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給孩子讀古詩尋隱者不遇(半路出家的詩人遇到個調皮小孩)
2023-07-30 14:27:54 1
唐代作為詩歌發展的黃金年代,期間出現的大詩人數不勝數。有些詩人寫詩講求的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他們寫詩靠的是天賦和靈感,就像「詩仙」李白;也有一些詩人寫詩講求的是「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他們寫詩靠的是反覆推敲和斟字酌句,就像「詩奴」賈島。但不管是哪個類型的詩人寫詩,歸根結底還是離不開讀書的積累。那麼在唐代詩人中有沒有例外呢?
別說,還真有!唐代詩人胡令能就是個「半路出家」,一夜之間突然會寫詩的人。胡令能年輕時本是以修補鍋碗盆缸度日,被附近的人稱為「胡釘鉸」。傳說有一天,胡令能睡覺的時候夢到一位白髮老頭,在夢中這老頭剖開了他的胸腹,塞了一卷書進去,夢醒之後胡令能便能寫詩了。當然,這終究只是傳說,胡令能之所以能夠能夠寫詩,其實主要還是平時勤奮好學,時常在修補東西之餘讀書習字,天賦加上刻苦,寫詩對他來說自然也就不是難事了。
不過胡令能雖然讀書習字,但是他卻和大多數讀書人不同。古代讀書人一般都有著功名濟世之心,哪怕是「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年輕時也曾入仕,只是厭倦了官場才選擇歸隱。但是胡令能卻是一生未曾出仕,始終過著田園生活,可謂逍遙。或許也是因為如此,所以胡令能的詩大都言語淺顯如大白話,但構思卻十分精巧充滿了生活情趣。筆者本期要介紹的胡令能的這首詩,雖然通篇如大白話,卻火了1000多年,更是入選課本多年,每每讀之都讓人會心一笑。下面就來和筆者一起走進這首詩。
《小兒垂釣》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這首詩是胡令能在路上偶遇一位垂釣的兒童所作。像這種以兒童為題材的詩詞,在宋代是比較常見的,像楊萬裡就有很多關於兒童題材的詩作。不過在唐代這種充滿童真童趣的詩卻是很少見,而這也是胡令能這首詩的可貴之處。
起首兩句交代了遇到兒童時的場景。小孩頭髮蓬亂在學著垂釣,側坐在青苔上,綠草映襯著他的身影。「蓬頭」點名了孩童的身份,是為鄉野兒童,平時貪玩免不了的就是頭髮亂蓬蓬,詩人這樣的不加粉飾的描寫,不僅不讓人生厭,相反更讓讀者能夠感受到詩人筆下孩童的真實和可愛。「側坐」二字可以看出孩童的無拘無束,這和大人釣魚時候的正襟危坐完全不一樣,也正好符合兒童活潑好動的特點。而「草映身」三字看似沒什麼實際作用,但是它卻為後文詩人問路作了鋪墊,因為草木的映襯,兒童的身影才被詩人所看見。
後兩句則描寫了詩人向兒童問路的場景。詩人停在路邊,看著垂釣的兒童,大聲問路,但是兒童卻不應聲只是遙遙招手,原來他是怕聲音太大驚動水中的魚兒。詩到這裡戛然而止,卻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像空間。這首詩雖然通篇是大白話,但清新活潑的童真童趣十分真實,想來它能夠入選課本和其中的童趣不無關係。
這首詩這般童趣盎然,為什麼還有家長建議從課本中刪除呢?原來是因為有些家長覺得詩中的孩子很沒有禮貌,在詩人問路的時候沒有回答,這讓容易給孩子做出錯誤的示範引導。這個理由看似挺有道理,但真是如此嗎?
其實不然,要知道,詩中的孩童對於詩人的問話,並不是沒有回應,而是「遙招手」,說明兒童並不是沒有理會詩人。其次,兒童「遙招手」的原因在詩中也給出來了,是「怕得魚驚不應人」,這個答案詩人又是怎麼知道的呢?很有可能是兒童遙遙招手,詩人走到近旁,兒童小聲告訴詩人的,要不兒童「遙招手」的心思詩人又怎會知道的如此清楚?所以理性分析,詩中的兒童真的沒有不禮貌的行為。
再者,即便是詩中的兒童真的不禮貌,難道將這首詩從課本中刪除就能一勞永逸嗎?所謂,「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每個人能接觸的東西本就有好有壞,老師應該是教會他們分辨好壞,好的東西學習,不好的東西改正,而不是一味地去封堵這些,在這個信息爆炸的年代尤其如此,畢竟他們接觸這個世界的渠道那麼多,哪怕再小心又怎麼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呢?對此,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