貴陽市幼保健院急診科都會接診1-2 例小患者。
陳建麗主任介紹說,瑞氏症候群也稱為腦病合併內臟脂肪變性,屬於繼發性線粒體腦病,是因多臟器脂肪浸潤所引起的以腦水腫和肝功能障礙為表現的一組症候群。1963 年,澳大利亞病理學家Reye 及其同事首次發布此症候群。研究表明,瑞氏症候群可能會導致脂肪肝、肝功能下降、腎衰竭、血液凝固等疾病,除此之外還有可能導致患者永久性的腦損傷,甚至造成患者死亡等,20 世紀70 年代發病率最高,病死率超過40%。近年來,發病數已明顯減少。該病多發生於6 個月至4 歲的嬰幼兒和兒童,亦可見於任何年齡段。我國以嬰幼兒較為多見。
形象地講,本病可概括地形容為「臨床上是腦病,生物化學上是肝病」。多數患兒發病前常與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的前驅症狀相似,如發熱、流涕、咳嗽、嘔吐、腹痛、腹瀉等,數日或1-2 周后出現急性腦病和肝功能異常。病程中突然出現劇烈的頭痛、頻繁嘔吐及煩躁不安的表現,之後神經系統症狀快速進展,由開始時興奮煩躁、精神錯亂、嗜睡,轉為驚厥、昏迷等。多數患兒出現低血糖和高血氨的症狀,少數伴有脫水和代謝性酸中毒等。如果不及時治療,會很快導致肝衰竭、腦損傷等多器官功能障礙,甚至死亡。陳建麗主任遺憾地說,瑞氏症候群不常見,但醫院每年都會接收到1-2 例患者,儘管及時搶救挽留了小患者們的生命,但多數愈後都不是太好,智力障礙、癲癇、癱瘓及行為異常等是該病的後遺症。
陳建麗主任強調指,肝活檢電鏡檢查是確診瑞氏症候群的重要依據,如能早期診斷治療,可避免發展為後期的嚴重腦損傷。
預防瑞氏症候群
孩子用藥要謹慎
陳建麗主任表示,迄今為止導致該病的病因尚不明確,但有研究表明一些因素被認為可能增加患病風險,如給孩子服用水楊酸類藥物(如阿司匹林)以治療病毒性疾病或退熱;此外,患肥胖症的兒童也有可能患瑞氏症候群;還有部分兒童是在誤食農藥,或接觸某些塗料、溶劑等之後,患了瑞氏症候群。「目前能做到的最好的預防方法是家長不要隨便自行給孩子服藥,特別是含水楊酸類成分的藥物。大多數藥物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毒副作用,如果對藥物的成分、適應人群、服用禁忌等不了解,往往會得不償失。」
專家建議
非藥物性退熱方法更安全
陳建麗主任認為,考慮到藥物使用安全性,當兩歲以下嬰幼兒感冒發熱時,應儘量避免使用退熱痛藥物。相對來說,一些非藥物性的物理退熱方法更安全,如發熱至38.5℃以上,患兒可在醫生指導下適量使用藥物,同時也應嚴格掌握用藥次數及劑量。以下這些退熱方法,家長可在家給孩子採用:
1、解開孩子的衣服自然降溫,但不要讓其受直吹風、對流風。
2、在孩子頭部、額部放置冷毛巾冷敷,或者粘退熱貼。
3、孩子的皮膚較嫩,不建議直接用酒精擦拭,可換成冰袋冷敷,也可以用溫水在其頸部、腋下、腹股溝等大血管走行部位擦拭,但儘量不要擦腹部。
(記者 天一)(貴州都市報全媒體編輯 廖尚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