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阿露窩羅節
2023-07-06 21:50:47 1
阿昌族文化包羅萬象,在中國民族文化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原始古樸的阿昌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就是阿露窩羅節,阿露窩羅節神秘奇特,不僅是大型的娛樂活動,也是一種獨特的文學。那麼,大家就隨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阿昌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阿露窩羅節吧。
阿昌族民族傳統節日,叫「阿露窩羅節」。它由窩羅節和阿露節,合併而來。「窩羅節」是阿昌族的重要節日,同時盛行於雲南省德宏州梁河縣、潞西市和保山市騰衝縣、龍陵縣及大理州雲龍縣阿昌族大部分地區。
「窩羅節」源於阿昌族的蹬窩羅習俗。「窩羅」原本沒有什麼實在意義,它是從阿昌族先民狩獵生活中形成的呼應嘆詞「哦羅」演化而來的,逐漸發展成慶祝捕獲獵物的原始宗教歌舞,「手舞之、足蹈之」,從而發展到了原始自然崇拜的「感謝山林之神,賞賜獵物」的祭祀活動。逐漸演化到後來,阿昌族群體性「蹬窩羅」活動萌芽成民俗活動,民間主要在每年農閒季節的正月初二至十六,和村舉寨,集中舉行。
「阿露節」,也稱「熬露節」,漢語稱「會街節」,是迎接菩薩下凡的宗教盛會。相傳,在農曆九月初十,菩薩返回人間。這天,大地金光普照,青龍跳出水面,白象也從深山跑出來,人世間的一切災難就會全部消失。以後,每逢這一天,阿昌族就製作出漂亮的青龍、白象,人們在廣場上載歌載舞,迎接佛祖回到人間。
阿露窩羅節是阿昌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來源於祭祀天公「遮帕麻」和地母「遮咪麻」的一種古老宗教儀式,過去沒有統一的固定日期。一九八三年四月九日經德宏州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確定每年農曆正月為梁河縣阿昌族窩羅節,農曆九月為隴川縣阿昌族的會街節,節日時間兩天。1993年5月20日,德宏州第九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正式將兩個節日統一為「阿露窩羅節」,並將節日定在每年3月20日左右,節日時間兩天。從此,「阿露窩羅節」成了阿昌族的法定節日,並賦予了慶賀民族團結、歡慶豐收、祝福美好生活等新的含義。
節日活動
阿露窩樂活動一般以村寨為單位舉行。
選神樹
全寨男女老少要到山上選一棵標直的慄樹作為神樹,由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祀以後,才將該樹砍下,不能肩扛,而是用無數條繩子拴著樹身,由全體參加人員拖到寨子,逢溝過溝,逢坎過坎,一路上敲鑼打鼓,歡呼著迎接神樹進村。
建祭臺
神樹到了寨中寬暢的祭祀場後,再將神樹立起來,圍著神樹搭建祭臺,在樹上掛上大弓,安上太陽,披掛起鮮花綠葉,在祭祀臺上繪滿阿昌服飾圖案。隨著木刻水獺貓舉上神座,祭祀臺宣告搭起。
祭祀
神靈附體的大活袍(巫師)將五穀茶酒和鮮花水果擺上祭壇後,他便揮舞起鷹尾大扇高聲頌經,傳唱遮帕麻遮米麻的創世史詩,讚頌人類始祖的大恩大德。接著獅子舞隊和大象舞隊,一齊參拜神座;向創世始祖致敬。
跳舞
之後,全體村民身著節日盛裝,手持鮮花綠葉,蘸著清清泉水,圍著神座唱起則勒歌,跳起阿露窩樂舞,表示對祖先深深的謝意。隨之,各種文藝活動依次展開,直至禮畢。
您可能還會喜歡:
歷史悠久的壯族稻作文化
仙女節,怒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
錫伯族有趣的風俗文化:發麵餅與好兒媳
男女青年傳情示愛的媒介:葫蘆簫