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電熱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7-08 21:09:31 1

本發明涉及電熱水器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電加熱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電熱水器中使用的杯狀電加熱器,其內部加熱器的表面負荷非常大,使用過程中,容易產生水垢,如圖1所示,其水垢可以使電加熱管內的熱能不能很好的散發到被加熱的水中,因此使用效果會下降較快,而且還會因電加熱管被水垢包裹後,熱能不能及時地散發出去,加熱管上的局部溫度也會因較高,容易損壞,而且由於採用杯狀電加熱器,其冷水由一端進入,熱水從另一端流出,使得杯狀電加熱器進水端的溫度始終保持較低的溫度,容易結露,以及杯體難以拆解清潔,電加熱管更換困難,維護成本高等特點。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供一種電熱裝置,採用導熱管本體作為熱傳遞部件,加熱更加均勻,可以降低電熱裝置外表結露現象,及減少加熱中水結垢的現象。
本發明一種電熱裝置,包括導熱管、電加熱管、密封墊、密封蓋;所述導熱管上設有通孔,空腔、進水孔、出水孔、中心固定孔、外部固定孔;其空腔將通孔分隔為內部通孔、外部通孔。
所述內部通孔、外部通孔的首、尾端分別設有正面缺口、背面缺口,所述中心固定孔、外部固定孔經緊固裝置,可將密封墊、密封蓋緊固於導熱管的正面與背面;所述進水孔、外部通孔、內部通孔、出水孔與正面缺口、背面缺口經密封墊、密封蓋密封后,可形成密閉的水流通道。
所述外部通孔經導熱管上的結構筋a上的正面缺口與內部通孔相連通;所述出水孔內設有連接通道,其連接通道由出水孔的側面引出,在結構筋b上避開正面缺口,通嚮導熱管的外壁。
所述進水管由進水孔從導熱管的側壁引出,出水管由出水孔經連接通道從導熱管的側壁引出;所述空腔內設有電加熱管,其電加熱管設為光輻射管,電加熱管可以從空腔內拆卸更換;所述外部通孔設為兩圈,內部通孔設為一圈或者兩圈。
導熱管外側結構筋b位置設有散熱部件、感溫部件固定位。所述導熱管側面結構筋b位置還可設有溫度探測孔,用於更加精準的溫度控制。
內部通孔設為兩圈,所述外部通孔內的水流經結構筋a上的正面缺口,先通向內圈內部通孔再通向外圈內部通孔,經出水孔與連接通道相連通。
內部通孔設為兩圈,所述外部通孔內的水流經結構筋a上的正面缺口,先通向外圈內部通孔再通向內圈內部通孔,經出水孔與連接通道相連通。
以上技術方案可以看出,本發明一種電熱裝置將可以將外圍溫度均衡,不易結水露,而且易於拆解清洗,維護方便,由於採用導熱管本體作為熱傳遞部件,結構簡單,加熱效果好;以及對導熱管水流的設置,可以減少熱能對外界環境的散失,能夠更好的對電加熱管的餘熱進行吸收,減少對外部依附部位造成損傷,使用效果更好。
附圖說明
圖1是杯狀電加熱器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電熱裝置正面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電熱裝置背面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電熱裝置立體圖;
圖5是本發明電熱裝置分解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地描述:
如圖2、圖3、圖4所示,本發明提供的一種電熱裝置,包括導熱管1、電加熱管、密封墊6、密封蓋7;所述導熱管1上設有通孔,空腔5、進水孔111、出水孔121、中心固定孔41、外部固定孔42。
