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面無表情女人改編的電影(推薦電影51最後的決鬥瑪格麗特那被男人們強暴的悲慘人生)
2023-07-08 15:36:36 1
《最後的決鬥》
這個故事最震撼的是,一個女性被性侵,但此事件的「真相」與「正義」,必須是由兩個男人的生死決鬥來決定。
更諷刺的是,「決鬥」結束後,獲勝的男人得到了掌聲與歡呼,戰敗那方的屍體被扒光、吊了起來,在旁圍觀的群眾們也看了一場精彩好戲;可自始至終,受害者的感受、她的創傷與屈辱,卻幾乎沒被重視過。
《最後的決鬥》
仿佛只要廝殺一場、把對方置於死地,並搏得群眾掌聲,自己這方就「贏」了。
但難道我們爭取的只是「贏」、「證明對方有罪」而已嗎?如果我們覺得這種「拿劍對砍來證明孰是孰非」的決鬥很荒唐,那如今的人們借用媒體輿論來互相攻擊的現象又如何?
《最後的決鬥》
《最後的決鬥》
本片採取類似《羅生門》(1950)那種,當事人三方各執一詞、真相撲朔迷離的敘事方式。於是,同一段時間發生的事,要從兩個或三個角度陳述,使得資訊量增加,電影在某些部分不得不加快節奏推進故事。好處呢,就是本片幾乎不廢話,一個事件接著一個事件,看起來很緊湊、很密集;缺點呢,就是每段故事,幾乎都是沒有鋪陳與銜接地直接跳到下一段,看得出來是很想快點把重點都講一講,不免稍有「趕火車」之嫌。
《最後的決鬥》
這場決鬥也是文藝復興時期最著名、最常被引用的決鬥。這場決鬥還誕生了一個短語「le Coup de Jarnac」,指的是向對手暴露的膝蓋或小腿發動致命一擊,也代表各種棘手的攻擊方式。
《最後的決鬥》
雙方各執一詞,官司一路打到了國王那裡。在當時的中世紀,沒有DNA檢測等現代科學手段,又缺乏有力人證,國王也無法確定孰是孰非。最終,查理六世應控方卡魯日的請求,批准雙方進行一場比武審判,由上帝來裁決——在篤信基督教的中世紀,大家堅信上帝會讓說真話的人在決鬥中活下來。
《最後的決鬥》
《最後的決鬥》也是前總統貝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2021年最喜愛的14部電影之一。
在兩位男主角看來,這次事件始於二人兄弟反目,女性只是兩人社會關係破裂的縮影;而在受害者瑪格麗特看來,卻只始於被動捲入的男性關係之中。在和卡魯日的夫妻關係中,女性的角色只能在恐懼和逢迎中游離,從婚禮上丈夫當眾索取嫁妝,到穿著低胸衣取悅伴侶卻被斥為寡廉鮮恥,當然還有多年無後所遭受的冷言冷語。不過好感不是非此即彼的遊戲,勒格裡斯的形象也不見得高大。表面上他是文武雙全的聖堂騎士,卻也同時是一位拈花惹草的爪牙酷吏。劇情線索已經指出,正是他為平步青雲而暴力執法,掠奪了瑪格麗特的嫁妝,成為三人失和的導火索。這也讓他在日後見面時指望通過賣弄文藝腔就討好瑪格麗特的行為顯得尤為滑稽。
《最後的決鬥》
《最後的決鬥》
尚·德·卡魯日、賈克·勒·格裡和瑪格麗特講述的事實大體一致,但在涉及到自己的細節問題時,則表現得截然不同。
《最後的決鬥》
就和《羅生門》一樣,每個人在闡述事實的時候都會天然地美化自己。一方面是當事人在自己的記憶中自帶濾鏡美化自己,另一方面會出於愧疚而隱瞞撒謊。
《最後的決鬥》
在尚·德·卡魯日的故事裡,他驍勇善戰,還救過賈克·勒·格裡的命,和妻子一見鍾情,自己出門掙錢養家十分辛苦負責。賈克·勒·格裡則是個靠拍馬屁上位的小人,還搶走了自己的財產。現在居然還敢強暴自己的妻子。
《最後的決鬥》
在賈克·勒·格裡的故事裡,他勇猛無比,還救過尚·德·卡魯日的小命。自己文武雙全,和瑪格麗特惺惺相惜,也是一見鍾情早有情愫。尚·德·卡魯日就是個文盲土老帽,全靠自己提攜。自己愛慕瑪格麗特多時,兩人你情我願地發生了關係。
《最後的決鬥》
而瑪格麗特的故事則更貼近真相。尚·德·卡魯日是個自戀狂,娶自己只是想多生個兒子;賈克·勒·格裡同樣是個是個自戀狂,頂著一個臭名聲到處騙炮。自己被強暴是真實發生的,她想要的只是討回一個公道。
《最後的決鬥》
在不同角度的故事中可以看出,那個時代女性只是附庸於男性的財產,而不是一個獨立人格。
《最後的決鬥》
