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電銅母排的水冷卻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7-09 04:02:31 1
專利名稱:導電銅母排的水冷卻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水冷卻裝置,特別是用於低壓大電流導電銅母排的水冷卻裝置。
對於大型電爐,特別是炭素石墨化電爐,工藝要求低壓大直流電流供電,為此需相應配置特殊的大型整流變壓器和相應的直流整流裝置以及導電銅母排。對導電銅母排而言,設計時,銅排用量由公式I=pv(選取電流密度p,由工藝所需電流強度I,可計算得出銅排需要量V噸)所確定;銅排送電時的發熱量由焦耳定律Q=0.24I2Rt所決定。在現行炭素石墨化生產工藝中,當送大電流10000-16000A時,導電銅母排的溫度高達200℃左右,這對正常生產是非常不利和有害的,應該儘快進行冷卻和散熱,將有害熱量帶走。目前一般廠家採用外部單一鼓風風冷方式,其降溫效果較差。因而為保證設備安全運行,反過來就不得不降低供電的電流強度,從而相應降低了最終石墨化製品的質量指標。此外還有一種採用空心紫銅型材製作導電銅母排的水介質內冷式冷卻方式,由於造價昂貴,投資成倍增加而很少採用。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之處而提供一種導電銅母排的水冷卻裝置,以較少投資達到更好的降溫效果。
本實用新的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加以實現一種導電銅母排的水冷卻裝置,包括一高位淋水盒,設置在導電銅母排的上方位置,該淋水盒的底部開設有若干漏水孔眼;所有漏水孔眼的復蓋面積大於兩個導電銅母排的俯視投影所包圍的面積。
從上述技術方案可見,導電銅母排在輸電過程中,作為冷卻介質的水經高位淋水盒底部的細小漏水孔眼流出,直接散落在位於其下方的導電銅排上,達到使用水直接降溫的目的。
從生產中實際應用來看,本實用新型的降溫效果十分顯著,在保證長期穩定大電流供電的情況下,導電銅母排的溫度維持在常溫(30℃左右)下運行。供電質量的提高(長期穩定的大電流),使石墨化的電極產品質量穩步上升,優級品率大大提高。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加以詳細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在使用中的平面布置示意圖2是圖1所示高位淋水盒的俯視圖。
圖1示出,外來高壓電經變壓器1(3.5萬千伏安交流調壓變壓器)後,再經矽整流組合元件2,成為低壓直流電輸出,電流強度為10000-16000A的直流電流經導電銅母排3,導電鋁母排4後送入電爐(炭素石墨化爐)。本實用新型的高位淋水盒5設置在導電銅母排的上方位置,參見圖2,淋水盒的底部開設有若干細小漏水孔眼8,孔徑均為3mm,漏水孔眼呈多排錯位設置,任意相鄰三個孔眼均構成全等的等邊三角形,任意相鄰兩個孔眼間的間距為30-40mm。整個漏水孔眼的復蓋面積大於兩個導電銅母排的俯視投影所包圍的面積(即兩個銅母排之間的間隔區間包含在內)。當兩個導電銅母排在同一豎直方向上間隔設置時,可在其側面位置設置一鼓風機7,使其送風方向穿越導兩個導電銅母排之間的區間,將由上面銅母排下來的連續水柱散亂成滴狀或霧狀,灑落在位於其下方的另一銅母排上起冷卻降溫作用。高位淋水盒5的下部周邊上可固聯一罩蓋6,罩蓋6的側面下部位置上設置有一水汽導出管9,該水汽導出管與一排風裝置(抽風機)相連接。罩蓋儘可能做得大些,水汽導出管的抽風口也儘可能設置在與導電銅母在同一水平高度上,以及時抽吸遇熱產生的水汽,將其排出生產現場。
導電銅母排的冷卻用水可由炭素石墨製品廠內供水系統提供,並可採用循環使用方案。此外,也可採用純水(不含任何礦物質的蒸餾水)直接對導電銅母排進行循環冷卻方案。
權利要求1.一種導電銅母排的水冷卻裝置,其特徵是,包括一高位淋水盒(5),設置在導電銅母排(3)的上方位置,該淋水盒的底部開設有若干細小漏水孔眼(8);所有漏水孔眼(8)的復蓋面積大於兩個導電銅母排的俯視投影所包圍的面積。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冷卻裝置,其特徵是,所述漏水孔眼(8)的孔徑均為φ3mm。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水冷卻裝置,其特徵是,所述高位淋水盒(5)底部漏水孔眼(8)呈多排錯位設置,任意相鄰三個孔眼均構成全等的等邊三角形;任意相鄰兩孔眼間的間距為30-40mm。
4.如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水冷卻裝置,其特徵是,所述高位淋水盒(5)的下部周邊上固聯有一罩蓋(6),罩蓋(6)側面下部位置上設置有一水汽導出管(9),該水汽導出管與一排風裝置相連接。
專利摘要一種導電銅母排的水冷卻裝置,尤其用於炭素石墨化電爐生產中,它包括一高位淋水盒,設置在導電銅母排上方位置,該淋水盒的底部開設有若干細小漏水孔眼;所有漏水孔眼的覆蓋面積大於兩個導電銅母排的俯視投影所包圍的面積。水直接對導電銅母排進行冷卻。其設備投資省,冷卻效果好,電爐製品質量高。
文檔編號H02G5/00GK2449397SQ0024468
公開日2001年9月19日 申請日期2000年10月16日 優先權日2000年10月16日
發明者張欽武, 龍功才, 王金全, 毛鳳揚, 黃文興 申請人:張欽武, 龍功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