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光復》紀錄片觀後感
2023-08-08 05:50:03 3
中日關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20世紀70年代,中日邦交實現正常。20世紀80年代,中日關係的"蜜月期"。20世紀90年代,"政冷經熱"的摩擦期。21世紀以來,中日關係嚴重受損,國人對日心態是在矛盾糾結中走向成熟。
正確對待和深刻反省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歷史,是建立和發展中日關係的重要政治基礎。我們將以最大的決心和努力,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堅決捍衛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成果,堅決維護戰後國際秩序,決不允許否認和歪曲侵略歷史,決不允許軍國主義捲土重來,決不允許歷史悲劇重演。
我們現在要防止一種傾向掩蓋另外一種傾向:一種認為「歷史早就過去了,不要老扯它了,現在都是講實際利益」,拘泥於對日本表面的了解和個人的利益,不關心國家的命運和前途;另一種認為「日本沒有好人,這個國家是中國的眼中釘,對日本統治者和日本一般公眾不加區別」,總之是逢日必反,不重視未來中日兩國的大局和發展。這兩種傾向都可能發生,但我們需要通過不斷地學習和積累,予以正確地認識,不能完全憑情緒去處理問題,也不能完全只站在個人的立場上去判斷思考。
中國的青少年哈日恐怕同喜歡甚至迷上日本動漫有關,仇日大概和看重近現代日本發動侵華戰爭而戰後又不肯真心道歉有關。兩者都有正面因素,如前者積極吸收外來文化的開放姿態,後者堅守民族氣節的傳統情懷。問題是都表現得極端了,極端了就有問題。所以,我們不要走極端,我們要理智的看問題。
這些年來,中國公眾的理性認識在成長,但是還不夠強大,情緒化的東西比較明顯。從每個人的角度出發,應該把自己的對這個國家、這個社會的進步具有貢獻的事情做好。比如日本的輿論批評中國,說中國人不文明、不禮貌、形象不好,我們確實存在,怎麼辦?人家前兩年說,中國把你的產品做得比我好再說。遇到這種言論我們會無言以對。對於中國公眾來說,我們需要把自己做好,把自己的產品做好,把自己的技術做好、做強,使自己在競爭中處於優勢地位,這才是真正面對這種日本對華的正確的態度。我們要從個人具體的日常行為入手、提高自身的素質,在力所能及之處推動國家和社會的進步發展。每一個人能夠從這個角度來想的話,我們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就會變得很進步、很文明、很強大,優勢很突出。真正強大的民族是內心的強大,內心強大就會包容、會理性。我們自己強了,那些對華不好的情緒自然就弱了,中國就會有讓人追隨、敬仰、感到嚮往的東西。
當前的中國,發展仍然是第一要務,無論大陸還是臺灣,只有我們真正發展起來了,屹立於世界,我們才能有效應對各種挑戰和挑釁。空談誤國,實幹興邦,沒有實力,空口說白話,還不如把精力放到實幹上去。海峽兩岸的人民攜起手來,以正確的國民心態,共同正視歷史,面對現在,開創未來,共圓中華民族復興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