《最後的決鬥》
對比尚·德·卡魯日對待自己母馬的態度,瑪格麗特在他眼中也只不過是個能生兒子的生育機器罷了。
丈夫遇到妻子被強暴的情況,第一反應是自己丟了面子,財產被侵犯,要找回場子,絲毫不關心女性感受。
《最後的決鬥》
諸多從表情到臺詞的細微差異格外有力,如同一個個小刺直扎謊言的最深處。
幾位演員的發揮都非常出色,尤其朱迪·科莫把人物心理的外化表情拿捏到位。
由男性視角打掩護,最終以女性真相擊碎一切,更富有力量和諷刺,堪稱完美。
一億成本打造出來的中世紀世界也相當考究,一如老雷過往史詩片的精益求精。強姦犯的反應是將女性污衊為誘惑自己的蕩婦,還可以在教會的保護下脫罪。
唯獨沒有人關心受害者的遭遇,甚至很多女性受害者選擇默不作聲,進一步助長犯罪分子囂張氣焰。
《最後的決鬥》
甚至在決鬥之後,尚·德·卡魯日一人享受全場歡呼早把妻子忘得一乾二淨,如果不是國王提醒,他根本想不到妻子還被綁著腳鐐站在身後。
回家路上,所有人都圍著尚·德·卡魯日歡呼,根本沒有人關注瑪格麗特,也不關心事實真相,男性才是那個時代唯一的主角。
《最後的決鬥》
在兩位男性眼中,瑪格麗特其實是男性社會中兩種理想的女性形象,其一是婦唱夫隨的賢妻良母,其二是心意相通的靈魂伴侶。兩位男性的應對方式其實是兩性關係中容易陷入的兩種誤區,一方是忠誠專一、默默付出,卻也乾綱獨斷、不解風情;另一方是風流倜儻、手眼通天,不過附庸風雅,口蜜腹劍
《最後的決鬥》
前一種是婚姻體制和生育責任的制度性束縛,後一種則是欲望凝視和露水情緣的空口許諾,女性在形象和身體之外的具體存在始終被掩蓋。導演為了女主角加上了識字這個中世紀罕見的技能,可在談婚論嫁時重要的不過是能否生兒育女。可即便勒格裡斯自詡文藝,實際上沒有讀出瑪格麗特的冷淡,就像所有施害者永遠讀不懂對方的No一樣。他一開始搭訕時列舉的敘事詩《玫瑰傳奇》包裹著濃濃的挑逗暗示,而瑪格麗特回敬的圓桌騎士帕西瓦爾,卻在尋找聖杯的過程中抵抗了色慾的誘惑。在中世紀典型的騎士與有夫之婦的愛情模式中,愛是單方面的追求,而女性只需要扮演緘默的欲望對象,所以勒格裡斯並不在乎對方說了什麼。
《最後的決鬥》
他在霸王硬上弓前那句「如果你跑那麼我會追」沿用的就是在酒後聚會上獵豔的說辭,足見在勒格裡斯之流的文青眼中,「女神」只是妓女的別稱。
《最後的決鬥》
4.馬特·達蒙身體特質就是很難長出鬍鬚,因此拍攝時化妝部門試用了20種不同的鬍鬚來粘在他臉上。
《最後的決鬥》
當然,本片的女性主義表達並不難察覺,再遲鈍的觀眾也不可能在決鬥前夜瑪格麗特懷抱幼子那段陳述女性生存現狀的獨白中略過這一點。然而,相對這樣直來直去的宣教,本片真正高超的批判其實是在對案發現場的兩次拍攝上。
《最後的決鬥》
《最後的決鬥》
《最後的決鬥》
《最後的決鬥》
如前文所述,在兩人各自的回述中,除了視角的變換,兩人的形象甚至動作都並無二致,勒格裡斯始終軟硬兼施,瑪格麗特也始終不卑不亢,不會像《羅生門》中的女性角色那樣在純潔和蛇蠍之間擺蕩。從示愛、炫富到示威、施暴,整個過程並沒有明顯的衝突升級,因為弱者眼中的強暴可能就是強者眼中的默許。
《最後的決鬥》
《最後的決鬥》
《最後的決鬥》
被強姦時,Margerite是丈夫Jean在全國上演決鬥好戲的賭注,輸了便是Margerite赤裸身體公布於眾的火刑。
Margerite,是每一件事情的中介但又毫無決定的權力。這無疑是一部精彩的女性主義敘事影片,但更為哀慟的是展示了女性作為附屬品的殘酷歷史真實。
這種敘事本身便深刻暗示了女性命運的悲劇,看似是Margerite真相的闡述,實則是犧牲品的註解。
《最後的決鬥》
《最後的決鬥》
《最後的決鬥》這部電影真正讓人感受到的是,一個彌補材料的過程,在大眾面前彌補缺失的歷史真相的過程,道德如何在過去是科學。
任何公開接受的科學都需要漫長的普及過程,才能觸及到生活之中,真正受益於大眾。我們終將會接受,性別之外的事情是我們擁有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以及全新的經驗。
《最後的決鬥》
《最後的決鬥》
推薦影評不按照順序排名,喜歡的話請點讚轉發!
