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古鎮的風景介紹(三河古鎮旅遊區)
2023-07-17 02:07:36 1
三河古鎮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三河鎮位於合肥市肥西縣,距離合肥市區30多公裡,因豐樂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條河流貫穿其間而得名,踞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遠在春秋戰國時期,小鎮已具雛形。歷史上此地曾發生過吳楚之戰,1858年,太平軍也在此發生過激戰,由此留下眾多歷史遺蹟,如城牆、天王府四合院等。
肥西三河古鎮
三河鎮
三河鎮也是一個典型的水鄉古鎮,其景觀情調不亞於蘇南周莊。同時,薈粹了豐富的人文景觀,形成了江淮地區獨有的「八古」景觀,即古河、古橋、古圩、古街、古居、古茶樓和古戰場。三河鎮的飲食文化發達,當地不論男女都能做幾個拿手好菜。於是三河鎮的土菜聲名遠播,在合肥市出現了很多冠以「三河」之名的飯店。然而要品嘗三河的美食,還是要去三河鎮。在那裡隨意找家稍有規模的飯店就可品嘗到正宗的土菜了,且回味無窮。
肥西三河古鎮
三河鎮位於肥西縣南端肥西、舒城、廬江三縣交界處,豐樂河、杭埠河在此匯合,經新河向東流約15公裡入巢湖。北距合肥40公裡,距上派鎮24公裡,南距廬江縣城32公裡,西距舒城縣城30公裡。地理坐標:東經117°14′~117°16′,北緯31°30′~31°32′。總面積2.9平方公裡,城區面積1.5平方公裡。轄4個居民委員會,2個行政村(楊婆、下拐),1985年總人口15796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1611人。
肥西三河古鎮
肥西三河古鎮
肥西三河古鎮
此地原是巢湖中的高洲,古名鵲渚、鵲尾(渚)、鵲岸等,後因泥沙淤積,漸成陸地。南北朝後期稱三汊河,明、清置三河鎮(詳見《附錄》中《三河鎮歷史變遷考》一文)。自隋、唐至清代,皆屬廬州府合肥縣,1949年1月25日解放,設三河市(縣級)。1950年4月撤市設區,屬肥西縣。1956年復設三河鎮(區級),直屬縣。
肥西三河古鎮
肥西三河古鎮
肥西三河古鎮
三河為巢湖西岸水陸交通要衝,是本縣最大港口,水路經豐樂河、杭埠河上通舒城、六安縣境,下通巢湖、長江;陸路通合肥、上派、廬江、舒城。80年代以來,三河到上派、合肥每天有國營、個體客車數十班次,客運已由原來的水路為主變為公路為主了。1985年,鎮北橫跨豐樂河的公路橋建成通車,汽車可駛入鎮內,公路貨運量也逐漸增大。
三河鎮具有典型的水鄉古鎮風貌。「外環兩岸,中峙三洲,而三水貫其間,以橋梁相溝通」(清《安徽通志》)。街道沿河兩岸曲折伸展,總長約3公裡。房屋多為明、清建築,街心鋪青石板,古樸雅致,但較狹窄。70年代,在中街、南街鋪築水泥路面5800平方米,拓寬改建了部分街道。1985年在南街修復一條古街道,又在鎮北楊婆圩內新建一條新街。70年代後,全鎮新建樓房20多座,較大的有三河中學教學大樓、供銷大樓、電影院等。建起了自來水廠,已鋪設管線8000多米。1979年冬,杭埠河人工改道鎮東,鎮內水患減輕,但故道汙染嚴重,急待治理。
唐宋以後,三河周圍的河湖灘地逐漸興築圩田,綿延數十裡,使這裡成為魚米之鄉。三河鎮很早就形成一個以米市為主的繁華商埠。清嘉慶《合肥縣誌》記載:「三河為三邑犬牙之地,米谷廩聚,匯舒、廬、六諸水為河者三,河流寬闊,枝津回互,萬艘可藏」。據1933年統計:三河港年平均輸出大米100萬石,為巢湖各港之冠。此外,舒城西山所產竹木柴炭等林產山貨順杭埠河而下,在此集散。來自下江(上海、南京)的日用百貨也由此批發,流向鄉間,使三河成為巢湖西岸和大別山東麓的一個重要商品集散中心,素有「買不盡的三河」之說。清光緒《舒城縣誌》記載:「三河鎮百貨交通,為廬郡南一大都會」。1938年夏,日軍侵佔三河86天,燒殺搶掠,對三河鎮摧殘極大。後來日軍在抗日軍民打擊下退出三河,合肥、蕪湖等淪陷區居民大量湧入,三河人口達七、八萬人,日夜開市,形成畸形「繁華」,號稱「小南京」。1945年抗戰勝利後,淪陷區居民回到原地。1946年後--派發動內戰,在三河徵集軍糧;加之通貨膨脹,三河商業遭受沉重打擊,日漸蕭條。1949年1月解放後始重新發展。據1950年調查統計:全鎮有各種行店1067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