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能射水船的製作方法
2023-07-08 11:49:36 2
專利名稱:多能射水船的製作方法
本發明是一種多用船舶。
目前的內陸船,不是只作運輸用,就是只作工程用。而專用的工程船,也沒有一種能有效的治理河流的淤沙問題。
用射水原理設計成的船,不僅可以擔負起內陸河的航運任務,更重要的是它能滿意地收到同時治理河床淤沙的效果。這便是該射水船發明的目的。
多能射水船是由高壓水泵(2)、高壓水槍(6)、高壓水管道(7)、船體(1)等組成的。高壓水槍口可以通過可調節高低的活動管道(5),接近河床(11)需要治理的泥沙。當高壓水泵工作時,水從吸水口來到高壓水泵(2)經過高壓水管道(7),最後從高壓水槍(6)中以高壓、高速的形式射出,這連續不斷的高速高壓水流(8)即是該船前進的動力又是治理河床泥沙的工作介質從而完成了雙重使命,由於該船本身具備高壓水,所以該船也可以不使用傳統的舵來調整航向,而使用位於船兩側的出水口(9)來代替舵的功能。(見圖1)多能射水船是利用強有力的高壓水流,對準需要治理的淤沙,邊衝擊邊移動位置。衝起的泥沙自然可以與正在流動的河水混合在一起,如果這時是洪水季節,那麼被衝起的泥沙就會直流大海,不再在中途淤積。這是治理河床淤沙的黃金季節。有船舶航行的江河要比沒有船舶航行的江河泥沙淤積的少,這個現象可充分證實多用射水船治河床泥沙的效果是不小的,而且這效果是其他工程船所達不到的。這是其優越性之一。
第二、多能射水船是在搞營運的情況下,實現對淤積河床的治理的。所以它可以在不付和少付代價的情況下,收到重大的治淤沙成果,這又是其它船隻所不具備的。
第三、能治理好例如黃河兩岸大片次生鹽鹼地,是使用該船後同時得到的另一個付產品。其道理是次生鹽鹼地是因為黃河河床變為懸河後改變了該流域地貌,使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從地下冒出的鹽鹼失去了隨同雨水一起流走的條件,而積聚在地表面,到一定程度時成為鹽鹼地。那麼當懸河不懸的時候,鹽鹼地也就得到了有效治理。
第四、多能射水船能治理好河口航道攔門沙坎,如圖2所示,多能射水船(12)往返工作在航線(13)上,被衝擊起的泥沙隨水流(14)運行到淺海地區後,受地區海流,季風(15)的影響,大部分到達沉積區(16)這樣該船在有礙航行的沙坎上一層層衝起泥沙,並且讓自然水流帶走來治理河口航道沙坎的施工方式與目前步步為營的治理方式截然不同,而且會產生非常明顯的效果差別。
多用射水船的構造與工作情況如圖1所示原動力機(4)帶動高壓水泵,(2)將河水從吸水口(3)吸入泵內,變為高壓水後經過活動管道(5)最後送給高壓水槍(6),以高速高壓形式噴射出去,同時成為該船前進的推動力和衝擊河底泥沙的工作介質。通過任意調節高壓水槍(6)的角度,可以實現船速大小和河床泥沙衝擊深度的控制。通過系統(10)可以控制高壓水槍口與河床(11)的距離,也可以通過系統(10)將高壓水槍(6)提出水面進行必要的修正。該船可以不使用傳統的舵,而利用本身的高壓水來實現調整航向。在船頭兩側和船尾兩側設出水口(9)需要向右轉彎時開啟船首左側與船尾右側出水口的閥門,使高壓水噴出,造成向調頭方向的推力,從而實現向右轉彎。反之則可實現向左轉彎,若同時開啟一側的出水口時,船可以作橫向平行位移。在不開閥門時,則船便可做直線航行,因為長條形的船舶自身即是一個很理想的舵。
權利要求
1.本船是由船體,原動力機、操縱系統、高壓水泵、高壓水槍和管道等組成的。其特徵在於使船舶前進的推動力,是高壓水泵為動力的射水流。並且該水流兼有衝擊河床泥沙做工作介質的功能。該船可以不使用傳統的舵調整航向。
2.根據權利要求
1.本發明的特徵在於高壓水槍可以通過各種方法調整其角度並且該水槍可以是若干個。
3.根據權利要求
1.本發明的特徵在於可以在高壓輸水管道上接通調整航向的出水口。
4.根據權利要求
1.本發明的特徵在於,該船可以任意選用各種優質的設備和各式各樣的零部件。
5.根據權利要求
1.本發明的特徵在於,該船的高壓水泵吸水口可以設在任何部位,並且可以設有濾水器。
6.根據權利要求
1、2、3、4本發明的特徵在於,該船的所有閥門,機械及部件等,可實行各種形式的操縱與控制,直至實現全部的自動化。
7.根據權利要求
1.本發明的特徵在於,該船可以單獨做工程船使用,可以單獨做運輸用或作其他用途。
8.根據權利要求
1.本發明的特徵在於,該船在使用適當時,可以治理航道攔門沙和河床淤沙。
9.根據權利要求
1.本發明的特徵在於,適當在多泥沙河流使用該船,可以使河床下降,並且同時收到運輸的盈利。
10.根據權利要求
9.本發明的特徵在於,可以保持河上的構築物長期使用。例如橋梁、碼頭等不會因河床淤高而廢棄。
11.根據權利要求
9.本發明的特徵在於,該船使河床降至一定水平時,因河床漲高而生成的鹽鹼地,即可得到根治。
專利摘要
多能射水船是一種同時做治淤沙工程用和運輸用的內陸船舶。
文檔編號B63H25/00GK85100411SQ85100411
公開日1986年7月23日 申請日期1985年4月1日
發明者王建光 申請人:王建光導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