關注我,每天推薦一部值得看的電影作品。
《最後的決鬥》
導演是著名的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馬特·達蒙 (Matt Damon)和朱迪·科默(Jodie Comer)飾演卡魯日夫婦,亞當·德賴弗(Adam Driver)飾演賈克·勒·格裡,本·阿弗萊克(Ben Affleck)飾演配角皮埃爾·德·阿倫索恩伯爵(Count Pierre d'Alençon)。
《最後的決鬥》
《最後的決鬥》
現實生活中,法國最後一場決鬥發生在1547年,決鬥雙方是蓋伊·查博特·德·雅納克(Guy Chabot de Jarnac)和弗朗索瓦·德·維馮(François de Vivonne)。
《最後的決鬥》
這場決鬥也是文藝復興時期最著名、最常被引用的決鬥。這場決鬥還誕生了一個短語「le Coup de Jarnac」,指的是向對手暴露的膝蓋或小腿發動致命一擊,也代表各種棘手的攻擊方式。
《最後的決鬥》
決鬥結果是蓋伊·查博特·德·雅納克擊敗了弗朗索瓦·德·維馮,弗朗索瓦·德·維馮受傷死亡。
《最後的決鬥》
《最後的決鬥》也是前總統貝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2021年最喜愛的14部電影之一。
三段「羅生門」式的敘述互相補充也互相矛盾,在重重疊疊的遮掩中構成了極度血腥、兇暴、黑暗、詭譎的互文,姍姍來遲的真相卻讓故事沉入更加慘烈的悲劇之中。雷公的克制和冷峻加劇了意志的哀慟——在這近乎令人窒息的兩個半小時裡,他用隱幽卻一如既往的女性主義口吻警醒著著每一個觀眾,即我們自詡的文明至今未能完全地將女性從男性沾沾自喜的虛榮專制裡解放出來。很多時候,這是一種制度性的群氓作惡,而加害者渾然不覺。
《最後的決鬥》
《最後的決鬥》
尚·德·卡魯日、賈克·勒·格裡和瑪格麗特講述的事實大體一致,但在涉及到自己的細節問題時,則表現得截然不同。
《最後的決鬥》
就和《羅生門》一樣,每個人在闡述事實的時候都會天然地美化自己。一方面是當事人在自己的記憶中自帶濾鏡美化自己,另一方面會出於愧疚而隱瞞撒謊。
《最後的決鬥》
在尚·德·卡魯日的故事裡,他驍勇善戰,還救過賈克·勒·格裡的命,和妻子一見鍾情,自己出門掙錢養家十分辛苦負責。賈克·勒·格裡則是個靠拍馬屁上位的小人,還搶走了自己的財產。現在居然還敢強暴自己的妻子。
《最後的決鬥》
在賈克·勒·格裡的故事裡,他勇猛無比,還救過尚·德·卡魯日的小命。自己文武雙全,和瑪格麗特惺惺相惜,也是一見鍾情早有情愫。尚·德·卡魯日就是個文盲土老帽,全靠自己提攜。自己愛慕瑪格麗特多時,兩人你情我願地發生了關係。
《最後的決鬥》
而瑪格麗特的故事則更貼近真相。尚·德·卡魯日是個自戀狂,娶自己只是想多生個兒子;賈克·勒·格裡同樣是個是個自戀狂,頂著一個臭名聲到處騙炮。自己被強暴是真實發生的,她想要的只是討回一個公道。
《最後的決鬥》
在不同角度的故事中可以看出,那個時代女性只是附庸於男性的財產,而不是一個獨立人格。
《最後的決鬥》
《最後的決鬥》
對比尚·德·卡魯日對待自己母馬的態度,瑪格麗特在他眼中也只不過是個能生兒子的生育機器罷了。
丈夫遇到妻子被強暴的情況,第一反應是自己丟了面子,財產被侵犯,要找回場子,絲毫不關心女性感受。
《最後的決鬥》
