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線纜剝線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7-12 16:16:26

本發明涉及線纜加工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線纜剝線裝置。
背景技術:
在線纜產品的裝配過程中,經常需要涉及到對線纜的的外皮進行剝離和修剪,以達到裝配所需要的要求,而且還不能使內部導線受傷。傳統的剝除工具就是剝線鉗,美工刀配合使用,不僅效率低下,工人勞動強度大,而且容易使電纜中銅線受傷,剝線的質量無法保證,此外採用人工剝線,自動化程度低。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線纜剝線裝置,其結構簡單,剝線方便快捷,可以實現自動剝線,無需人工操作,自動化程度高,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勞動強度。
其技術方案是這樣的:一種線纜剝線裝置,包括機架,所述機架的一側上設有水平設置的夾緊氣缸,所述夾緊氣缸的活塞杆向前伸出,所述夾緊氣缸的活塞杆的前端連接有連接塊,所述連接塊上鉸接有兩個第一連杆,兩個所述第一連杆呈上下對稱設置,所述第一連杆分別連接有第二連杆,所述第二連杆包括第一擺臂和第二擺臂,所述第一擺臂和所述第二擺臂之間設有鉸接點,所述第二連杆通過所述鉸接點可旋轉的安裝在機架上,所述第一擺臂與所述第一連杆鉸接連接,所述第二擺臂的前端分別安裝有剝線夾頭,所述機架的一側上安裝有水平設置的剝線氣缸,所述剝線氣缸的活塞杆上向後伸出,所述剝線氣缸的活塞杆上固定連接有連接板,所述連接板的另一端與所述夾緊氣缸固定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機架上對應所述第二連杆設有避讓缺口。
進一步的,在所述機架上,對應所述剝線夾頭的前端設有定位氣缸,所述定位氣缸的活塞杆豎直向上設置,所述活塞杆上設有定位塊。
進一步的,所述夾緊氣缸的活塞杆的前端設有T形塊,所述連接塊上設有T形槽,所述T形塊卡裝在所述T形槽內連接所述夾緊氣缸的活塞杆與所述連接塊。
本發明的線纜剝線裝置可以實現自動剝線,在剝線時,夾緊氣缸的活塞杆在氣缸中,使得在第二連杆的第二擺臂上的兩個剝線夾頭相互分開,將線材伸入兩個剝線夾頭之間,通過夾緊氣缸的氣缸伸出,使得第一連杆連接第一連杆的第一擺臂的一端分別向外轉動,第二連杆的第二擺臂隨之分別向內連接運動,使得在第二連杆的第二擺臂上的兩個剝線夾頭夾緊線纜,通過剝線氣缸的活塞杆向後運動,通過連接板帶動夾緊氣缸向後運動,夾緊線纜的剝線夾頭夾住線纜的外皮隨之向後運動,使得線纜外皮從線纜上剝離,完成剝線。
採用本發明的線纜剝線裝置剝線,可以實現剝線,操作方便,剝線效率高,氣缸控制剝線夾頭的夾線鬆緊度以控制避免線纜中導線受傷,確保剝線的品質,通過在剝線夾頭前端設有由定位氣缸控制的定位塊,確保伸入剝線夾頭時線纜處於水平狀態且能夠正好伸入兩個剝線夾頭之間。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線纜剝線裝置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A-A向的剖視圖;
圖3為本發明的線纜剝線裝置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2的B-B向的剖視圖;
圖5為本發明的線纜剝線裝置的後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見圖1、圖2、圖3,圖4,圖5,本發明的一種線纜剝線裝置,包括機架1,機架1的一側上設有水平設置的夾緊氣缸2,夾緊氣缸2的活塞杆3向前伸出,夾緊氣缸2的活塞杆3的前端連接有連接塊4,夾緊氣缸2的活塞杆3的前端設有T形塊5,連接塊4上設有T形槽6,T形塊5卡裝在T形槽6內連接夾緊氣缸2的活塞杆3與連接塊4,連接塊4上鉸接有兩個第一連杆7,兩個第一連杆7呈上下對稱設置,第一連杆7分別連接有第二連杆8,第二連杆8包括第一擺臂9和第二擺臂10,第一擺臂9和第二擺臂10之間設有鉸接點11,第二連杆8通過鉸接點11可旋轉的安裝在機架1上,第一擺臂9與第一連杆7鉸接連接,第二擺臂10的前端分別安裝有剝線夾頭12,機架1的一側上安裝有水平設置的剝線氣缸13,剝線氣缸13的活塞杆14上向後伸出,剝線氣缸13的活塞杆14上固定連接有連接板15,連接板15的另一端與夾緊氣缸2固定連接,機架1上對應第二連杆8設有避讓缺口16,在機架1上,對應剝線夾頭12的前端設有定位氣缸17,定位氣缸17的活塞杆18豎直向上設置,活塞杆18上設有定位塊19。
本發明的線纜剝線裝置可以實現自動剝線,在剝線時,夾緊氣缸的活塞杆在氣缸中,使得在第二連杆的第二擺臂上的兩個剝線夾頭相互分開,將線材伸入兩個剝線夾頭之間,通過夾緊氣缸的氣缸伸出,使得第一連杆連接第一連杆的第一擺臂的一端分別向外轉動,第二連杆的第二擺臂隨之分別向內連接運動,使得在第二連杆的第二擺臂上的兩個剝線夾頭夾緊線纜,通過剝線氣缸的活塞杆向後運動,通過連接板帶動夾緊氣缸向後運動,夾緊線纜的剝線夾頭夾住線纜的外皮隨之向後運動,使得線纜外皮從線纜上剝離,完成剝線。
採用本發明的線纜剝線裝置剝線,可以實現剝線,操作方便,剝線效率高,氣缸控制剝線夾頭的夾線鬆緊度以控制避免線纜中導線受傷,確保剝線的品質,通過在剝線夾頭前端設有由定位氣缸控制的定位塊,確保伸入剝線夾頭時線纜處於水平狀態且能夠正好伸入兩個剝線夾頭之間。
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儘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徵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並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