所述導熱管1上的空腔5將通孔分隔為內部通孔22、外部通孔21,其內部通孔22、外部通孔21的首、尾端分別設有正面缺口31、背面缺口32;其中心固定孔41、外部固定孔42經緊固裝置將密封墊6、密封蓋7緊固於導熱管1的正面與背面;所述進水孔111、外部通孔21、內部通孔22、出水孔121與正面缺口31、背面缺口32經密封墊6、密封蓋7密封后,形成密閉的水流通道。
所述空腔5內設有電加熱管,電加熱管將熱能傳遞給導熱管,導熱管將熱能傳遞給導熱管上通孔內的水流。
所述外部通孔21經導熱管1的結構筋a13上的正面缺口31與內部通孔22相連通。
所述出水孔121內設有連接通道,其連接通道由出水孔121的外側引出,在結構筋b14上避開正面缺口31通嚮導熱管1的外壁與出水管12相連通。所述結構筋a13、結構筋b14不僅可以使導熱管1的結構整體性,同時可以起到水流連接作用,還可以起到增強熱能傳遞作用。
所述結構筋b14的兩側設有外部通孔21,其結構筋b14上除連接通道外都為導熱管1實體,其導熱速度更快,可以更好地將部分熱能傳遞給外部通孔21上;其散失的部分的熱能可以回收利用,不會造成熱能的損失,還可以更好地平衡連接通道上流過的水流的溫度。
可以理解的是,出水孔121上的水流,由於餘熱溫度過高時,當超過55度,而進水溫度在25度以內,其水流通過連接通道時,可以更快將部分熱能由結構筋b14傳遞至外部通孔21上的水流,使輸出的水流溫度不會瞬間過高。
當正常使用,連接通道上的水流溫度在45度以內,其熱能傳遞減慢,因此水流經過連接通道時熱能損耗較小,對使用效果影響較小。
所述進水管11由進水孔111從導熱管1的側壁引出與供水設備相連通,所述出水管12由出水孔121經連接通道從導熱管1的側壁引出與用水設備相連通。
導熱管1側面結構筋b14位置設有散熱部件及感溫部件固定位,所述散熱部件安裝到導熱管1的側壁結構筋b14位置上。散熱部件產生的熱能可以被導熱管1上的水流所吸收,由於導熱管1的結構筋b14位置為實體,熱能傳遞比其它部位更加快,感溫部件安裝於此,可以更有效的實現對電熱裝置輸出水流溫度的控制。所述感溫部件靠近連接通道結構筋b14位置安裝,所述散熱部件靠近出水孔121進水端的結構筋b14位置安裝。
為了實現更加精準的溫度控制,所述導熱管1側面結構筋b14位置還可設有溫度探測孔,將溫度感測器安置於內。
所述外部通孔21設為兩圈,內部通孔22設為一圈或者兩圈。
所述導熱管1的外部通孔21設為兩圈,可以降低導熱管1外壁的溫度,可以減少電熱裝置使用過程中,導熱管1的熱能向外散失,同時也增長了導熱管1上的水流通道。
所述電加熱管功率相對較小時,只有5kw或以下,所述導熱管1上的內部通孔22設為一圈,其導熱管1本體間隔及結構筋a13、結構筋b14可以滿足電加熱管餘熱的擴散傳遞,不會導致出水管12瞬間出水溫度過高。
所述電加熱管不受體積限制,或者功率相對較大時,達到5kw或以上時,為了達到更好的使用效果,所述導熱管1的內部通孔22設為兩圈,這樣可以將外圈內部通孔22中的水流溫度,迅速傳導到內圈內部通孔22中的水流,使得外圈內部通孔22、內圈內部通孔22中的水流溫度趨於平衡,可以有效的防止電熱裝置產生的餘熱對使用人員造成傷害。
內部通孔22設為兩圈,所述外部通孔21內的水流經正面缺口31通向內圈內部通孔22再通向外圈內部通孔22,經出水孔121與連接通道相連通,或者是外部通孔21內的水流經正面缺口31通向外圈內部通孔22再通向內圈內部通孔22,經出水孔121與連接通道相連通。
實施例
冷水由進水管11流入導熱管1的進水孔111內,再由進水孔111經背面缺口32流向外部通孔21內,再由外層外部通孔21流向內層外部通孔21,再由結構筋a13的正面缺口31通向內部通孔22,再由內部通孔22流向出水孔121。
當水流流經導熱管1時,電加熱管上的熱能傳遞給導熱管1本體,導熱管1再將熱能傳導給導熱管1上的內部通孔22、外部通孔21中的水流,最後由出水孔121經連接通道通嚮導熱管1的外側從出水管12輸出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