諸多從表情到臺詞的細微差異格外有力,如同一個個小刺直扎謊言的最深處。
幾位演員的發揮都非常出色,尤其朱迪·科莫把人物心理的外化表情拿捏到位。
由男性視角打掩護,最終以女性真相擊碎一切,更富有力量和諷刺,堪稱完美。
一億成本打造出來的中世紀世界也相當考究,一如老雷過往史詩片的精益求精。強姦犯的反應是將女性污衊為誘惑自己的蕩婦,還可以在教會的保護下脫罪。
唯獨沒有人關心受害者的遭遇,甚至很多女性受害者選擇默不作聲,進一步助長犯罪分子囂張氣焰。
《最後的決鬥》
甚至在決鬥之後,尚·德·卡魯日一人享受全場歡呼早把妻子忘得一乾二淨,如果不是國王提醒,他根本想不到妻子還被綁著腳鐐站在身後。
回家路上,所有人都圍著尚·德·卡魯日歡呼,根本沒有人關注瑪格麗特,也不關心事實真相,男性才是那個時代唯一的主角。
《最後的決鬥》
再說影片中的幾個小花絮。
1.尚·德·卡魯日和瑪格麗特婚禮煙哥按照中世紀婚禮莊嚴彌撒的做派。
婚禮上,神職人員互相親吻,然後吻卡魯日,再由他親吻新娘。
這個吻叫「和平之吻」(kiss of peace),有皇室成員在的話,也會吻給皇室成員。
在現代天主教彌撒中,和平之吻已經改成在場的所有人握手了。
《最後的決鬥》
2.在最開始,本片的兩位男主角是馬特·達蒙和本·阿弗萊克。
後來大本要參演《深水》(Deep Water ,2022),檔期有衝突,這才將主角換成了亞當·德賴弗。
《最後的決鬥》
3.大本飾演的皮埃爾·德·阿倫索恩伯爵是法國最富有的男爵之一,他是查爾斯六世的表親,與王室關係密切。
其實他的經歷比起片中的兩位主角更有趣。他在1363年,被派往英國做約翰國王的交換人質之一,1370年才回到法國。
他在家裡排行第三,在他的兩個哥哥皈依教派後,他繼承他父親的全部領地,以及尚·德·卡魯和賈克·勒·格裡的家庭財產。
他和賈克·勒·格裡一樣喜歡揮霍,有許多情婦和至少一個私生子。
《最後的決鬥》
4.馬特·達蒙身體特質就是很難長出鬍鬚,因此拍攝時化妝部門試用了20種不同的鬍鬚來粘在他臉上。
《最後的決鬥》
據報導,他的臉上還出現了皮疹,這讓他大為光火,拍攝時,他需要在每一場戲後要用冰袋冰敷治療。
5.賈克·勒·格裡強暴瑪格麗特的鏡頭,在不同人的敘述中角度完全不同。
《最後的決鬥》
《最後的決鬥》
《最後的決鬥》
所以這段戲,亞當·德賴弗和朱迪·科默反覆拍了好幾次……
《最後的決鬥》
6.片中可以看到正在建設中的巴黎聖母院,大教堂周圍架著腳手架。
儘管大教堂在1270年基本完成大體建設,比影片故事發生時間早了一個多世紀,但這並不是穿幫鏡頭。因為需要替換加固建築物的飛梁結構,直到1345年才正式完工。
《最後的決鬥》
《最後的決鬥》
《最後的決鬥》
《最後的決鬥》
《最後的決鬥》
全明星聚焦司法決鬥,
羅生門演繹女性悲歌。
諸多從表情到臺詞的細微差異格外有力,如同一個個小刺直扎謊言的最深處。
幾位演員的發揮都非常出色,尤其朱迪·科莫把人物心理的外化表情拿捏到位。
由男性視角打掩護,最終以女性真相擊碎一切,更富有力量和諷刺,堪稱完美。
一億成本打造出來的中世紀世界也相當考究,一如老雷過往史詩片的精益求精。
《最後的決鬥》
《最後的決鬥》
推薦影評不按照順序排名,喜歡的話請點讚轉發!
關注我,每天推薦一部值得看的電影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